錢艷艷 韓佳凱 夏海濤
自我管理是通過對自身行為的約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在自我管理過程中,通過對疾病癥狀的自主監(jiān)控,養(yǎng)成良好的治療依賴性,從而達到穩(wěn)定以及良好的帶病狀態(tài)[1]。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時間服藥控制臨床癥狀,病情遷延反復,可對社會功能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隨著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發(fā)病逐年增加,且受生活方式改變與諸多壓力影響,其自我管理能力嚴重欠缺,成為越來越多研究者關注熱點。因此,本研究探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門診接受治療及住院的73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滿足第10版《國際疾病分類》關于精神分裂癥疾病的診斷標準,且處于疾病穩(wěn)定期;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明顯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中男32例,女41例。年齡13~18歲,平均(15.93±2.18)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21±2.41)年。母親學歷高中及以下42例,大專及以上31例。父親學歷高中及以下32例,大專及以上41例。住院次數(shù)<4次55例,≥4次18例。發(fā)病次數(shù)<5次57例,≥5次16例。復診情況:良好45例,差28例。社會支持:良好38例,差35例。
1.2 方法 由經專業(yè)培訓并通過考核的精神??谱o士采用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以及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進行調查,統(tǒng)一指導語,問卷當場回收。共發(fā)放問卷73份,回收有效率100%。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我院自制量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父母親受教育情況、發(fā)病次數(shù)、住院次數(shù)、復診情況。出院后按照主管醫(yī)師擬定的康復計劃定期來院就診,無特殊情況下未定期就診次數(shù)不超過2次為復診良好,反之為復診情況差。
1.2.2 SSMIS 該量表包括服藥依從性、藥物管理、精神癥狀的管理、利用資源及支持、維持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自我效能6個維度共33個項目,評分為0~4分5級評分法,分數(shù)愈高,代表受試人自我管理狀況愈佳。Cronbach’s α系數(shù)0.96,除藥物管理維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1外,其余各因子維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均超過了0.90;量表及其條目水平內容效度指數(shù)(CVI)均是1,表明該量表信效度較好[3]。
1.2.3 SSRS 該量表共包含3個維度,即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分數(shù)愈高,代表受試人的社會支持愈高??偡?0~40分為社會支持度良好,<20分為社會支持度差。量表重測信度為0.92,各條目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9~0.94[4]。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相關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 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SSMIS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情況(表1)
表1 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SSMIS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情況(分,
2.2 影響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為因變量,將性別、年齡、父母受教育情況、住院次數(shù)、發(fā)病次數(shù)、復診情況、社會支持情況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篩選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情況差、復診情況差、發(fā)病次數(shù)≥5次以及母親高中及以下學歷是影響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精神分裂癥病因不能確定,其患病率及復發(fā)率均較高,疾病持續(xù)時間較長,社會功能受損較為嚴重[5]。按照精神分裂癥發(fā)病年齡可分為成人型精神分裂癥、早發(fā)型精神分裂癥,其中青少年屬于早發(fā)型精神分裂癥,年齡在13~18歲[6]。青少年時期是從兒童向成年過渡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青少年生理以及心理各方面均處于發(fā)育階段,大腦發(fā)育不健全,且認知功能發(fā)育并不完善,因此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與成人精神分裂癥臨床癥狀各有自身特點[7-8]。本研究73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SSMIS總分(71.20±13.72)分,與陳琳霞[9]、Steven[10]等學者報道結果略低,可能由于青少年自身發(fā)育不成熟,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因此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社會支持情況、復診情況、發(fā)病次數(shù)以及母親學歷是影響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社會支持是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顯示[11],對于無法獲得良好社會支持以及承受重大負性生活事件的患者而言,其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在青少年中更為顯著,是由于青少年對家庭具有更高的依賴性,因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同時,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傾向于表現(xiàn)出抑郁、情感淡漠等負面情緒,回歸社會后較難適應正常生活,朋友及社會的支持有利于其逐漸恢復社會功能,緩解負性情緒,對自我管理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定期復診是遵循醫(yī)囑的重要指標之一[12],不僅有助于醫(yī)師了解患兒院外康復情況及疾病進展情況,且利于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及自我管理指導。此外,對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監(jiān)護人的依賴性較強,而母親文化程度是影響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P<0.05),母親受教育程度高,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較強,對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較強,可認識到遵從醫(yī)囑以及定期復查對疾病影響的重要性,接觸疾病知識的渠道也更為廣闊,從而影響患兒的自我管理能力[13]。由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發(fā)病次數(shù)增多,家人對病癥的關注度逐漸降低,此外,由于疾病反復發(fā)作其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自制力均受到明顯影響,因此自我管理能力較差[14]。
加強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的護理干預,是幫助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關鍵方式,符合精神科對護理服務的相關要求。醫(yī)護人員可向患兒及家屬介紹精神分裂癥病因、特點、常用治療藥物及不良反應,讓其了解自我管理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從而重視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遵醫(yī)行為。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強化心理干預,定期評判患兒心理狀況,給予個性化心理干預,增加與患兒家屬的交流,幫助維護身心平衡,達到控制疾病、預防疾病復發(fā)的目的。告知家屬心理健康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讓其關注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心理狀態(tài),幫助其解除自卑心理,融入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及時糾正家屬的錯誤認識,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患兒的病情管理中,從而多方位構建自我管理網(wǎng)絡,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受社會因素、疾病因素及就醫(yī)因素的影響,應加強相應護理干預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