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領,田成剛,帕塔爾江·烏拉英
(新疆沙灣縣人民醫(yī)院,新疆 塔城 832100)
對40例高齡膽結石手術患者納入研究對象,病例資料收集時間為2016年3月~2019年3月,參照區(qū)組遵從隨機分配原則等分分為兩個組別,男女性別分布占比11:9,最大年齡為82歲、最小年齡為71歲,平均年齡(76.53±1.20)歲;研究組中,男女性別分布占比10:10,最大年齡為84歲、最小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77.69±1.34)歲。經檢驗發(fā)現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無P≤0.05的統(tǒng)計學差異值,即P>0.05,可開展統(tǒng)計學處理。
參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治療:患者采用仰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經腹直肌或肋緣下右上腹部切開10 cm,腹壁逐層切開,常規(guī)進入腹部。對內臟器官進行檢查,確定肝總管、膽總管和膽囊管的位置。膽囊管和膽囊動脈結扎并在膽囊脫離后切除,膽囊管和膽囊動脈結扎后,摘出游離膽囊,無出血情況發(fā)生或無膽汁滲出,縫合膽囊床,注射0.9%氯化鈉,將腹腔進行沖洗。如果換做滲出液量較大,應立即放置引流管,逐層封閉。
研究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維持仰臥位姿勢,氣管插管全麻,在下臍帶處進行約10 mm長的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10~12千帕),為探討手術區(qū)的可操作性,采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后,分別置于肝圓韌帶右側、左鎖骨中線和肋骨弓交界處,分別放入Trocar,放入手術用機器,以檢測腹部異常、膽囊周長和膽管擴張。手術中保持收縮壓100~140 mmHg,游離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分別適用Homlock鉗子、切斷,切除膽囊后,觀察出血和膽汁滲漏情況。如手術中膽囊受損,創(chuàng)面大,手術區(qū)粘連,則用其中一根引流管排出二氧化碳。臍帶筋膜層常規(guī)縫合,然后縫合皮膚[1]。
(1)對比組間臨床指標;(2)對比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 21.0)對組間統(tǒng)計數值加以輔助分析,對應執(zhí)行t檢驗、x2檢驗用以開展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對應以(±s)、(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 得知,研究組臨床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
表1 對比組間臨床指標(±s)
表1 對比組間臨床指標(±s)
注:相比參照組,*P<0.05。
?
研究組20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肝功能不全0例,心功能不全0例,腹腔感染0例,呼吸道感染0例,總發(fā)生率為5.00%;參照組20例患者,切口感染2例,肝功能不全0例,心功能不全0例,腹腔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1例,總發(fā)生率為20.00%,P<0.05。
膽石癥是一種被稱為膽石癥的疾病,按疾病部位分類可分為膽囊炎和膽管炎。膽囊結石后,可刺激膽囊粘膜,而且,其不僅會導致膽囊出現慢性炎癥的情況,還會引起膽囊或膽囊管塞入膽囊或膽囊管頸部的二次感染。隨著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生活方法的改變、飲食結構的變化,此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的攀升,對人們的影響也較大,所以需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文針對腹腔鏡手術治療高齡膽結石預后效果展開分析與研究,現報道如上。
綜上得出,研究組臨床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由此得出,高齡膽結石手術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方式治療,手術效果佳,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