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比特幣一直以來被比特幣青睞者們認為是“數(shù)字黃金”,大眾對比特幣的避險特征抱有極高的期望。近期,加密評級機構韋氏評級也發(fā)推文稱,“雖然有很多人一直在抱怨比特幣是空氣,不存在任何資產保值效應,永遠不會成為數(shù)字黃金甚至隨時可能歸零,但近期不斷的震蕩表明,比特幣是一個能夠在下跌50%后不需要任何政府/組織干預就能自行修復并且穩(wěn)定下來的資產”,比特幣更符合避險資產的特性。
然而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均陷入十分嚴峻的局面。悲觀情緒籠罩著整個市場,在集中拋售的沖擊下,全球市場甚至陷入了流動性擠兌的局面之中。隨著流動性擠兌的影響持續(xù)升溫,市場把這一悲觀情緒延伸至部分保守乃至避險渠道之中,比特幣等資產同樣受到了影響。
3月12日晚,比特幣市場突然大跌,比特幣價格從7000多美元在10分鐘的時間里快速跌到5500美元,跌幅接近24%,創(chuàng)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3月13日,盤中一度跌破4000美元,最低至3800美元,24小時跌幅一度接近50%,再次刷新單日跌幅紀錄。事實上,這兩日僅是近期比特幣暴跌的一個縮影。
面對如此大的跌幅,市場上開始有人表示,比特幣的避險特征失靈了。更甚至有人直接說,比特幣根本不是什么避險資產。那么,一直被認為是“數(shù)字黃金”的比特幣避險特征失靈了嗎?比特幣作為一種數(shù)字貨幣,到底是不是避險資產?
比特幣近期多次暴跌
2020年,確實是一個充滿未知數(shù)的年份。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股市乃至全球經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期間,不僅僅是國內金融市場,全球金融市場同樣受到沉重的沖擊。
受疫情等綜合因素的影響,3月8日,比特幣開始上演“大瀑布”,價格從當日零時44分9141美元開始不斷下跌,收盤至8465美元,3月9日正式跌破8000美元重要關點,24小時內跌幅近19%。連續(xù)多日下跌后,比特幣出現(xiàn)小幅反彈,但隨后又是連日來大幅價格波動,讓不少幣圈人士心驚膽戰(zhàn)。
對此,有業(yè)內人士表示,石油能源等大宗商品的跳水引起股市部分泡沫破滅,這一影響逐漸擴散到全球,且?guī)佑?、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股指暴跌。在危急之下,現(xiàn)金為王的理念下讓持有比特幣的大戶大量拋售,進一步引起恐慌性拋盤。
跌幅遠超全球股市
3月15日以來,比特幣價格開始回升,并有企穩(wěn)走勢,因此幣圈有聲音稱,比特幣暴跌之后,表現(xiàn)最好的大類資產避險屬性又回來了。
然而,如果縱觀比特幣近10年表現(xiàn)以及近期金融震蕩中的表現(xiàn),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避險資產比特幣跌幅遠超全球股市。
數(shù)據寶統(tǒng)計顯示,自2月20日疫情暴發(fā)以來,全球120多個股票指數(shù)大多數(shù)指數(shù)都累計下跌,意大利指數(shù)、俄羅斯RTS指數(shù)、華沙證交所領先20指數(shù)、法國CAC40、德國DAX、富時100等40多個指數(shù)跌幅均超20%。其中,希臘ASE指數(shù)累計跌幅高達34.28%,位居全球股市指數(shù)跌幅榜首位。而標普500在22 個交易日中下跌了33.92%。然而,比特幣自疫情暴發(fā)以來,單日跌幅超過50%,累計跌幅在50%左右。
事實上,對比比特幣近10年的表現(xiàn),黃金、美股和比特幣的走勢是趨同的,但是比特幣的市值卻和美股相差甚遠。
許多比特幣支持者將其擁護為資產避風港,他們普遍認為比特幣是投資者在動蕩市場中減少損失風險的一項資產,但是就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比特幣似乎沒辦法通過這次危機的考驗。
避險資產是個偽命題
面對當前比特幣的暴跌以及比特幣的避險屬性遭到質疑,比特幣支持者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比特幣年前漲幅過大,以及投資比特幣的投資者可能還在投資股市以及其他金融資產,選擇拋售比特幣來緩解其他金融資產的壓力,以及杠桿合約的連鎖反應導致幣價的進一步下挫。同時,整個金融市場都在經受著疫情的洗禮,同樣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也在不斷下挫。
對此,前火幣集團首席戰(zhàn)略官蔡凱龍表示,比特幣稱不上避險資產,反而是風險資產。他認為,避險資產是指隨著市場變化,價格波動不大的一類資產,而現(xiàn)在比特幣的波動率冠絕全球,一天的波動趕得上黃金一年的波動。在疫情影響下,比特幣出現(xiàn)斷崖式下跌,非但沒有在其中起到避險資產的作用,反而是貶值最狠的資產,極其脆弱。這樣的高波動率難言是避險資產。
事實上,3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微信公眾號也發(fā)表風險提示與科普文章稱,“比特幣是避險資產”是一個偽命題。中國人民銀行認為,比特幣沒有真實的價值支撐,相關交易純屬投機炒作。
正如知乎網友評價的那樣,作為一個出現(xiàn)不到10年的資產,比特幣不僅體量小,而且還沒有走進普通投資者的視野,這樣的一個資產連主流資產都算不上,更何談避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