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闭n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如何有效地把握45分鐘,課堂中教學問題的設計是關鍵所在,“問題課程”是當今教學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設計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已成為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人的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而問題常與情境相伴而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視、聽、觸等多方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如,在進行“中國的洪勞災害”的教學過程中,播放梧州市1998年抗洪救災的視頻短片和相關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問題“我國洪災頻發(fā)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在進行“城市化過程與特點”的教學時,先播放一組岑溪市30年來城區(qū)規(guī)劃圖,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近30年來我們岑溪城區(qū)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用問題牽引學生的思路,而后展開教學。
教師可巧用創(chuàng)設“反常態(tài)”情境進行提問,使學生感到“驚奇”,引起他們非同尋常的驚訝,形成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褶皺地質構造時,根據向斜和背斜的不同彎曲特點一般都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這也是學生腦中理所當然形成的概念,這時教師給學生展示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反常態(tài)”現象,讓學生探究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這樣的“反常態(tài)”情境創(chuàng)設就起到了一個激疑激趣的作用。
關注熱點情境的創(chuàng)設即教師有的放矢地選擇與要講述的知識點有關或有聯系的社會熱點問題為提問的情景依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參與問題探索的積極性。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內容與人類關系極其密切,學生也特別關注和感興趣,樂于提問。如低碳問題、中東問題、能源問題、水資源問題等等,教學中如能聯系當地生產生活實例,設疑發(fā)問,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既可以激發(fā)積極向又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再如在學習板塊和地震帶的內容時,以“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地震災害為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
二、教學提問新穎有趣,提高學生興趣
我們在地理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方式主要有單純的語言、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選擇恰當的方式,給學生的感官、甚至心靈帶來沖擊,使之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提問要針對教學內容,以新穎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提問,從而調動同學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如在學習“日界線”時,先講一個小故事:“一孕婦乘船從上海去舊金山,在途中生了一對雙胞胎,在日界線以西的東十二區(qū)先產下一男孩,越過日界線后,在西十二區(qū)又產下一女孩,但先出生的男孩卻叫后生的女孩為姐姐,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原因,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問題一提出,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迫切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就會聚精會神地聽下去。
問題的提出必須以語言為憑借,教師通過巧妙地措辭、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太陽為什么始終東升西落?”,“我們常用‘太陽從西邊出來這句話來形容違背常理的事,這其中有什么科學依據呢?”,兩句話提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但語言的運用是不同的,很顯然,后者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新問題設計,把問題內容寓于游戲之中,把學生至于游戲角色之中,大大增強問題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在進行工業(yè)集聚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三種角色:企業(yè)家、當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領導人,學生自愿選擇充當其中一種角色,從該角色的立場出發(fā),闡明工業(yè)集聚的優(yōu)缺點。
三、開放性提問設計,培養(yǎng)學生能力
開發(fā)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多種疑問,引起學生內心的沖突,從而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怎樣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有效教學的理念,引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科學實效的學習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顯然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多功能的平臺,即教學問題的設計不要只局限于當前學習的內容,問題的答案應屬于開放性的,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及探索空間。
四、有效提問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在“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師設計探究性的問題時要避免直來直去,最好運用有趣的事例和生活中問題提出設問,讓學生建立直觀的感知認知,以激起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的興趣與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現實生活中有用的知識。
當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生活相近時,便會對問題產生一種親切感,學生渴望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在學習海陸風時,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我們在白天和晚上去海邊,站立在海岸上,風向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問題學生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去海邊玩耍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事情,陌生是因為他們沒想到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識,因而更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講“氣旋與反氣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據氣象臺報道,有一股寒潮將經過我省,同時得知,風向變化是:西北→北,請問該風是在我省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中的什么方向侵入?”這種問題既將課本知識“活化”了,又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同時還能達到開啟學生的思維的目的。
善教者,必善問??傊?,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已揚帆啟航,在不斷改進傳統(tǒng)教學,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廣大地理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中的提問方式、方法和技巧,有的放矢地運用于地理教學實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選編問題,特別是設置具有啟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這不僅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真正做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