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象”越來越成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熱愛學習,并在“想象”中健康愉快地成長。
【關鍵詞】想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潛能。語文教師應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高效學習,從而確保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一、把想象當作鑰匙,活躍課堂氛圍
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借助想象來活躍課堂氛圍?又該如何讓學生在充滿想象的語文課堂上幸福、快樂地成長呢?
小學生的想象就像蒲公英一樣輕盈,能夠乘著風在天地之間遨游。這就意味著語文課程教學應突破教材和教室的限制,轉變以往落后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拓展想象空間,提升課堂活力,令小學生的想象更加精彩美麗。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及時革新以往的教育理念,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每一名學生取得的優(yōu)異成果都給予肯定。
例如,教師在教學《軍神》這篇課文時,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對這篇文章標題的看法,并說一說軍神的具體含義。有的小學生回答道:“我覺得軍神是一位天上的神仙,他負責掌管天上的軍隊?!睂τ趯W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可以先給予他們肯定,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圍繞著文中“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展開討論,讓小學生深刻地感悟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使其形成個性化理解,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把想象當作翅膀,拓展想象空間
任何人頭腦中都會存在一些疑問,這屬于正常的現(xiàn)象。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是很常見的,在某些情況下,解答疑難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知識,開闊他們的思維。但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未注意到這一問題,沒有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質(zhì)疑、解答疑問的時間和機會,在備課階段也忽視了設置質(zhì)疑解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缺少了疑問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想象的可能。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大多已經(jīng)總結出了標準答案,這在一定意義上抑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
例如,教師隨意在黑板上用粉筆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個點代表什么,大部分學生會給出極為相似的答案,只有少數(shù)學生會給出與眾不同的回答,這就是思考和想象的成果。讓學生展開積極的想象和聯(lián)想,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和思想高度,讓學生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
三、把想象當作手段,提升觀察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涉及多種文體,但無論哪一種文體,都需要學生仔細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觀察、在看電視時觀察、在運動時觀察,對觀察的時間和地點不加限制。學生應在觀察的同時掌握不同事物的特點,探尋不同事物之間的共性,發(fā)散思維,提升想象力。
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文章中描寫的草原遼闊和碧綠的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課件,讓學生觀看有關草原的視頻或圖片,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草原的特點,并讓學生展開想象,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把討論到的情境用語言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便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把想象當作橋梁,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教師應先讓學生仿寫,然后進行看圖說話練習,最后讓學生創(chuàng)作一篇完整的作文。這在我們看來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學習過程,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并非如此,他們的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不足,在寫作時往往會缺乏寫作素材。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首先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積累量,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多閱讀,不對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作過多的約束。在日常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在興趣的指引下慢慢地發(fā)散思維,提升想象力。在教師的寫作指導下,學生的寫作水平必然會得到顯著的提高。很多人認為作文就是對實際生活的一種記錄,這種觀點較為片面。作文是高于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要求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語文教師應在學生閱讀環(huán)節(jié)適時提供指導,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內(nèi)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讀物。在指導學生時,教師需要根據(jù)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并在作文中合理發(fā)揮想象力,增添文章的色彩。
五、把想象當作指導,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不論中學還是小學的語文教材,都包含綜合性學習的內(nèi)容,為什么語文教材中要安排這類教學內(nèi)容呢?這主要是為了鍛煉小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當前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再只注重字、詞和句子的積累,而更加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現(xiàn)代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型技術人才。為了向社會輸送優(yōu)質(zhì)人才,綜合性學習模式應運而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部分語文教師對這種教學方法認識不足,沒能充分地利用這一教學方法,這不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引導學生靈活地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
例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上課前提前搜集和潑水節(jié)有關的信息,了解潑水節(jié)的習俗,讓學生圍繞教師的問題展開討論,比如,如果有人向你身上潑水,你會怎么做?有的學生回答會感到生氣,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在傣族潑水節(jié)當天,人們向別人身上潑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這樣高效的課堂導入,有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能令語文課堂大放異彩。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充分意識到想象的重要價值,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模式,靈活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幫助其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黃俊民.讓想象在語文課堂上馳騁[J].青春歲月,2011(12):74-75.
潘曉芬.激活思維,以想象點燃語文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