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琴,張娜,侯可可,楊銘,徐蓉,傅航,謝林均,郭應坤,許華燕
核酸RT-PCR陽性是新冠肺炎的確診標準,但目前RT-PCR的靈敏度有限,而胸部CT對發(fā)現(xiàn)新冠肺炎患者具有較高的敏感性[1-3],并且在評價病變嚴重程度、動態(tài)隨診觀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不同年齡段的影像特點是否存在差異尚不清楚,現(xiàn)研究對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收治49例不同年齡組新冠患者胸部CT圖像、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檢查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新冠肺炎影像學表現(xiàn)及不同年齡段疾病發(fā)展的認識。
1.病例資料
搜集2020年1月16日-2月12日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根據(j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6版)》診斷標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19~84歲,平均年齡(45.55±16.26)歲?;颊咧?9例有明確武漢旅居史或新冠肺炎患者接觸史,合并基礎疾病患者共13例(高血壓7例、心臟疾病4例、糖尿病3例、慢性腎臟疾病3例、慢性肝臟疾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腦血管疾病1例)。根據(jù)年齡將患者分為45歲以下(n=26)和45歲以上(n=23)兩組。
2.影像檢查方法
患者均采用GE Bright Speed螺旋CT掃描,采取仰臥位,于吸氣末進行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肺底肋膈角水平至胸廓入口。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400 mA(自動毫安),探測器排數(shù)16,螺距1.75:1,床速17.5的常規(guī)掃描和探測器排數(shù)配置2×0.625分布高分辨率掃描。采用標準肺窗(窗位-550 HU,窗寬1350 HU)、縱隔窗(窗位40 HU,窗寬350 HU),骨算法重建,重建厚度為0.625 mm。
3.影像學分析方法
胸部CT薄層圖像由兩位胸部影像醫(yī)生分別進行閱片,記錄病灶的特征、胸膜增厚、胸腔積液等結果,最終結果由兩人協(xié)商一致。
4.分析指標
分析不同年齡組的胸部CT圖像、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檢查,比較其差別。胸部CT圖像主要分析內容有磨玻璃密度影、實變、結節(jié)、條索影、血管增粗、小葉間隔增厚、胸腔積液、胸膜增厚等表現(xiàn)。
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使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臨床特征
本組49例患者中39例有明確武漢旅居史或新冠肺炎患者接觸史,臨床癥狀以發(fā)熱(42/49)、咳嗽(36/49)、咳痰(20/49)、乏力(11/49)、氣緊/氣促(11/49)多見,畏寒(8/49)、全身酸痛(8/49)、胸悶(4/49)、頭痛(4/49)等癥狀較少見。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共13例,其中45歲以上合并基礎疾病患者的占比為11/23,高于45歲以下合并基礎疾病者(2/26,P<0.001)。分析患者做胸部CT 2d內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中白細胞計數(shù)正?;蛳陆?5例,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10例,血清C反應蛋白指標升高者28例,45歲以上CRP升高患者占比為17/23,高于45歲以下患者(11/26,P<0.05),兩個年齡組之間白細胞計數(shù)正?;蛳陆岛土馨图毎嫈?shù)下降患者占比無明顯差異。
2.胸部CT表現(xiàn)(圖1~4)
本研究中常見的胸部CT表現(xiàn)有磨玻璃密度影(39/49)(圖1),條索影(25/49)(圖2),血管增粗(26/49),小葉間隔增厚(25/49)(圖3),實變影(33/49)(圖2、圖4)和實性及磨玻璃密度結節(jié)影(17/49),出現(xiàn)胸腔積液(4/49)和胸膜增厚(7/49)的表現(xiàn)較少。2例患者胸部CT表現(xiàn)正常,年齡均為45歲以下。45歲以上患者出現(xiàn)實變影和小葉間隔增厚的構成比均高于45歲以下患者(19/23 vs 14/26,16/23 vs 9/26,P<0.05)。此外,磨玻璃密度影、實性及磨玻璃密度結節(jié)影、條索影、血管增粗、胸腔積液、胸膜增厚和網(wǎng)格影等CT表現(xiàn)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現(xiàn)
雙肺受累患者共有38例(38/49),45歲以上21例(21/23),多于45歲以下患者的17例(17/26,P<0.05)。患者平均累及肺葉數(shù)為(3.31±1.70)個,45歲以上平均累及肺葉數(shù)多于45歲以下患者(3.96±1.33 vs 2.73±1.80,t=-2.729,P<0.01)。
圖1 普通型COVID-19患者。男,33歲,咳嗽2周,發(fā)熱11d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中葉及右肺下葉散在小片狀磨玻璃密度影,邊緣模糊。 圖2 重癥型COVID-19患者。高血壓4年余,女,65歲,咳嗽、咳痰1周,發(fā)熱1d入院。a)胸部CT示雙肺上葉彌漫性片狀磨玻璃密度影,部分實變,伴小葉間隔增厚;b)胸部CT示雙肺下葉彌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與纖維灶并存。 圖3 普通型COVID-19患者。女,34歲,咳嗽、發(fā)熱3d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下葉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及小葉間隔增厚。 圖4 普通型COVID-19患者。女,49歲,發(fā)熱9d入院。a)胸部CT示右肺下葉實變影;b)胸部CT示右肺下葉實變影,見空氣支氣管征,左肺下葉條索影。
COVID-19潛伏期長,潛伏期1~14d,一般3~7d,潛伏期及無癥狀患者也具有傳染力,傳染力強,傳播方式主要是飛沫和接觸傳播,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4]。病毒通過S-蛋白與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受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感染人體,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具有大量該受體,因此人群普遍易感。早期識別和隔離患者對于控制疾病的傳播十分重要。目前主要結合患者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癥狀、胸部CT、實驗室檢查來判斷疑似患者,確診依靠實時熒光RT-PCR、病毒基因測序或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癥狀主要為發(fā)熱、咳嗽、乏力,還伴有咳痰、氣促、全身酸痛等癥狀[5,6],部分危重患者可出現(xiàn)低氧血癥,并迅速發(fā)展成呼吸衰竭、休克甚至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需要機械通氣及ICU監(jiān)護治療。本研究中合并基礎疾病患者共13例,其中45歲以上合并基礎疾病患者多于45歲以下合并基礎疾病者。年齡高的患者更易合并其他的基礎疾病,免疫功能較弱,因此疾病進展更快,在臨床上更應重視這類患者的治療及病程變化[7]。新冠肺炎患者實驗室檢查多表現(xiàn)為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低,血清CRP升高。本研究中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下降患者45例(91.34%),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10例(20.41%),血清C反應蛋白升高者28例(57.14%),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8],同時45歲以上CRP升高患者的占比高于45歲以下。COVID-19可能主要作用于淋巴細胞,導致淋巴細胞計數(shù)明顯減少,病毒抑制了人體細胞免疫功能,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是病毒性肺炎的常見特征[9]。CRP是肝臟合成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升高代表疾病處于急性炎癥期。淋巴細胞進行性減低、CRP進行性上升可預示著疾病快速進展,研究發(fā)現(xiàn)結合PCT、TL-6、CRP可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10]。
本研究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胸部CT表現(xiàn)有磨玻璃密度影(39/49)、實變影(33/49)、條索影(25/49)、血管增粗(26/49)和小葉間隔增厚(25/49),雙肺受累患者共有38例(38/49),與其他研究結果較一致[8,11]。CT上磨玻璃影及實變影與肺部病變肺泡腔內蛋白質及細胞滲出、肺泡壁彌漫性增厚有關[12],實變影增多、病灶范圍增大預示著滲出、肺泡上皮細胞增生增加,疾病進展。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45歲以上年齡組對比45歲以下新冠肺炎患者實變和小葉間隔增厚的CT表現(xiàn)更常見,45歲以上患者更容易表現(xiàn)為雙肺受累且平均累及肺葉數(shù)也更多。45歲以上患者雙肺病變范圍更大,小葉間隔增厚和實變影更多,提示年齡高的患者病情更嚴重、進展更快[13],可能與年齡高的患者更容易合并基礎疾病,免疫功能較弱有關。新冠肺炎胸部CT表現(xiàn)具有特征性,其分布范圍與特征能夠反映患者胸部病灶進展,在新型病毒性肺炎診斷與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需要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相鑒別:1)細菌性感染:外周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CT表現(xiàn)以實變、小葉中心結節(jié)或樹芽征多見[14];2)過敏性肺炎:嗜酸性粒細胞升高,雙肺彌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但間隔部分肺組織密度未見增高,呈馬賽克征象;3)支原體肺炎:體征輕而影像學表現(xiàn)明顯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胸部CT多表現(xiàn)為沿支氣管束分布的多發(fā)斑片狀磨玻璃影,胸膜下分布較少;4)與其他的病毒性肺炎鑒別困難,均以兩肺彌漫性分布的以磨玻璃影為主的改變,但結合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查指標可提示病毒性肺炎,確診依靠病原學檢查。
此次研究主要對比了45歲以下和45歲以上年齡組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和胸部CT表現(xiàn)。COVID-19患者肺部影像學表現(xiàn)多樣,不同年齡段的影像表現(xiàn)和臨床特點也不同。45歲以上患者更常出現(xiàn)實變影、條索影及小葉間隔增厚,肺部病變累及范圍更大,且更容易合并基礎疾病,臨床針對此類患者應引起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