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長治學院教育系 山西 長治 046011)
克孜爾石窟開鑿于新疆拜城縣明屋達格山南麓的懸崖峭壁上,始建于公元3 世紀,興盛于公元4 世紀至6世紀,衰落于公元8 世紀至9 世紀中葉,止于公元11 世紀。是新疆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洞窟類型最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群,可稱作西域地區(qū)龜茲佛教石窟寺的典范。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屈支國伽藍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jīng)教律儀,取則印度?!笨俗螤柺甙私ㄖ?、雕塑以及壁畫幾個部分,已編號296 個窟,受人為與自然破壞,目前有八十余個石窟保存完整且有較好的壁畫??俗螤柺弑诋嬵}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緣和佛傳故事。在這些壁畫的上端,繪有樂舞場面,舞人身披帛帶,肢體自然轉(zhuǎn)折,雙手合十,交腳而坐,聽佛說法,為之陶醉。樂舞的出現(xiàn)更多是為佛歌功頌德,舞姿起到宣傳教義的重要作用,也有另一種虛幻的解釋。
圖1
圖1 克孜爾135 號窟(如圖1)屬方形窟,穹廬頂。建成時間大約為公元8 世紀,壁畫風格成熟、沉穩(wěn)。穹廬頂上繪條幅式伎樂圖,原本有16 幅,嚴格對稱排列,遵循一舞伎,一樂伎的扇狀組合形式?,F(xiàn)洞窟已殘破,只剩有8 幅。這八幅精美的伎樂圖除第8 幅外,其余較為清晰。每一幅都繪有一位伎樂菩薩,8 位伎樂菩薩的裝束完全相同:頭戴寶冠,上身裸露,帶有瓔珞,下身著蓮花瓣似的喇叭褲,腰間系帶子,飄帶在身間纏繞,好似各個都在旋轉(zhuǎn)。每一位菩薩腳下均踩著舞毯,身外散著花雨,對于飄帶在身間纏繞,可能來自畫家的想象,也可能是借鑒了當時的民間舞蹈。
135 號窟中8 幅精美的伎樂圖耐人尋味,其底色和花雨的顏色共有兩種,即土紅色和純白色,以土紅色的底色配純白色的花雨;以純白色的底色配土紅色的花雨,并且兩兩相間從左往右依次排列。樂舞本身是對佛的一種供養(yǎng),也是佛在人間的一種修行。穹廬頂為虛實空的象征,滿足伎樂形式根據(jù)佛經(jīng)而畫的主旨,一是體現(xiàn)了天人站立于頂部傳達佛教教義;二是舞蹈和樂器成為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之一,這兩種樂與舞的供養(yǎng)方式呈現(xiàn)出了妙音眾出的極樂凈土世界。
在135 號窟殘存的龜茲壁畫舞姿造型中,有舞帛帶、托碗、擊鼓、吹排簫等。
第一幅與第五幅為舞帛帶造型,伎樂菩薩頭戴寶冠,頭偏向左,且有白色頭光,上身裸露,下著青綠色喇叭褲,赤腳踩白色圓毯。右腿交于左腳前,左腳著地,出左胯略傾斜,整個重心在右腿之上。左手舞動白色帛帶。第五幅伎樂菩薩左腿點地,右腿抬起至左腿膝蓋上方,右手持飄帶向身后舞動,左臂穿過帛帶自然下垂,像是躍起。
第二幅和第六幅是吹排簫造型。第二幅伎樂菩薩頭戴寶冠,上身裸露,披帛帶,赤腳踩青綠色圓毯,雙腳呈小八字站立,膝蓋略彎,左手托排簫底部,右手握排簫頂部,像是正在吹奏。第六幅伎樂菩薩裝束與第二幅的相同,雙腳為大八字站立,手持排簫。
第四幅中伎樂菩薩右手持杖擊鼓,裝束與第二幅和第六幅的相同,頭偏向右,上身裸露,右手握拳,肘內(nèi)夾一圓柱狀長鼓,左手做拍打狀。出右胯,左膝略微彎曲,呈小八字站立,邊擊鼓邊舞蹈。
第三幅中伎樂菩薩右手托碗在胸前,左手捏帛帶,雙腳呈大二位站立,赤足踩青色圓毯,像是準備托碗起舞。第七幅中伎樂菩薩一手托碗、一手提凈瓶,裝束與第三幅的相同,其右腿外開直立踩在圓毯上,左腿膝蓋向內(nèi)扣,腳向外抬起。這明顯也是一個正在躍動的舞姿,也可看作是伎樂菩薩站立在圓毯上做旋轉(zhuǎn)狀。
135 號窟壁畫反映的可能是當時在龜茲地區(qū)較為活躍的樂舞。這些樂舞除去宣揚佛教內(nèi)容外,舞蹈類型及樂器表演性豐富。在壁畫中出現(xiàn)了飄帛舞、排簫舞、碗舞和鼓舞,這正是當時龜茲樂舞興盛的寫照。
飄帛舞是一個技巧性比較高、難度比較大的舞蹈,需要經(jīng)過專門訓練才能表演。當時龜茲國表演這種舞蹈的可能是宮廷里的樂伎,或者是民間的專業(yè)藝人,舞蹈的表演形式大多以獨舞為主。135 號窟穹頂壁畫中有兩位伎樂菩薩,她們裸露上身,一個呈站立姿勢,面部和悅,體態(tài)輕盈,雙手舞動紅綢;另一個右腿上提,縱身躍起,做飛燕狀,左手下垂,持綢帶,右手高舉,揮舞綢帶??俗螤?00 號窟、110 號窟、77 號窟的壁畫上也有類似的伎樂圖。中原在漢代時已經(jīng)流行帛舞,龜茲的這類舞蹈,應該是絲綢進入龜茲后所產(chǎn)生的,有學者研究此飄帛舞傳自中原。③敦煌壁畫所反映的披帛舞更是技藝精湛,姿態(tài)迷人,將兩者相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135 號窟的壁畫中有伎樂菩薩右手托碗的舞蹈造型,其左臂屈肘位于胸前,屈體線條輕柔彎曲,動作自然而完美,是一個準備轉(zhuǎn)碗起舞的姿態(tài)。伎樂菩薩的神情極為嫵媚,舞蹈動作穩(wěn)重典雅。伎樂菩薩手中托碗或提凈瓶,是以常見的佛教因緣故事為背景。凈瓶與碗是佛教中常用的器皿,有凈身齋戒、沐浴灌頂、凈化消災等含義,壁畫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以碗中所盛的乳糜、奶漿等向佛做供養(yǎng)。所以碗都是平端在手中,不管姿態(tài)如何變化,始終保持碗的平穩(wěn)。碗舞與盛水的灌舞曾廣泛流行于龜茲地區(qū),而且如今還在流傳。在新疆南部庫車等地,流行著各種盤舞,如“薩瑪瓦爾舞”“盤子舞”等,這些舞蹈難度大,技巧高,雜技色彩濃,舞者以平穩(wěn)流暢的表演著稱。
在龜茲舞蹈中,鼓舞的種類很多?!靶膽?,手應鼓”是龜茲舞蹈與西域樂舞獨具一格的表演特點。反映在壁畫中的鼓舞種類有腰鼓舞、雞簍鼓等。有的可能是應節(jié)而舞,有的可能是純粹的鼓舞,還有的可能是伴奏鼓。克孜爾77 號窟和135 號窟的壁畫中都出現(xiàn)了擊鼓的伎樂舞人,舞者姿態(tài)穩(wěn)沉嫻緩,柔美多姿,與今天朝鮮族長鼓舞的舞蹈姿態(tài)比較相似。鼓舞“或踴或躍”,舉止輕飚、歡快活潑。龜茲舞蹈中各種類型的鼓舞節(jié)奏明快、變化多端,其特點是韻味濃烈、具有感染力。姚世宏在《克孜爾壁畫中的樂舞形象》中認為,此時龜茲樂舞仍在發(fā)展當中,其高度發(fā)展階段,可能是在五六世紀吸收了波斯音樂文化及鼓樂之后??俗螤柺弑诋嫴粌H描繪了多種類型的鼓,而且舞者多呈現(xiàn)擊鼓而舞的姿態(tài),鼓與舞密不可分。據(jù)文獻記載,龜茲鼓樂很著名,是龜茲樂的另一大特色,對中原地區(qū)的影響極大。此外,筆者在新疆地區(qū)進行舞蹈田野調(diào)查時,也發(fā)現(xiàn)在新疆的維吾爾族舞蹈、烏茲別克族舞蹈、塔吉克族舞蹈中,鼓起到了很大的伴奏作用。塔吉克族的跳鷹舞也用手鼓伴奏,節(jié)奏更加強烈,只是節(jié)拍以7/8 拍為主。這些都可能是龜茲鼓舞在新疆地區(qū)的遺風。
克孜爾135 號窟壁畫中的龜茲舞姿,成熟,穩(wěn)中,且具有濃郁的西域樂舞特征,同時具有濃厚的中原樂舞風格。通過分析135 號窟壁畫中的龜茲舞姿,發(fā)現(xiàn)幾點信息,第一,在舞蹈造型上以動、靜結(jié)合,伎樂菩薩以小八字、外開、交腳位站立,手持樂器,靜中顯動。具有動勢的伎樂菩薩,動感強烈,單腿著地,整體動勢上又具有出胯、旋、騰的韻律。第二,龜茲舞蹈類型繁多,堪稱西域古代舞蹈的典范。鼓舞出現(xiàn)較多,鼓舞與樂器成為龜茲樂舞主要的表演類型。第三,伎樂菩薩的舞姿造型活潑,衣著鮮艷光麗,表情傳神,具有動感之美。
龜茲樂舞是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它幾乎是西域樂舞的代名詞。龜茲樂舞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概念,它反映了古西域樂舞藝術在一段特定時期的舞蹈文化。龜茲舞姿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它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注釋:
①激川.龜茲樂舞初探[J].舞蹈論叢,1983,(1):90.
②激川.龜茲樂舞初探[J].龜茲文化研究(四),第91 頁.
③王健林,朱英榮主編《龜茲文化詞典》,第492 頁
④姚世宏.克孜爾石窟探秘修訂版—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樂舞形象[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出版社,2009,199.
⑤《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shù)百首,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