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維
財經作家吳曉波,以著作《大敗局》《激蕩三十年》而聞名。2008年,為了配合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第一財經計劃將吳曉波的書《激蕩三十年》拍攝成紀錄片。為保證拍攝成功,節(jié)目組請了一位曾經在央視工作過的人來做策劃,這個人的名字叫羅振宇。
紀錄片準備拍30集,而且預算只有300萬,需要在4個月內拍完。第一次策劃會,大家就傻了眼,因為這簡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知道這本書,寫的都是中國當代知名的企業(yè)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無一不顯赫鮮亮。想要在3個月的時間里全部預約、采訪——哪怕是完成一半的任務,幾乎也沒有一點可能性。
這時,羅振宇緩緩說道:“為什么非要采訪當事人?不能采訪旁觀者嗎?”大家滿臉疑惑,羅振宇清了清嗓子接著說:“我們書中的當事人,一個也不請,只做外圍采訪。比如,張瑞敏不是砸冰箱嗎,我們不用采訪他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過來。”
大家頓時呆住,因為這個建議太過奇葩,最后效果如何誰都沒底。但是,仔細一想,這似乎是唯一可行之路。于是,節(jié)目組馬上動手,在兩個多月里找到了將近300個與當事人相關的對象,進行集中式訪談。
《激蕩三十年》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現(xiàn),即便是有機會采訪到,也被團隊有意繞過。最后,節(jié)目拍攝按時順利完成,效果如何呢?31集財經紀錄片《激蕩:1978-2008》在東方衛(wèi)視播出后,捧回了該年度國內幾乎所有的新聞紀錄片大獎。
你想做成任何事情,根本就沒有天衣無縫的完美時刻,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瑕疵,這些“攔路虎”會讓你放棄實現(xiàn)目標的決心。而能成大事者,會懂得繞開,尋找另一條道路抵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