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音樂學院 400700)
音樂情緒體驗指音樂喚起了聆聽者自身的某種情緒,是出現(xiàn)在音樂事件發(fā)生期間或之后的短暫的、具有一定強度的自發(fā)情緒反應(yīng)。音樂的音色作為音樂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影響音樂情緒體驗的重要因素。人們區(qū)分不同樂器就是靠它的音色。關(guān)于音色的著名音樂美學命題“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源自于東晉音樂美學家陶潛所作《晉故征西達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北宋劉敞曾在詩中對此做出反詰:“可憐繁手無斷續(xù),誰道絲聲不如竹?!睂W界雖對“絲不如竹”這一音樂美學命題探討多時,但已有研究未從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角度對中國樂器中“絲”與“竹”的音色進行比較分析,缺乏對音色的操作性定義及有效變量控制。
因此,本研究提出中國樂器中的兩種音色類型——竹笛與二胡的音色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影響可能具有層次性差異。首先,本研究將音色在操作上定義為能夠在各種聽覺對象中將兩個相同音高、音長、音強的聲音區(qū)分開來的一種聲學屬性。通過預(yù)實驗篩選出具有高興與悲傷情緒的音樂材料各26首,將其錄制為竹笛與二胡兩種音色版本,對音高、音長、音強等所有其他音樂要素進行了有效控制,p < 0.05。
實驗采用2(音色:竹笛、二胡)×2(情緒:高興、悲傷)兩因素被試內(nèi)實驗設(shè)計。自變量為音色和情緒類型,因變量為個體的主觀情緒體驗評價。
68名非音樂專業(yè)普通大學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47名,年齡范圍在17-2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16±2.71歲。所有被試身體健康,視力、聽力正常,最近無較大情緒波動。
104首情緒性音樂旋律,其中竹笛音色高興情緒材料、二胡音色高興情緒材料、竹笛音色悲傷情緒材料和二胡音色悲傷情緒材料各26首。
本實驗選取的測量工具為自我情緒評定量表(Self-Assessment Manikin Scale,SAM),該量表包括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三個基本的情緒維度。實驗要求被試聆聽音樂后,根據(jù)自身情緒體驗對每個維度在李克特九級量表上進行評分。愉悅度中1-9分表示自身情緒體驗從最不愉悅到最為愉悅的范圍;喚醒度中1-9分表示自身情緒體驗從最為平靜到最為激動的范圍;優(yōu)勢度中1-9分表示自身情緒體驗從最受情緒控制到最能支配情緒的范圍。
實驗前,首先進行概念闡釋與舉例講解,并安排被試進行練習,確保被試熟悉實驗的程序和內(nèi)容,能夠區(qū)分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三個維度之間的差異。正式實驗時,首先播放一個時長為500ms的提示音,提醒被試情緒性音樂旋律即將呈現(xiàn)。隨后向被試播放平均時長為16s的情緒性音樂。音樂結(jié)束后,被試需要根據(jù)自身體驗到的情緒愉悅度、喚醒度及優(yōu)勢度在SAM量表上進行1-9級評分,評定時間為5秒內(nèi)。評價完成后,被試將有5秒鐘休息時間。實驗要求被試評定時根據(jù)第一感覺盡快完成評定且盡可能平復好自身情緒,以減少對后續(xù)實驗的影響。實驗刺激通過偽隨機的呈現(xiàn)方式分布到4個部分中,每個部分里包含26首音樂片段,每個部分結(jié)束后有1次強制休息時間,整個實驗持續(xù)50分鐘。實驗結(jié)束后,運用SPSS 26.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方差分析。
表1 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九點量表評分描述性統(tǒng)計值
根據(jù)表1描述性統(tǒng)計值,實驗分別對被試的情緒體驗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進行統(tǒng)計檢驗。結(jié)果表明,被試對竹笛與二胡音色的音樂情緒體驗存在層次性差異。被試對聆聽音樂后自身情緒愉悅度和喚醒度的評分均為竹笛音色版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F(1, 67)= 60.582, p < 0.01, η2= 0.475; F(1,67)= 16.474, p < 0.01, η2= 0.197),高興情緒類型愉悅度和喚醒度的評分均顯著高于悲傷情緒類型(F(1, 67)= 493.319,p < 0.01, η2= 0.880; F(1, 67)= 22.044, p < 0.01, η2= 0.248);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竹笛音色版高興情緒音樂的愉悅度和喚醒度評分均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F(1, 67)= 76.194, p < 0.01,η2= 0.532; F(1, 67)= 33.780, p < 0.01, η2= 0.335),竹笛音色版悲傷情緒音樂的愉悅度邊緣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F(1,67)= 3.199, p = 0.078, η2= 0.046)。但在優(yōu)勢度評分中,高興情緒音樂顯著低于悲傷情緒音樂(F(1, 67)= 24.566, p <0.01, η2= 0.268);竹笛音色版的高興情緒音樂優(yōu)勢度均顯著低于二胡音色版高興情緒音樂與竹笛音色版悲傷情緒音樂(F(1, 67)= 8.246, p < 0.01, η2= 0.110; F(1, 67)= 28.610, p <0.01, η2= 0.299);二胡音色版高興情緒音樂優(yōu)勢度評分也顯著低于二胡音色版悲傷情緒音樂(F(1, 67)= 13.372, p <0.01, η2= 0.16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竹笛與二胡音樂情緒體驗相似之處在于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兩種音色版本高興情緒音樂的優(yōu)勢度均顯著低于悲傷情緒,這表明人們更容易沉浸在高興情緒的音樂中。早在中國古代班固便在《東觀漢記·張堪傳》中用“樂不可支”形容了這一情形,描繪了人們欣喜到不能支撐的地步。其二,無論竹笛還是二胡音色版的高興情緒音樂的愉悅度顯著高于悲傷情緒,這表明人們聆聽高興情緒的音樂時自身也能感受到愉悅的情緒,也表明高興情緒的音樂刺激相較于悲傷情緒刺激更容易誘發(fā)出較為積極的情緒。其三,高興情緒音樂的喚醒度也顯著高于悲傷情緒,這表明人們聆聽高興音樂時情緒比聆聽悲傷情緒的音樂更容易興奮和激動。
接著,本研究對竹笛與二胡音樂情緒體驗的層次性差異進行了分析與總結(jié)。被試對聆聽音樂后自身情緒愉悅度和喚醒度的評分均為竹笛音色版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竹笛音色版高興情緒音樂的愉悅度和喚醒度評分均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竹笛音色版悲傷情緒音樂的愉悅度邊緣顯著高于二胡音色版。而情緒優(yōu)勢度評分則為二胡音色版的高興情緒音樂顯著高于竹笛音色版高興情緒音樂,說明聽者較容易把握二胡音色音樂所表達的高興情緒,能夠支配好、控制好這種情緒對自身的影響。
由此,本研究發(fā)現(xiàn)竹笛音色具有高愉悅、高喚醒、低優(yōu)勢度的特征,這一特征在呈現(xiàn)高興情緒時尤為明顯,聽者容易沉浸在竹笛音色演繹的高興音樂中。這些特征指向竹笛音色比二胡音色更擅長表現(xiàn)高興情緒。Gabrielsson與Juslin研究發(fā)現(xiàn),明亮的音色通常與積極的情緒相聯(lián)系,不明亮的音色更多的與消極情緒相聯(lián)系,每種樂器都有其自身的可能性與限制性,不同音色的樂器擅長表達不同類型的情緒。其后,Juslin系統(tǒng)地將情緒分為悲傷、高興、害怕與生氣這四種類型;認為悲傷情緒的音樂具有暗淡的音色;高興情緒的音樂具有明亮的音色;害怕情緒的音樂具有溫和的音色;而生氣情緒的音樂具有尖銳的音色。周嘉新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二胡尚悲的刻板印象來源于二胡的音色。而竹笛自古就因其清脆、明亮的音色為人們所喜愛。由此,本研究推斷竹笛與二胡在情緒體驗方面的差異,與竹笛具有明亮的音色,而二胡具有相對暗淡的音色有關(guān)。
綜上所述,竹笛與二胡兩種音色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影響在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之間具有高低層次性差異。竹笛音色比二胡音色更擅長表現(xiàn)高興情緒音樂,具有高愉悅、高喚醒、低優(yōu)勢度的特征,聽者容易沉浸在竹笛音色演繹的高興音樂中且感到愉悅和興奮;而二胡具有高優(yōu)勢度的特征,被試容易支配二胡音色所誘發(fā)的情緒為自身所用。值得注意的是,究竟愉悅度低好還是愉悅度高好?喚醒度低好還是喚醒度高好?優(yōu)勢度低好還是優(yōu)勢度高好?本研究認為要視音樂的應(yīng)用場景而定,譬如,當情緒性音樂被作為一種背景來使用時,優(yōu)勢度高好,人們可以控制情緒對自身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結(jié)果并不在于說明竹笛與二胡音色在情緒體驗方面孰優(yōu)孰劣,只是為人們根據(jù)不同情景與心境選擇不同音色的情緒性音樂提供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