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輝,李 淳,陳小均,何海永,王莉爽
(貴州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研究意義】目前,貴州把發(fā)展“三白”(即白菜、白蘿卜、蓮花白)作為脫貧攻堅的關(guān)鍵舉措;而且蔬菜產(chǎn)業(yè)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確定大力發(fā)展的12大特色生態(tài)產(chǎn)業(yè)之一,因此,甘藍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近年來,對貴州甘藍主產(chǎn)地區(qū)的病毒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蕪菁花葉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是僅次于黃瓜花葉病毒的最重要的田間蔬菜病毒。受TuMV侵染的甘藍植株表現(xiàn)出花葉、褪綠、葉片扭曲、斑駁等典型癥狀,嚴重影響甘藍的品質(zhì)和產(chǎn)量。TuMV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毒之一,能侵染43科156屬318種植物,包括許多重要的大田作物[1]。TuMV可由至少89種蚜蟲以非持續(xù)的方式傳播[1],因此,TuMV的傳播蔓延速度快,難以防控。而了解TuMV 在不同地區(qū)的發(fā)生分布和遺傳變異是制定相應TuMV防控措施的科學依據(jù)?!厩叭搜芯窟M展】TuMV屬于馬鈴薯Y病毒屬,是一個正義單鏈RNA病毒,具有長700~750 nm的彎曲絲狀顆粒,基因組約為10 000個核苷酸(nt)?;蚪M包含一個大的開放閱讀框(ORF),它被翻譯成一個大的多蛋白(自動催化水解成10種蛋白質(zhì)),以及一個小的重疊ORF[2]。TuMV的CP基因是馬鈴薯Y病毒基因組的一個可變區(qū),已被廣泛應用于該屬分離株的分類[3-5]。從世界各地收集的不同TuMV分離株的基因組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關(guān)系研究表明,TuMV分離株可分為6個主要的TuMV系統(tǒng)發(fā)育類群:Orchis、basal-Brassica(basal-B)、Iranian、basal-Brassica/Raphanus(basal-BR),Asian-Brassica/Raphanus(Asian-BR)和 world- Brassica(world-B)[6-8]。TuMV分離株在生物學上可分為5種寄主侵染類型:侵染十字花科植物,但不侵染其他蕓薹屬植物;侵染寄主是潛在的,偶爾侵染蕓苔屬植物,不侵染蘿卜屬植物;系統(tǒng)地侵染大多數(shù)蕓苔屬植物(系統(tǒng)性花葉癥狀),但不侵染蘿卜屬植物;Basal-B(R)寄主侵染多種蕓苔屬植物,表現(xiàn)為花葉癥狀,但偶爾侵染蘿卜屬植物;Asian-BR寄主侵染蕓苔屬和蘿卜屬植物,表現(xiàn)為花葉癥狀[6]。basal-B是變異最大的組群,world-B是變化更大、分布更廣的組群,basal-BR和Asian-BR的變異較小。大多數(shù)歐洲分離株不感染蘿卜,而亞洲分離株同時感染蕓苔和蘿卜[9]。2002年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Asian-BR和world-B組TuMV分離物,隨后又發(fā)現(xiàn)了basal-BR組TuMV分離物[10-11]?!颈狙芯壳腥朦c】TuMV在我國浙江、四川、重慶、山東、河北和北京等地的大白菜、蘿卜、甘藍、辣椒及中藥材如太子參等作物上發(fā)生危害[12-15],對作物品質(zhì)和產(chǎn)量造成嚴重影響。由于TuMV寄主范圍廣泛,推測可能與TuMV極易發(fā)生基因重組變異相關(guān)。目前,已有TuMV全基因組、CP基因、Hc-Pro基因、P3基因以及3’-UTR區(qū)段等核苷酸序列的分子變異報道[16-21]。研究TuMV的遺傳和分子變異,有助于了解病毒生物學的重要特征,如毒力變化、宿主適應性、地理范圍,以及它們作為新的流行病出現(xiàn)的可能性,這對于提出TuMV的防控措施至關(guān)重要。根據(jù)前期調(diào)查研究,TuMV是危害貴州甘藍的主要病毒之一,但是對其病毒分子變異特性等尚未有研究報道?!緮M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本研究對貴州甘藍主產(chǎn)地區(qū)的甘藍病毒病樣品進行ELISA檢測,明確TuMV在甘藍上的發(fā)生分布,用RT-PCR對甘藍TuMV分離物的CP序列進行擴增,并用相關(guān)軟件對CP序列進行遺傳進化分析,以期為甘藍抗TuMV的育種和防控提供科學基礎。
供試樣品:采自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平壩區(qū),威寧縣草海鎮(zhèn)、雙龍鎮(zhèn)和修文縣龍場鎮(zhèn)、久長鎮(zhèn)等地花葉、黃化等疑似病毒病的甘藍樣品。每個區(qū)鎮(zhèn)采集3塊地,每塊地按東西南北中5個點選取不同癥狀感染病毒病的甘藍葉片。帶回實驗室后液氮速凍,置于-8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試劑:蕪菁花葉病毒(TuMV)多克隆抗體、堿性磷酸酶標記物、陽(陰)性質(zhì)控物等試劑為美國阿格迪Agdia公司產(chǎn)品。植物總RNA提取試劑盒 TransZol Up Plus RNA Kit(ER501)、TransGen TransScript One-Step gDNA Removal 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AT311-02)、EasyTaq?Mix buffer和EasyPure Quick Gel Extraction Kit(EG101)等生物試劑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1.2.1 蕪菁花葉病毒(TuMV)的血清學檢測 稱取0.5~1 g樣品放入樣品提取網(wǎng)眼袋,加入2 mL GEB通用樣品提取緩沖液進行研磨。在酶標板加入包被抗體100 μL/孔,4 ℃過夜(或37 ℃放置3 h),PBST洗板4次,每次浸泡3 min。加入病葉粗汁液100 μL/孔,并設陽性、陰性和空白對照,37 ℃放置3 h。PBST洗板4次,每次浸泡5 min,然后加入含5%脫脂奶粉的PBST封閉30 min。加單克隆抗體 100 μL/孔,37℃放置 3 h。PBST洗板后加入羊抗鼠酶標抗體100 μL/孔,37 ℃放置3 h,PBST洗板。加對PNP substrate室溫顯色15~30 min。反應完全后用酶標儀檢測各孔在405 nm波長處OD值,每份樣品重復3次,以樣品OD值比陰性對照OD405值≥2判為陽性。
1.2.2 TuMVCP基因的擴增,克隆和測序 植物總RNA提取試劑盒提取甘藍葉片總RNA。以總RNA為模板,使用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的將總RNA反轉(zhuǎn)錄成cDNA。引物設計用已報道的TuMVCP基因序列(GU167976)為參考。引物序列為TuMV CP-F: GCAGATGAAA C G C T T G A C G C A G G C C;T u M V C P-R:TACAACTTCATAACCCCTGAACGCC。進行PCR擴增,PCR反應體系(25.0 μL):2 μL cDNA,正向引物、反向引物各 1 μL,12 μL 2×EasyTaq?,9 μL ddH2O。擴增程序:94℃預變性 5 min,94 ℃ 30 s,54 ℃ 40 s,72 ℃ 1 min,32個循環(huán),72 ℃延伸5 min,4 ℃保存?zhèn)溆谩H? μL的PCR擴增產(chǎn)物于1%瓊脂凝膠電泳檢測擴增效果,將目的片段進行膠回收,用pEASY1–Blunt Simple Cloning Kit進行連接,并轉(zhuǎn)化到DH5a,涂布于載體相應抗性的LB培養(yǎng)基平板上。陽性克隆長出后,挑取單菌落進行搖菌,提取質(zhì)粒,送重慶擎科生物公司測序。
1.2.3 TuMVCP基因序列分析 測序序列用NCBI中 BLAST(https://www.ncbi.nlm.nih.gov/) 進行比對,利用Bioedit5對核苷酸序列數(shù)據(jù)進行組裝,DNAMAN6.0軟件對測序所得序列進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分析;MEGA7.0軟件以鄰接法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各分支置信度(bootstrap)進行1 000次重復分析。以山藥花葉病毒(JYMV)基因組的同源區(qū)作為分析的外群,由于BLAST搜索顯示,它是國際序列數(shù)據(jù)庫中與TuMV最為密切相關(guān)的序列。
甘藍葉片感染病毒以后,葉片出現(xiàn)花葉、黃化、畸形或斑駁,甘藍生長緩慢,比健康植株矮?。▓D1)。
圖1 甘藍感染TuMV的田間癥狀Fig.1 Field symptoms of cabbage infected with TuMV
貴州威寧縣、修文縣和安順市3個甘藍主要種植區(qū)采集甘藍病毒病樣品152份,檢測出TuMV陽性樣品66份,檢出率為43.42%。結(jié)果(表1)表明,TuMV在貴州甘藍上普遍發(fā)生,而且不同地區(qū)發(fā)生分布存在差異。威寧縣草海鎮(zhèn)、雙龍鎮(zhèn),修文縣龍場鎮(zhèn)、久長鎮(zhèn)和安順市平壩區(qū)甘藍感染TuMV的檢出率分別為46.88%、52.38%、58.33%、50.00%和61.54%,安順市西秀區(qū)的甘藍病毒病樣品上未檢出TuMV。
表1 貴州省甘藍病毒病樣品TuMV檢測結(jié)果Table 1 Test results of TuMV samples of cabbage from Guizhou Province
將所有的甘藍病毒病樣品用TuMV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擴增,獲得目的片段進行回收、連接和轉(zhuǎn)化,經(jīng)測序獲得864bp的TuMVCP基因。結(jié)果(圖2)表明,威寧縣草海鎮(zhèn)、雙龍鎮(zhèn),修文縣龍場鎮(zhèn)、久長鎮(zhèn)和安順市平壩區(qū)甘藍上感染了TuMV,而安順市西秀區(qū)未檢出TuMV。
圖2 TuMV CP基因RT-PCR擴增Fig.2 RT-PCR amplification of TuMV CP genes
檢測出TuMV的每個地區(qū)選擇3個分離物進行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比較,結(jié)果(表2)表明,15個分離物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88.70%~100%,與比對分離物的同源性要高,而組內(nèi)和組間的氨基酸一致性均為100%。重組分析結(jié)果可知:15個TuMV分離物CP基因中僅檢測到1個潛在事件,即wening-4可能為xiuwen-3和其他序列重組而成。RDP method、GENECONV、Bootscanning、MaxChi、Cimaera、3SEQ和SiScan 7種計算方法中只有MaxChi算出重組,為8.300×10-4,表明貴州侵染甘藍的15個TuMV分離物CP基因無明顯重組事件。
系統(tǒng)進化樹表明,根據(jù)TuMV 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異,15個分離物TuMV基因聚在兩個不同的分支,Pingba-3與world-B分離物聚為一支,weining-1、2、3、4、5、6,xiuwei-1、2、3、4、5、6,pingba-1、2等14個分離物與basal-BR聚為一支(圖3)。貴州甘藍TuMV分離物沒有分布在Orchis、basal-B、Iranian和Asian- BR組。結(jié)果表明威寧和修文TuMV分離物只有1個株系,而平壩TuMV分離物有2個株系。綜上所述,15個TuMV甘藍分離物存在2個株系,basal-BR是為害貴州甘藍的優(yōu)勢株系。
目前,我國蘿卜TuMV分離株可分為Asian-BR, basal-BR 和 world-B3個類群,其中半數(shù)以上(52.54%)為basal-BR類群[22]。隨著對TuMV重組特性和病毒進化的研究,我國不同省份間優(yōu)勢株系存在差異。四川分離株聚在world-B群中[5],山東、吉林兩省蘿卜的TuMV分離株屬于basal-BR[23]。山東、河南、遼寧、黑龍江及陜西等省份具有TuMV大白菜、蘿卜分離物大致歸屬于world-B和basal -BR2個組[12]; 重慶蘿卜TuMV分離物屬于word-B組和basal-BR組[13]。陜西省32個油菜TuMV分離物與已知的138株來自世界其他地區(qū)TuMV分離株或序列進行遺傳分類,獲得了4個遺傳簇:MB(主要是蕓苔屬分離株)、MR(主要是蘿卜屬分離株)、IBR(主要介于蕓苔屬和蘿卜屬簇之間)和OBR(主要是蕓苔屬和蘿卜屬簇之外)[1]。綜上所述,在我國對感染TuMV十字花科作物的研究,多數(shù)集中在蘿卜、白菜和油菜,而對侵染甘藍的TuMV的株系研究報道較少。
表2 甘藍病毒病樣品TuMV C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Table 2 Nucleotide homology analysis of TuMV CP genes in cabbage virus samples
圖3 TuMV CP基因分離物的系統(tǒng)進化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TuMV CP gene isolates
本研究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對貴州甘藍病毒病樣品進行TuMV鑒定,結(jié)果表明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結(jié)果一致,說明這兩種方法均能保證TuMV檢測的準確性。在貴州威寧、安順和修文等地種植的甘藍上均能檢測出TuMV,表明該病毒在貴州的發(fā)生分布較廣。
TuMVCP基因是該病毒分組的重要依據(jù)[24],而侵染貴州甘藍的TuMV的種群結(jié)構(gòu)特點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TuMVCP基因進行擴增,測序比對,然后構(gòu)建系統(tǒng)進化樹發(fā)現(xiàn)貴州15個TuMV甘藍分離物分布在basal-BR和 World-B組中,而北京感染TuMV甘藍分離物用P3基因構(gòu)建系統(tǒng)進化樹發(fā)現(xiàn),TuMV分離物屬于 World-B組[25];表明貴州與北京甘藍TuMV分離物的歸屬是一致的。許多文獻報道重組在植物RNA和DNA病毒變異和適應性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馬鈴薯Y病毒中,74%的TuMV基因組是重組體[10]。貴州15個TuMV甘藍分離物CP基因無重組事件,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12]。這可能與寄主植物、采樣時間、地理分布或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
貴州甘藍TuMV是basal-BR為優(yōu)勢毒源,山東和吉林蘿卜TuMV是basal-BR型,而world-B組為重慶市蘿卜的優(yōu)勢毒源[23],這可能由于寄主植物和地理位置不同而產(chǎn)生的差異。江蘇省徐州市感病的油菜、蘿卜及菠菜上分離到 3個蕪菁花葉病毒分離物位于 Basal-BR組[20]。表明basal-BR和 World-B組在我國的十字花科作物上普遍發(fā)生。對TuMV 序列進行x系統(tǒng)進化分析,能對其演變及致病性有深入的了解,可進行抗病育種鑒定。如在澳大利亞東部,一種新的蕪菁花葉病毒(TuMV)突變株克服了TuMV抗性基因,抑制了該病毒在甘藍型油菜作物中的傳播[26]。因此,對感染TuMV的甘藍分離物進行序列分析研究,有望進一步對我國甘藍品種選育進行篩選鑒定,為TuMV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
在貴州甘藍種植區(qū)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TuMV普遍發(fā)生危害,且引起甘藍花葉、黃化等典型癥狀,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貴州3個甘藍種植區(qū)6個鄉(xiāng)鎮(zhèn)的152份甘藍病毒病樣品進行TuMV檢測,結(jié)果表明有5個鄉(xiāng)鎮(zhèn)檢測出該病毒,陽性檢出率為43.42%。用TuMV CP基因進行序列分析表明,貴州TuMV甘藍分離物有兩個組群,分別為basal-BR和World-B組,除平壩有一個TuMV分離物聚在World-B組,多數(shù)TuMV分離物聚在basal-BR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