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
“你在這節(jié)課提出了多少個思辨性的問題?”這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的教授在聽完一位老師教授《給予是快樂的》一文后提出的一個問題。班里小楊同學的家長致電詢問:小楊很愛看書,但他看完后對書中的內容印象甚淺。這兩個問題,讓筆者不斷反思:我的課堂是否提出了思辨性的問題?缺少思辨性的課堂是否會導致學生不懂得深度思考?鑒于此,我開始對思辨性閱讀教學進行了一番嘗試。本文將結合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實例,淺談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
一、何為思辨性閱讀
《禮記·中庸》中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吧魉贾?,明辨之”,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析,形成“思辨性”的思維方式。上海市特級語文教師余黨緒對思辨性閱讀教學有過一個定義:指導學生以批判的態(tài)度閱讀理性的文本。
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淺閱讀已經(jīng)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語文閱讀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快餐式、瀏覽性、跳躍化的淺閱讀模式。長年累月,這不僅有損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將使閱讀教學課堂越來越低效,出現(xiàn)學生對文學作品誤讀、偏讀的現(xiàn)象。
部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組文,“人文主題”決定了語文學科擁有感性的特質。如何在感性的文本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也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思維。
基于以上種種思考,筆者認為:思辨性閱讀教學就是在感性認識上,更加注重理性認識的具有批判性、引導性、深刻性的閱讀教學。
二、讓思辨性思維“看得見”——利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世界記憶之父”托尼·博贊創(chuàng)建的一種有效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思維工具,其創(chuàng)建的依據(jù)是人腦的放射性思維特質。
教師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常用的是二元思維的線性板書,所以學生更傾向于使用二元筆記。而思維導圖強調的是多角度的思考,并將多元思維運用線條、文字、圖形、顏色等標志呈現(xiàn)在一張圖紙當中。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的思維也在擴散,通過思維導圖將這些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數(shù)據(jù)形成聯(lián)系網(wǎng)絡。
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及時、準確地捕捉課堂動態(tài)資源的生成,拓寬學生理解文本的寬度,加深思辨性思維的深度,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將相和》一課,筆者在帶領學生層層深入分析文本后,讓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思維導圖。有的學生按照“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脈絡,畫出了三個小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有的學生在此基礎上,還畫出了廉頗和藺相如的人物總結。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將一篇課文由厚讀到薄,再由薄讀到厚,這就是思維拓展的過程。
三、讓思辨性思維“說得出”——利用小組合作
同一篇文章、同一個人物、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因個性發(fā)展、成長經(jīng)歷、閱讀積累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思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通過組建合作小組,激勵學生進行思維碰撞。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都與魯迅先生相關,但學生只知魯迅先生是名人,卻不知他為何有名?!段业牟隔斞赶壬芬晃囊詢和囊暯?,拉近了與學生的情感認同,同時又因學生對魯迅先生的陌生,在文中留下了思辨的空間。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了解文本后,以四人小組的方式,討論并解決你最感興趣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隨后全班共同討論。在這個思辨過程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伯父的回答很深奧,他可能回答了些什么?以前小周曄為什么會沒有見過伯父“充滿了自然而和諧的美”的臉呢?學生聚焦在文本之中,又跳出了文本進行提問,經(jīng)歷了“讀進去”又“讀出來”的思辨過程。
又如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一文,課文通俗易懂,道理簡單明晰,學生在通讀課文后很快就能找出表達作者真情實感的句子: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筆者隨即提問:你讀懂了什么?筆者讓學生在小組中自讀自悟,互相啟發(fā)。有的小組讀出了只要經(jīng)得起風雨的考驗,就能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有的小組讀出了只要戰(zhàn)勝不確定,就能夠獨立自信;有的小組則提出疑問:是不是只要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就一定能鍛煉出獨立自主的心,成為有作為的人呢?學生的思維就在不斷思辨中,擦出了絢爛的火花。
在繪制《將相和》一課的思維導圖中,筆者看到一個學生總結秦王的形象為“怯懦”,隨即筆者向學生追問:你認為秦王是一個怎樣的人?毫無意外,學生的答案都是基于課文內容得出來到,事實上,這與事實是不相符的。筆者緊接著提問:在完璧歸趙時,秦王已經(jīng)在位20余年了,你覺得秦王真的是一個怯懦、無能之輩嗎?經(jīng)過四人小組的一番討論,學生已然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四、讓思辨性思維“摸得著”——利用延伸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適當?shù)倪M行延伸閱讀能夠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全面的了解,對作者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養(yǎng)成。
在教授《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筆者以“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景象導入,學生在了解這一背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送總理呢?《懷念母親》是季羨林先生表達自己對祖國母親和生身母親真摯感情的一篇文章,在教授季先生對生身母親的情感時,筆者讓學生討論文中的“恨”究竟是什么。在適時引入季先生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后,學生很容易理解, “恨”其實就是季先生對生母的“愛”。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筆者充分利用課后鏈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魯迅先生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閱讀欣賞評價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讀原文、讀代表作等延伸閱讀,不僅能夠激發(fā)思維,甚至能激發(fā)他們的持續(xù)思考。
思維能力的差異,決定了學生素質的差異。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開展,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加強思維的力度和深度,培養(yǎng)學生以理性的思維角度進行思考,以開放的頭腦,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