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 要:什么是知行統(tǒng)一及知行統(tǒng)一原則,淺析產生知行不統(tǒng)一的諸多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知行統(tǒng)一 素質教育 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
近期有這么一段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課堂上,一名小學生在聲情并茂地朗讀《劉胡蘭》這篇課文,讀到動情處這個小男孩義憤填膺、聲音顫抖,忍不住哭出聲來。其他同學卻是一片嘩笑。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的一線教師,這段視頻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為這個小男孩點贊!感情朗讀一直是語文文本教學的重頭戲,許多的語文公開課上,一些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是以各種形式的讀來促理解,達到情感、品德教育的目的,但真正能達到像這個小男孩這樣的幾乎沒有。小男孩為什么會讀哭,說白了就是因為文本觸動了他的心靈。那為什么其他的同學會笑呢?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學生的知行不統(tǒng)一。
一、什么是知行統(tǒng)一
“知行統(tǒng)一”中“知”指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觀念?!靶小敝溉说男袨樾袆?。“知行統(tǒng)一”就是要求學生保持言行一致。
二、什么是知行統(tǒng)一原則
知行統(tǒng)一原則是德育原則之一。要求在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視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又注意組織學生的行為實踐,使學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質。
自古以來,中國有不少教育家雖然對教育目的、任務持有不同見解,但是都重視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浊鹨蟮茏?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認為“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是可恥的。墨子提出“強力而行”的主張,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文成公全書》卷一《傳習錄》上),要人們注重“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答顧東橋書》)。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船山遺書》第十一冊,《尚書引義》卷三《說命》)的觀點,要求行先知后,知行并進,反映了古代教育家注意行為實踐的思想。
知行統(tǒng)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和要求。中國學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他們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言行一致的人才。這條原則也反映了思想品德心理結構的要求,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都是構成思想品德心理結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知行統(tǒng)一原則可以通過思想品德課教學,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少年先鋒隊組織的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來實施,當然其他學科教學的思想滲透也是不可或缺的。要在學生中樹立言行一致、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引導學生把獲得的道德觀點、信念轉化成為行動。在檢查和評定學生的思想品德時,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其實我們一直所推行的素質教育無非也就是要教育出知行統(tǒng)一的學生。了解了什么是知行統(tǒng)一及知行統(tǒng)一原則,我們再來看看推行素質教育這么多年來我們身邊的學生有沒有做到知行統(tǒng)一。不用做多么復雜的調查,我們只要在校園里走一圈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操場上的紙片,沒有老師的指揮沒有人會主動撿起;花園里的牡丹花還是花骨朵時就不翼而飛,只剩光桿……但是如果把這些題目寫在紙上讓學生來答,每個學生都能得滿分。這就是最普通的知行不統(tǒng)一。
三、知行不統(tǒng)一的原因
1.社會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大公無私”“公而忘私”“要多為別人著想”,而實際生活中學生卻看得太多不自私自己就沒有機會,沒有錢就上不了好學校等等。一些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沖擊著學生的道德觀念,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
2.學校原因
學校的德育教育過于形式化。學校在組織和設計德育活動時,學校無視學生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同一時間,統(tǒng)一內容,開班會,開隊會。在安排德育活動時,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為了應付檢查,突擊辦展覽,搞競賽,制造聲勢。對于行為規(guī)范的檢查也是通過書面考試,只要按照教材回答問題即可。學校的實踐課太少且不能落在實處,所有的德育都只是紙上談兵,三月份學雷鋒,五月份歌頌勞動者,九月份給老人洗腳,十月份唱紅歌,這似乎已經成了固定的節(jié)目,但是過了這個時間點,一切都會被遺忘。
3.媒體因素
現(xiàn)在是自媒體時代,近年來關于教育界的負面報道太多,學校、老師都無法承受媒體所掀起的輿論之重。相權之下,學校、老師都更愿意把學生圈在學校、圈在教室里閉門造車,而不敢?guī)е鴮W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去探索,去實踐。學生學到的永遠只是理論,理論無法指導實踐,這就導致了學生說的一套,做的一套——知行難以統(tǒng)一。
四、如何做到知行統(tǒng)一
1.使學生知行統(tǒng)一學校責任重大。小學思想品德課以及其他學科的情感教育不僅要注重“明理、激情、導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應注重課外延伸教育,讓學生通過課外延伸參與實踐,從而使教學要求變?yōu)閷W生的主觀愿望,自覺地把道德認識付諸行動,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2.家庭教育要緊跟學校教育。小學生的道德觀念還未形成,很容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學生回家仍然是“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會干家務,連洗水果都要別人幫助。許多學生由于家庭嬌生慣養(yǎng),處處、時時得寵,長期聽慣了好話,而自己又表現(xiàn)得懶惰任性。一旦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就會心急落淚。他們的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多數(shù)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優(yōu)越,生活方式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低年級學生吃飯穿衣都需要別人幫助,中高年級的學生不會淘米蒸飯,不會做菜,衣服臟了也不會自己去洗。有的父母不經意流露出欠妥的言行,雖不存心讓學生學習,但他們耳濡目染,學得特別快。
3.社會環(huán)境不容忽視。學生的知行不統(tǒng)一影響著我國將來國民的整體素質,如果不重視,后果非常嚴重。這就要求國家下大力氣來整治社會風氣,媒體多報道一些正面的、有利于人們道德觀念提升的訊息。社會環(huán)境是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土壤,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提供給學校教育一方凈土,從而培養(yǎng)出知行統(tǒng)一的一代新人,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