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丁兆
摘要:新的課改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課堂依然是教學教改的主陣地,那么新的教學形式給主陣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也要逐步實現(xiàn)從“有效課堂”到“高效課堂”到“魅力課堂”的新跨越,我認為,教師可以在張揚人格魅力、展現(xiàn)學識魅力的基礎上,充分顯露執(zhí)行業(yè)務的魅力,從而打造"魅力課堂"精品。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提問,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問 語文課堂 魅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要做好“組織、引導、參與” 者,我認為那就要抓住關鍵詞提問;二、抓住情感點提問;抓住問題的難易量。這樣語文課堂更有魅力,就更能吸引學生,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啟發(fā)其主動思考,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一、抓住關鍵詞提問
托爾斯泰說過,“優(yōu)秀的藝術構思,應該有這樣一個點,所有光會集中到這一點上,或從這一點放射出去”。關鍵詞就是這個點,只要能抓住關鍵詞進行提問,以此來組織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zhí)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就緊扣關鍵詞“還”字來組織教學?!皬摹熬┛诠现抟凰g,鐘山只隔數重山”你體會到什么?”“靠家近,應還家”;“春風又綠江南岸”,說明什么?“離家久,更該還”;“明月何時照我還”,有何感想?“思家切”但是“不能還”。這樣在教師緊扣“還”字的組織、引導、參與下,整節(jié)課步步深入,層層挖掘,使學生變成了“樂之者”。
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全面提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二、抓住情感點提問
葉圣陶先生曾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冰冷的教學,必然得不到學生真情的回饋,老師只有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溝通,觸發(fā)學生的悟性,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動情點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掀起他們的情感波瀾。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我校謝惠文老師在教學課外閱讀課《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 讓學生就題質疑,就文質疑,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1、天游峰的最色那么美,作者為什么不寫好山好水而去寫那不起眼的掃路人呢?2、為什么一杯茶 就把我們倆的心靈溝通了?3、游人爬天游峰感到十分累,為什么70歲的老人卻說不累呢?4、老人60歲就該退休了,為什么70歲了還不愿意退休呢?5、作者為什么要寫對宿鳥?6、作者為什么不寫3年之后去看老人,而說30年后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歲嗎?7、老人的笑聲能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嗎?8、這位老人70多歲了,眼睛為什么還那樣炯炯有神?
教師與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問”,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達到心心相通的境界。從而感染了學生心靈,陶冶了學生的性情。于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就水乳交融,使學生獲得獨特的語文感受。
三、抓住問題的難易量
提問難易要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難度的控制既要考慮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不超出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能通過一定的思考,就獲得一定的答案。 如教學《小蝸?!窌r有人設計了問題:“蝸牛爬的慢嗎?”這個問題就未免過于簡單,相信多數學生都會以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對待,這對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多大價值。如果這樣設計“春天到了,葡萄成熟了,架上的黃鸝鳥邀請蝸牛去嘗葡萄,大家猜猜蝸牛要多久才到?”那學生的反應或許就會大不一樣。這種問題具體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春天的樂趣,感受春天給人帶來了生機,帶來了歡樂。實踐證明,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應把握好“量”。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也不贊成“滿堂問”,要問得適時,問得巧,問得趣,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提得過多過繁也不行,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tǒng)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我們要把我們的這一桶水交給學生,那么桶中就要有問,讓學生在“問”中增知識,“問”中出見成績,啟迪學生的思維,把他們引入課堂、參與課堂。使我們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余文森.名師怎樣觀察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