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茜
在工作中我發(fā)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有一兩個比較“有個性”的學生,每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消極應對,有的甚至會大吵大鬧。曾經有一個學生,跟班主任和家長“周旋”了兩年,盡管班主任和家長多次溝通、談心,但還是沒什么效果。
學生媽媽哭著訴說對孩子教育的失敗:孩子爸爸身體不好,自己一個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墒呛⒆訌膩聿惑w諒家庭的困難,從小學開始就一直給家里惹禍,進入青春期后就更糟了,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總是不能控制情緒,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無理取鬧,甚至離家出走。面對孩子的任性,媽媽只能任其予取予求。孩子即將升入上初三,面臨中考,媽媽和班主任實在沒辦法了,找我來求助。
其實,任性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表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度關注、呵護、寵愛、滿足,如果不加以引導,任其發(fā)展,情況會越來越糟糕。于是,我從四個方面給家長做了一些分析和指導。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的行為自覺。首先要讓孩子樹立時間觀念。穩(wěn)定、規(guī)律的作息不但會讓孩子更有精神,而且會使其產生內在的紀律約束感。我建議家長從起床、洗漱、吃飯、睡覺這些小事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從督促到監(jiān)督、從監(jiān)督到觀察、從觀察到放手,讓孩子逐步固化為自覺的行為。
二是注意溝通技巧,促使學生主動悅納。不擺家長的架子是平等談話的基礎,能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是尊重孩子個性的表現,和孩子談話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是培養(yǎng)孩子說話不啰嗦、講明白、懂深意的方法。于是,我建議媽媽和班主任跟孩子溝通時要把握好幾個原則——俯下身、多傾聽、不絮叨、說要點、給退路。這樣的積極互動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內心向善、主動悅納的心理品質。
三是控制牢騷、怨言,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學生在成長中總會遇到挫折,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既不能“溺愛袒護”——一味地安慰、安撫,也不能“火上澆油”——埋怨孩子不努力、沒本事。我建議媽媽,對孩子一時的失敗,千萬不要一味指責,要引導孩子主動反思,尋找失敗的根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
四是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逆反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孩子要求自主、自立的意識,雖然在方式方法上家長無法接受,但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種自然體現,家長無需太過焦慮。家長一定要相信,放手給孩子以選擇做主的權利,不是對孩子的放任自流,這是為他們形成獨立自主的完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建議媽媽,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家長密切關注,及時糾偏即可。
聽了我的建議后,媽媽帶著希望開始了和孩子的“全新”接觸。雖然即將升入初三,但媽媽還是痛下決心,對孩子的教育改變從習慣養(yǎng)成入手,對孩子的基本作息時間進行了固化要求。在母親的強力監(jiān)督下,孩子終于從一個天天遲到的“問題生”變成了準時到校的“乖孩子”,這一變化給了媽媽堅持下去的信心。因為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在初三的每一次大考中,孩子不斷地經歷著挫折和打擊,但媽媽牢記“控制牢騷怨言”這一底線,和孩子共同分析問題、剖析原因、尋找對策,逐漸讓孩子明白了“考砸了不要緊,找原因再前進”,從而增加了進步的動力和信心。雖然最終孩子因為學習問題積累過多,中考成績并不理想,但在我的建議下,媽媽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上職高,學自己喜歡的專業(yè),然后繼續(xù)考取高職院校,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夢。學生在這一重大選擇面前,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我們都能強烈感受到他內心的那份喜悅和自信。
改變要在理念上下功夫,糾偏要在養(yǎng)成上下功夫,引導要在常態(tài)化中下功夫。改變學生任性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家校密切合作,共同探討,我們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跟學生對話,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點滴進步,要讓他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陽光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