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
君不見,赤壁側畔,東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寄托高潔情懷;潯陽江頭,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只引得滿堂泣淚;邊塞疆場,為送別,“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盡顯蒼涼大氣。
追溯千年,自神農(nóng)氏創(chuàng)造編鐘,音樂便與我們相伴;縱覽國外,亦有肖邦、貝多芬鑄就華美樂章。古往今來,音樂始終如同人們手中的燧石,敲出明亮的善美靈火。
音樂之燧石,敲出前行之火,強人之力。
“音樂中儲藏著如斯悅耳的催人奮進的力氣?!睆洜栴D如是言。美妙的樂聲中,少不了慷慨激昂的節(jié)拍,凝聚成人們奮然前行的強大力量。國家危難關頭,一支《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矢志報國,救國家于水火;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唱響經(jīng)濟特區(qū),創(chuàng)造世界發(fā)展奇跡;新時代來臨,《我和我的祖國》又響徹耳邊,激發(fā)民族復興的偉大斗志……音樂如社會之齒輪,若無音樂,社會將空擋滑行。音樂,強人之力,更強國之力。前行之靈火,生生不息。
音樂之燧石,敲出美麗之火,育人心靈。
葉文玲有言:“音樂永遠是我靈魂的伊甸園?!闭\如斯言。音樂中美的旋律,是灑在心間之如油春雨,浸潤著一顆顆追求美好的心靈。子由對“風乎舞雩”放聲而歌的向往,讓孔子動容;滁州“歌于途”的“負者”也正是在勞作之中仍追求美好的生動體現(xiàn)。因為音樂,我們才得以透過現(xiàn)實,追求一份精神之美好,越過勞累,在詩意原野上奔跑。音樂,育人心靈。美麗之靈火,愈加閃耀。
音樂之燧石,敲出高尚之火,明人道德。
“音樂教育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柏拉圖之言堪為妙論。音樂之一節(jié)一拍、一字一句之中,何曾未有過道德之真、品性之美?屈大夫行吟澤畔,借歌聲抒寫愛國情懷;項羽垓下放歌,千古留名;荊軻慷慨悲歌,英勇無畏;冼星海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訴說忠義與赤誠……音樂之力量,更加體現(xiàn)在它對美德之弘揚。音樂之燧石,敲出的更是明人道德之靈火。
反觀當下,又有多少人手執(zhí)燧石,卻敲出了“怪火”“異火”,為博眼球不惜歪曲歷史,迎合庸俗,這讓“靈火”又從何談起?音樂是燧石不假,但我們更要明辨是非,揚善除惡,這燧石方能真正敲出躍動的善美靈火!
執(zhí)音樂之燧石,敲善美之靈火;明音樂之價值,迎燦爛之明天!
【評點】
此文以下幾點值得點贊:
一、結構嚴謹。文章開頭巧設情境,略加分析,順勢提出“執(zhí)音樂之燧石,敲善美之靈火”這一中心論點;接著從“強人之力”“育人心靈”“明人道德”三個方面入手,著力論證了音樂對人的發(fā)展作用,并列式結構擴大了論述的廣度;然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說理;結尾呼應開篇,重申論點。全文論證思路清晰,表述嚴謹。
二、論據(jù)典型。論據(jù)涉及古今中外,又正反對比,既有典型事實,又有詩文名句。這些論據(jù)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修辭準確。本文巧用比喻,將音樂比作“燧石”,將音樂的積極影響比作“靈火”,化抽象為形象,富有意蘊;文中引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整句和散句的交錯搭配,營造出濃濃的藝術氛圍,又飽含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