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魏凱凱,熊斐,周智洋
圖1 淺表軟組織超聲示左臀部皮下軟組織內混合回聲區(qū)。 圖2 T2WI示肛周皮下間隙多發(fā)小囊狀T2WI高信號影(箭)。a)軸面; b)冠狀面。 圖3 鏡下見(肛周)異位子宮內膜及腺體(HE,10×10)。
病例資料患者,女,40歲,因反復肛周流膿1周入院?;颊?周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肛周紅腫疼痛,伴局部皮溫升高,皮膚破潰有膿液流出,無明顯發(fā)熱、便血等癥狀,就診當地醫(yī)院,被診斷為“低位復雜性肛瘺”,予行肛周膿腫引流術。本院專科檢查:膝胸位,肛門2點及明顯直腸腫物,退指指套無明顯染血。淺表軟組織彩超提示左臀部軟組織內混合性病變,考慮肛周膿腫引流后改變(少量液化)(圖1)。盆腔MRI增強提示肛緣皮下間隙多房小囊狀改變,需排除發(fā)育性囊腫合并感染可能(圖2)。在腰硬聯(lián)合下行手術,術中探及2枚質硬結節(jié),部分粘連外括約肌,沿外括約肌小心分離結節(jié)并送病檢。術后病理提示(肛周)子宮內膜異位癥。免疫組化:ER(+),PR(+),CD10間質(+)(圖3)。
討論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是指在子宮外的解剖位置存在功能性子宮內膜組織。子宮內膜異位癥經常發(fā)生于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部位是卵巢。其也可發(fā)生在子宮韌帶、直腸陰道隔、輸卵管、乙狀結腸直腸、輸尿管、膀胱、臍、腹股溝和肛門周圍。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存在爭議。目前被普遍認可的是子宮內膜種植學說[1]。該病多發(fā)生于育齡婦女,絕經后異位病灶可萎縮退化[2]。本例患者為育齡期婦女,發(fā)生部位為肛周。
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表現為無癥狀,也可表現為生育能力低下、痛經、性交困難等癥狀[3]。肛周子宮內膜異位癥通常見于會陰切口瘢痕[4,5]。可表現為類似于肛周膿腫的柔軟腫脹,也可作為膿腫治療。周期性疼痛不常見于肛周子宮內膜異位癥[6]。
肛周子宮內膜異位癥比較少見[6]。很少(0.2%)的異位子宮內膜出現在會陰,會陰通常局限于會陰瘢痕[5]。但本例患者無會陰側切史及肛門外傷史,其發(fā)病機制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肛周腫脹伴周期性疼痛和月經期間出血,可能有助于診斷該病。而本例患者主要表現為反復肛周流膿,雖行引流術后,效果仍不佳。局部穿刺和術后病理檢查可最終確診此病。MRI可用來了解外括約肌的解剖位置和受累情況[7]。在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條件下,行廣泛局部切除以及不能手術的情況下,涉及多個部位可能需要激素治療[5]。
肛周子宮內膜異位癥應作為育齡期女性的鑒別診斷,尤其是當有周期性疼痛和會陰切開史時。一旦發(fā)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應盡早手術治療,以減少對肛門括約肌的進一步侵襲,防止對其功能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