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霖 閔杉
當我們聚焦于云南西部那些大江大河時,在云南的東部默默流淌著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清水江,這條河是珠江上游南盤江的支流,發(fā)源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縣,流淌于丘北和廣南兩縣接壤處的高山峽谷之間。
2000年,丘北縣旅游局邀請我們前往清水江上的猴爬巖大峽谷探險,這段峽谷因兩岸常年有猴群出沒而得名。兩岸絕壁連綿,山勢險峻獨特,峽谷全長9公里,密布瀑布、暗河、溶洞和動植物。當時只覺得清水江是一條人跡罕至,自然風光絕美的河流,但交通實在不便,難以旅游開發(fā)。
實際上這只是一葉障目。清水江總體上來說是一條秀美清澈的河流,兩岸是壯苗等民族的家園,一條條溪流從山間奔流而下,流過村寨,流過稻田,匯入清水江中,牧童短笛,漁舟唱晚,形成一幅絕美的山水田園畫卷。而其中最美麗的風景是10余個壯家傳統(tǒng)村落,如今,通往村子的仍然是石土路,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也使這些壯族村寨的原始風貌和人文景觀鮮為人知。這些小村子悄悄躲在巍然的大山深處,遠離城市的喧囂,獨守自己的安靜。這里保留了壯族最原始純粹的生態(tài)文化,走進清水江兩岸的村落,就如同翻開了一部壯族史書。
這里堪稱中國傳統(tǒng)村落最為密集的地方,在國家發(fā)布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中,清水江兩岸竟然集中了革雷、石別、里奪、西牙、者媽、上米哈、下米哈、下者偏、上者偏、那壩、馬碧、革里、板江、蚌古等14個古村落。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有廣南縣的馬碧、板江、下者偏和丘北縣的石別4個古老壯寨。
朱榮/攝
古老建筑、窄街道和純樸的壯族群眾構成了石別村一道靚麗風景。
石別村是一個藏于深山的壯族古村,村前一曲水,村后萬重山,那些古老的干欄建筑依舊,壯家兒女的生活在田園牧歌中綻放光華。石別村坐落在清水江畔的半山腰上,坐北朝南,村子背靠綿綿大山,村前則是滔滔不絕的清水江,清水江奔流到石別村突然繞了一個彎,如一道彩虹。水流湍急,氣勢磅礴,十分壯觀。石葵河呈“S”形繞村而過,村子被鳳尾竹、芭蕉林環(huán)抱,水車在清水江里唱著古老的歌謠。走過鐵索吊橋,兩株高大筆直的木棉樹挺立在江邊,神奇的大榕樹一年分別于春、秋季節(jié)發(fā)兩次葉,江里有農(nóng)人在撒網(wǎng)捕魚,人文和自然景觀組合成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秀美畫卷。就是這條江,造就了沿岸河谷地帶的形成,時寬時窄的河谷,一丘丘稻田彎彎曲曲,一塊塊田壟無規(guī)無矩,就是這些田地,養(yǎng)育了石別村一代代壯家兒女。
壯族稱居住的房屋 “干欄式”民居,這種住房形式,宜于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曬臺,以晾曬物品和納涼;從地面進入中層住人的大門,用方塊石條或木板砌成一級一級而上的階梯。壯族的這種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觀。
石別村的街道很狹窄,有的地方牛車也難過去。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是石別村的宅居地很金貴,沒有更多的建房處,還有一種說法是,壯族民居從古到今都是緊挨著修建,鄰里之間好溝通,是團結和睦的象征。長期以來,石別村的生產(chǎn)生活主要依靠人背馬馱,村民已經(jīng)完全接受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古老建筑、窄街道和純樸的壯族群眾構成了石別村一道靚麗風景。
朱榮/攝
朱榮/攝
我們都知道在廣南有一個壩美村,很難想象,在交通和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這里的村民仍然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男耕女織、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實際上,這樣的村子在廣南還有好幾處,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世外古村——馬碧。這個秀峰環(huán)繞、深藏谷底的千年壯寨,這個“世外古村”猶如掛在山上的古畫,馬碧河帶著時光川流而過,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走過馬碧河上的吊橋,這里長著茂盛的樹木,流淌著干凈的河水,種養(yǎng)殖著天然的產(chǎn)品,讓人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很多地方依然風景如畫、水質清澈、村落純潔,如登上九龍神山,就會留戀在這塊土地,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再到里奪村游覽,整齊的傳統(tǒng)木屋,禁不住踏入這里感受著蘊藏的文化等。
漫步馬碧,庭院錯落,古道深深,一幅壯族人民千百年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馬碧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有100余年歷史,其中幾幢的年紀約有500年。為了保護民族風格的建筑,目前村子里只有10棟磚房。大部分房屋都還保持著干欄式建筑最傳統(tǒng)的樣式。
很多年以前,村民的祖先從外地遷居此地,他們用馬匹帶著行李和祖宗的牌位。當馬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停步不前了,祖先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這是馬逼著他們不走了。于是他們在此地安家了,取村名為“馬逼”?!榜R逼”這個名字聽著不雅,于是村民改“逼”為“碧”,叫“馬碧”村。
馬碧村的村民始終保持著傳統(tǒng)生活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民族服飾的穿戴、刺繡等手工藝品的制作、祭龍和花街節(jié)日保持、婚嫁的習俗延續(xù)、愛好山歌的熱情等都在堅固著。每年“三月三”,身著盛裝、頭戴銀飾的壯家婦女就送來了祝福的歌聲和美酒。男子們則跳起了具有濃郁壯族風情的耍牛頭舞、銅鼓舞和紙馬舞。馬碧村的村民們民風淳樸,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千年傳承,刺繡、編織、陶藝、紙藝、繡縫、木作等民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讓人眼前一亮。
馬碧河帶著時光川流而過,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李雯/攝
李雯/攝
板江二字意為山谷中的平凹之地,與江并無太大關系。地處深山中的村子周邊不僅沒有江,連河流也沒有。寨子四面環(huán)山,重巒疊嶂,寨內(nèi)吊腳樓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連綿成片,面向田野,視野開闊,數(shù)百座木質房屋形成一個群落,既雄偉壯觀,又嫻靜柔美。這里有山野之美,還有令人著迷的古村落與民族風情,更有寫滿故事的土石長巷。
清晨時分,隨著太陽的升起,金色的光束開始隱約地映照在吊腳樓上,村寨還保持著干欄式建筑最傳統(tǒng)的樣式。全樓均是木結構,用青瓦或茅草覆蓋。一般的吊腳樓分為三層,底層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養(yǎng)畜禽等;中層為人居,鋪設木板,客廳、廚房、寢室均設于此。頂主要用于層存放糧食。整個建筑除了固定椽子用少許鐵釘之外,其余部分不用一釘一鉚,全靠榫卯銜接。村里的老木匠,從來不用圖紙,僅憑著墨斗、斧子、鑿子和鋸子,就能在柱子、屋梁、穿枋上準確地鑿出上千個榫眼,使椽柱相連、梁檁相扣,構成一個穩(wěn)固的建筑體系,給人一種既典雅靈秀又挺拔健勁的感覺。
壯寨和壯族人的生活,積聚著他們自身的文明,壯族古歌象征著他們的心路歷程,壯族山歌唱出的是他們生動豐富的生活,壯族節(jié)日寓意著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傍晚,路過小巷深深,幾個壯家人端著飯碗,靠著墻吃晚飯,暖黃的路燈照下來,也自成一處風景,歷經(jīng)歲月打磨,她越發(fā)古樸清幽,宛如躺在時光之外,美成一座世外桃源。
板江的晚上從來都不是一片漆黑的,夜色籠罩之下的吊腳樓異常安靜,在朦朧的山影懷抱里,充滿了神秘。夜空的星河點亮了深山的古寨,一翹首,一仰望,皆是精致無比的畫面,站在古寨的最高處,背靠百年木宅,伸手可摘星辰。
者偏是三條河匯流的地方,九龍山上流淌下來的兩條小溪在這里匯入清水江。下者偏村建于河邊的山舌緩坡地段,四周高山環(huán)抱,梯田層層。根據(jù)下者偏陸氏家譜記載,清道光二十二年,當?shù)仃懯弦呀?jīng)“歷有六代以廣”,由此推斷,下者偏村于清代建成,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幾百年的生活實踐中,當?shù)貕炎鍎?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他們根據(jù)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一直保存并沿用了最具壯族特色的干欄式民居。全村共有118戶,干欄式民居建筑在本村就占98%的比例。
下者偏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傳統(tǒng)文化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攏雅歪”,即水牛(母)神之舞。“攏雅歪”是下者偏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舞蹈,一般在重要節(jié)日、祭祀、喪葬等場合表演,表演者最多時有50余人,只有男性能跳。“婭歪頭”和他身邊戴面具的“花臉殼”為首,隨后依次跟著紙馬、棍術、大刀、釘耙、三叉等十八般武藝,舞蹈隊伍沿街浩浩蕩蕩向前,在鑼、鼓、鈸、镲伴奏下,一邊行進一邊表演,村樂隊也吹起嗩吶、笛子,奏起喜慶調子,場面熱鬧非凡。寨老攜眾位身著黑色長衫,打著黑色包頭的長者緊隨其后。女人們也戴上牛角包頭,穿上斜襟翹角上衣和百褶長裙,腳踩一雙繡花鞋,發(fā)髻、耳垂、脖頸都佩戴著精美銀飾,有些還打著遮陽的花傘,緩緩地跟在隊伍后面,無論年長的奶奶還是幾歲的娃娃,都滿臉洋溢著喜慶的愉悅。
李雯/攝
李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