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為探究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趨勢及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北京圣陶教育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研究院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舉辦第六屆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就“智能時代:中小學的挑戰(zhàn)與選擇”進行深入討論。本期,我們呈現此次論壇中部分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工作者及學校校長等的報告內容,以期引起讀者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和討論。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變著教育的生態(tài)、教育的環(huán)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使教育的概念、場所、途徑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戰(zhàn)。
關于“人工智能+教育”,我想提三個問題。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目的應該是改變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提高教育質量。當前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因此,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人工智能有利于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yōu)勢,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制定科學、合適的學習方案。人工智能、大數據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幫助教師隨時了解學生情況、解決困難,還可以替代教師機械化的勞動,如批改作業(yè),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溝通。
第二,“人工智能+教育”應如何科學運用?
互聯網具有虛擬性、互動性、個性化、開放性等優(yōu)勢,但這些優(yōu)勢要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例如,有些人提出來要取消黑板,我認為黑板還是應該保留,教師在黑板上畫一畫、寫一寫,可能更容易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更有人情味,更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第三,“人工智能+教育”是否會改變教育本質?
互聯網使教育發(fā)生革命性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傳承文化、培養(yǎng)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目的不會變。從生命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概括為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是指一個人通過接受教育提升能力,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是指提高人為社會服務的品格和能力,使其為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
信息時代,學校和教師會不會“消亡”?教育不只是個人發(fā)展的條件,還是人類集體發(fā)展的事業(yè)。個人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類社會共同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展的。我們現在可能要克服一些誤區(qū),認為個性化學習就是個別的學習、孤立的學習,其實,學習還是要在集體中進行的,個性化的學習也是在共同的學習過程中發(fā)展的。
信息技術改變了教育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方法,但技術和知識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育人才的初衷不能變。兒童的成長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人只能由人來培養(yǎng),不能由機器代替,教師永遠是學生成長的領路人。
我認為,當下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還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廣大教師是不是已經認識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特點、優(yōu)勢及其風險?到底人工智能要怎樣深入到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比較迷茫。二是硬件、軟件還跟不上,如學科知識的相關軟件、教材的問題等。三是廣大教師還不太會運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
“人工智能+教育”會改變教育的生態(tài)、教育的環(huán)境,但怎么運用,還需要我們的專家、教師共同研究、共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