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超
(藤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300)
膽囊結石女性發(fā)病率顯著高于男性,結石為膽固醇結石/膽固醇為主的混合型結石、黑色膽色素結石。發(fā)病機制:肥胖、高脂肪飲食、高脂血癥、妊娠、女性激素、肝硬化等。臨床癥狀:膽絞痛、右上腹隱痛、膽囊高積液等[1]。膽總管結石為處于膽總管內的結石,大部分為膽色素結石/膽色素為主的混合結石,一般在膽總管下端出現(xiàn),常見肝臟對稱性及彌漫性腫大、壓痛、高熱、黃疸等表現(xiàn)[2]。本文將我院近3年收治的120例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采用不同方案(腹腔鏡膽道探查術方案、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的效果。
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將我院2016年初~2019年初收治的120例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男性人數(shù)為26例、女性人數(shù)為34例;最低和最高年齡分別為:20歲、89歲,平均年齡(54.5±2.3)歲。對照組男性人數(shù)為27例、女性人數(shù)為33例;最低和最高年齡分別為:21歲、88歲,平均年齡(54.2±2.1)歲。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并處理兩組上述資料,沒有發(fā)現(xiàn)對比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手術前接受超聲、MRI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3]者、結石直徑為20 mm/20 mm以下者、膽總管直徑為10 mm/10mm以上者、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并發(fā)重癥膽管炎者、心肺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對本研究手術治療禁忌者。
(1)實驗組接受腹腔鏡膽道探查方案治療,構建CO2氣腹后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分離處理,完全顯露膽囊動脈、膽囊管,并將膽囊動脈切斷。然后,剝離膽囊床并在取出后送檢,將膽囊管開放,對內徑情況進行觀察,若是內徑較粗可置入膽道鏡;反之,內徑較細需順著膽囊管長軸剪開到膽總管的前壁0.35cm。這時探查右肋緣下腋前線戳孔位置情況,借助取石網(wǎng)籃的作用取石。手術的過程中,作以常規(guī)膽道造影,對結石是否取凈加以觀察。最后,縫合膽總管切口,經(jīng)溫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完成手術。
(2)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案治療,于右上腹經(jīng)腹肌作切口,通過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除探查取石,以及T管引流等方式處理。手術后4周實驗組及對照組均實行T管造影檢查,如果膽總管下端沒有發(fā)現(xiàn)結石且為通暢的狀態(tài),可拔除T管。
觀察兩組①臨床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術前、后CRP水平。
本研究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jù)資料,輸入于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中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兩組臨床相關指標、術前、后CRP水平的對比,均采用均數(shù)差±s代表,經(jīng)t加以檢驗處理。如果對比為(P<0.05),可判定對比差異突出。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如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臨床相關指標的差異對比分析[n=60(±s)]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臨床相關指標的差異對比分析[n=60(±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d) 住院時間(d)images/BZ_51_967_2910_974_2916.png實驗組 95.1±39.8 42.5±10.3 1.8±0.3 7.7±2.5對照組 118.7±53.2 79.1±20.4 2.9±1.2 12.8±3.7 t 2.7514 12.4055 6.8884 8.8467 P<0.05 <0.05 <0.05 <0.05
術前兩組CRP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術后1 d、3 d、7 d兩組CRP水平比較,均存在明顯對比差異性(P<0.05),如表2。
表2 實驗組、對照組術前、后CRP水平的差異對比分析[n=60(±s)]
表2 實驗組、對照組術前、后CRP水平的差異對比分析[n=60(±s)]
組別 CRP水平(m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實驗組 3.3±0.9 21.1±4.3 15.2±5.2 6.9±2.1對照組 3.5±1.2 30.1±6.4 21.5±5.6 12.2±3.7 t 1.0327 9.0415 6.3857 9.6496 P >0.05 <0.05 <0.05 <0.05
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使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膽囊結石發(fā)病率不斷提高,并且容易并發(fā)膽總管結石。臨床方面多通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然而開腹手術對患者機體會構成非常大的創(chuàng)傷,使患者承受較大的痛苦,手術后不利于患者恢復[5]。主要表現(xiàn):使用內窺鏡括約肌切開術處理,對患者括約肌構成的損害較大;距離膽總管開口位置較遠,無法保證結石取出率。針對于此,本次研究應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治療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患者,臨床效果顯著。腹腔鏡下進行膽道探查術,具有切口小、術野清晰、操作精準等優(yōu)點。同時,手術中不會對胃腸構成較大干擾,利于手術后患者及早恢復腸功能、下床活動、進食,降低手術風險。CRP屬于敏感急性時相蛋白,能夠直接反映出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情況、程度[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實驗組、對照組的CRP水平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后1 d、3 d、7 dCRP水平實行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采取腹腔鏡膽道探查術對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效果確切,在減少患者手術、術后首次排氣、住院的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方面優(yōu)勢突出,并且能降低患者CRP水平。
總之,膽囊結石并發(fā)膽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運用腹腔鏡膽道探查術,可獲得較好的效果,降低患者的CR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