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語教學中,教學內容和目標是以外語知識和技能教學為核心,大學外語教學更是如此。由于文化參照的缺失,單純的外語知識和技能學習變得抽象、困難。以外語知識文化和技能學習為依托,融入中國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既可以使外語學習有了熟悉、具體的內涵載體,又可以為外語文化的學習提供文化參照,深化對外語文化的理解。同時,以外語為語言工具,學習、交流和傳播中國文化技能和外語文化技能,在語言學習中體現文化的平等對話。
關鍵詞:文化對話 大學外語 方法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不斷推進,對高等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有必要對大學外語(泰語)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中國提出的“交流互鑒”的理念,這是文明交流發(fā)展的新思想,是對外語教學的新要求。以外語為語言工具,學習、交流和傳播中國文化技能和外語文化技能,在語言學習中體現文化的平等對話機制建立的必要性日益顯著。
云南省依托地緣優(yōu)勢,不斷加強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和交流。對具備泰語語言能力的人才需求日趨加強。根據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的文件要求,云南省所有本科院校及有條件的高職高專學校設立小語種公共外語教研室。因此,與《大學英語》同等性質、相同學分和學時的大學外語(泰語)、大學外語(越南語)等課程陸續(xù)開設。按照云南省教育廳文件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紅河學院于2008年面向全校開設大學外語(泰語)通識課程。
大學外語(泰語)開設對象主要為紅河學院非泰語專業(yè)學生,主要課程包括《大學外語I(泰語)》《大學外語II(泰語)》《泰語口語》《旅游泰語》《泰國概況》《泰國文化禮儀》《泰國藝術欣賞》《泰國影視欣賞》等10門課程。 課程與紅河學院辦學定位:“立足紅河,服務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較高水平區(qū)域性、國際化的地方綜合大學”相一致,符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自開設以來,該課程選修人數累計達到6000多名學生。
一、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中建立必要性
在《大學外語(泰語)》課程的教學中,泰國文化的元素滲透學習相對明顯。主要表現為對文化詞語的解釋、文化現象文化元素的講解,但是在對中國文化元素學習以及中泰文化元素對話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學生在進行泰語語言文化學習的時候,未進行語言對比,語言學習變得死板接受。從而出現學習偏誤等。因此,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大學外語》課程中的建立具備必要性,主要為:
(1)有利于提高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中語言技能承載文化技能的能力。
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的目標。①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人們的交流歸根結底是人們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在進行語言學習中,熟練和扎實掌握一種語言,具備語言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而對語言背后的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是語言能力得到提高的必經階段。在對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學習時,對中國國家文化的同時了解和學習,是實現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基本要素??缥幕浑H是雙向的互動,主要體現在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方面。因此,對目的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才能保證交流的平等性,保障交流的順暢性。
(2)有利于提高泰語教學質量,提升泰語教學水平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語言學習中文化知識的教學,不僅可以理解語言背后的特殊文化,還可以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對語言對應文化的教學必不可少。同時,外語教育必須重視中國文化的教育。在語言學習中,進行中國文化元素的教學,建立中泰文化對話機制,有利于正確理解目的語和中國之間文化的差異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更好地學習語言,提高文化融合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fā)展,人類社會充滿希望。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更加嚴峻,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xié)力、共同應對。應對共同挑戰(zhàn)、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擔負文化使命,因此《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中中泰文化對話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二、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中建立的方法
紅河學院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主要分為:基礎語言課程類:《大學外語I》《大學外語II》;聽說類課程:《泰語口語(基礎班)》《泰語口語(高級班)》《泰語視聽說》;旅游類課程:《旅游泰語(基礎班)》《旅游泰語(高級班)》;概況類課程:《泰國概況》,《泰國藝術欣賞》《泰國文化禮儀》。針對不同的課程類別,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課程中的建設方法如下:
1.基礎語言類課程的建設
大學外語(泰語)基礎語言類的課程主要為泰語語音基本知識的學習、句型句式、語法等的學習。通過學習,掌握泰語的拼讀規(guī)則,基本的句型和語法等,具備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泰語短篇的翻譯能力。該類課程都有固定使用的教材,在基礎語言類課程改革建設中,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基礎語言類課程建設方法如下:
(1)語言對比的方法:在大學外語(泰語)基礎語言類課程的學習中,主要進行泰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在語言學習中,尤其是初級階段的學習中,在進行語言知識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中,把泰語語言知識和漢語知識進行對比,例如,漢泰語聲調的對比、漢泰句型結構的對比等。通過對比,可以產生有效地母語正遷移。同時,避免抽象地學習理解泰語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2)文化浸入的方法:語言和文化相互聯系和影響,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在基礎語言類課程中,應該加入文化知識的講解,尤其是語言背后的文化現象的解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語言。例如:在講解泰語單詞“????(熱)”的時候,應該解釋泰國特殊的氣候,使得泰國人對這個詞有著和漢語不一樣的文化內涵。泰語的“熱”多表示貶義,表示不好的趨向。與漢語中的“熱心”“熱情”等詞中的“熱”意義不一樣。同時,還需要進行泰語文化知識的講授和學習,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采用與中國文化或泰國文化知識相關的句子和短篇進行翻譯,在語言實踐中了解中泰文化。
(3)文化對比的方法:在基礎語言類課程中,泰國文化的浸入和中國文化的浸入,需要進行文化的對比。例如:在進行與泰國文化相關的段落翻譯時,可采取提問的方式對相似的中國文化進行了解,并對與這一中國文化相關的詞匯進行學習。從而移情達到文化的對比,提高學習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2.聽說類課程的建設
聽說類課程包括與泰語口語和泰國聽力相關的課程,這類課程教材缺乏,只要采取教師自編講義進行教學。在這類課程的中泰文化機制建設中,可以采取和基礎語言類課程相同的建設方法,此外,還可以采取以下建設方法:
(1)學習內容的選取方法:在聽說類課程中,教師在選取教材或者自己編寫講義時,選擇和編寫與中國文化、泰國文化相關的泰語內容,在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時,讓學生對中泰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
(2)交際文化知識的教學方法:口語課程屬于語言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語言的實踐離不開特定的語言交際社會文化背景。除了在情景設計中,設計泰國社會交際情景外,還需要設計中國交際情景。情景的選擇必定會影響著語言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的選擇。例如:在中國的商務會談中,中國人見面時主要行握手禮。而如果在泰國,則要行合十禮。對文化交際知識的掌握,會提高交際的成果率和效率。此外,語言學習的目標是語言的運用,口語涉及多個場景,因此,也需要掌握相對應的文化禮儀知識。因此,餐桌禮儀、送禮禮儀等。
3.旅游知識類課程的建設
除了基礎語言類課程、口語類課程所使用的方法外,旅游知識類課程的建設和改革,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學習內容的選取方法:學習材料除了要涉及泰國旅游旅游基本知識、旅游景點、旅游語言知識學習外,還需要對中國旅游基本知識、旅游景點相關的泰語語言知識學習。用泰語這一工具,對中國旅游景點、旅游政策等知識進行梳理和學習,在不斷提高泰語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和素質,奠定高校大學生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
(2)中國相關文化知識的浸入方法:在進行中國旅游景點的泰語介紹和學習時,可以進行中國文化的講授和傳播。例如:旅游景點蘊藏的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等知識,中國與名勝古跡,當地小吃等相關的民間傳說學習等知識、中國建筑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等。
4.概況類課程的建設與實踐研究
概況類課程主要包括泰國基本情況、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在概況類課程改革建設中,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概況類課程建設方法如下:
(1)文化對比的方法: 主要通過對泰國概況類知識講授和學習時,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同時,采取任務式教學法,刺激學生學習兩種文化的動機和熱情。從而達到在外語語言文化學習中,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知識的儲備量和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技能。
(2)相關知識聯想學習和記憶的方法:主要是在對泰國概況類知識的學習時,引導學生對與之相對應的中國概況類知識進行聯想學習。加深學生對泰國相關知識的記憶效率,同時也讓學生掌握相關的中國概況類相關知識。例如:泰國概況中,泰國的國土面積為51.3萬平方公里。在對這一知識點講授式,可以采取提問法或其他方法,讓學生知道云南的國土面積為38.3萬平方公里。學生在對云南國土面積了解后,更加容易記憶和直觀了解泰國的國土面積。
結語
中泰文化對話機制在大學外語(泰語)課程中的建設,有利于達到課程中的語言技能承載文化技能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該課程目標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是跨文化交際順利開展的保障,也是我國實現文化自信的渠道之一。掌握和不斷革新文化對話機制在語言教學中的建立方法,有助于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6.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01).
[3]朱麗華.應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徐興華.高校日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缺失現象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6.
作者簡介
方芳(1984—)女 紅河學院國際學院 講師 碩士 研究方向:泰語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