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 斌
2019年8月11日傍晚,國家電網(wǎng)的應急工作人員在救援現(xiàn)場上支起一桿長燈,為晚間的搜救工作點亮光明。 倪雁強 攝
由《人民攝影報》主辦的新聞攝影評選——“金鏡頭”,一直是國內(nèi)業(yè)界公認的權(quán)威賽事之一。多年來,它以其專業(yè)度和純粹性,挖掘和遴選出了不少新聞攝影佳作。今年的“金鏡頭”突發(fā)新聞類組照銀獎,被原浙江日報、浙江在線全媒體視頻影像部記者倪雁強的《救援山早村》奪得。
這組照片的背景是2019年超強臺風利奇馬登陸浙江,它記錄的是位于大山深處的永嘉縣山早村因雨水造成塌方后的救援過程。整組8張照片中,有航拍的山村廢墟全景,有消防戰(zhàn)士夜以繼日奮力救人,有痛失親人的悲痛萬分,有凝望破碎家園的無語背影,有武警戰(zhàn)士抬出生還者的振奮場景……但還是最后一張照片最吸引人(見附圖):當?shù)仉娏と嗽趶U墟上架線掛起一盞明燈!這盞燈,在彼時凄清的夜空里點燃了災后重生的希望,在此間的新聞報道里點亮了照片的靈魂。
如果沒有這最后一張“點亮希望”的點睛之筆,這組照片恐怕也就“泯然眾人矣”。通常情況下,對于臺風的攝影報道,攝影者往往首先把鏡頭對準罕見的狂風暴雨和臺風肆虐留下的滿目瘡痍,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拍攝和反映軍民奮起抗擊的救災場面,這是一種信心的鼓舞,一種正能量的傳遞,這也是黨報的價值取向和用稿首選。但僅有精彩甚至壯烈的救援場面,我們的臺風報道可能還會停留在“見報”層面,如果要上升到“精彩”層面,還需要對主題和畫面進行進一步提煉。一張照片猶如一個人,要上臺接受人們品頭論足的評審眼光時,光靠顏值往往不夠,要靠什么?——主要看氣質(zhì)!
相比通常的搶救場面照片,這張在黑暗廢墟點亮一盞明燈的照片,畫面簡潔、色彩單純、對比強烈、構(gòu)圖嚴謹,它在凝練中透著靜氣、在靜氣中透著堅毅,它能靜靜地凝聚和激發(fā)人們從廢墟上看到希望的內(nèi)心力量。一張有靜氣的照片往往更能打動人,就好像一個平時沉默少言的人,在適當場合慢條斯理地說出一句雋永的“金句”,一下子會讓全場驚艷,這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拍照跟做人一樣。所謂的希望,不靠聒噪的嘶喊,一道靜靜的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