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無論你是做一個運營項目,還是做運營活動或是做運營推廣,你都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思考:我們要明確我們是在什么背景下做這件事?基于這個背景我們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做這件事效果好壞的衡量依據是什么?基于量化的目標我們如何在事(策略和方法)、人、錢(預算)、物(資源)和時間方面的最高效利用和最優(yōu)組合?
在這個思路下,我們在具體的運營執(zhí)行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遵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這個思路,而在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又可以是上面這個思路的循環(huán)。
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金字塔思維: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學會思路逐級拆解。針對金字塔思維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只有這樣才能夠考慮更加全面。
以上這個思路不僅僅可以運用到運營的各類方案的撰寫,還可以直接用在運營復盤當中,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個思路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你全程參與了一項運營工作,復盤是一件很輕松的事。
說到運營工作復盤,比較常見的包含活動復盤,推廣復盤,運營項目復盤,階段性運營成果復盤等。當然需要復盤的工作遠不止這些,大到一個運營項目,小到一次用戶的訪談溝通都需要進行復盤總結,也不一定非要將所有的運營工作的復盤書面化,每做完一件事就去做相應的回顧、思考和總結,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復盤。
復盤的目的其實就是對運營工作的一個全面回顧、分析和總結,并且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再做一次過程的重新推演。通過復盤發(fā)現(xiàn)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進行經驗總結和沉淀,為下一個階段或者下一項運營工作的推進做策略調整、優(yōu)化和經驗上的借鑒。做好運營復盤比較明顯的作用是:
1.階段性優(yōu)化調整: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快速調整,做到策略最優(yōu)。
2.階段性思路梳理:讓自己接下來的運營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3.總結運營規(guī)律和套路:運營工作不是獨立的,所有的運營工作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最終都是為了促進主要目標的達成。每一項工作中的經驗總結都可以很好地作用于其他的運營工作。
4.運營思維提升:經驗沉淀,有思考才能有成長,有總結才能有收獲。
作為一個運營人員,都會有一些重復性的運營工作,定期都會做一些運營推廣或活動,也經常接手一些運營項目,其中很多人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都不盡如人意,但下一次做類似工作的時候依然沒能很好的改觀,在一次次的重復性工作中,依然達不到很好的成果,對運營的產品失去信心,最終失去對運營的興趣和熱情。
很明顯的例子,很多做微信公眾號運營的人,在發(fā)布了十幾篇文章之后,依然對公眾號的內容定位和規(guī)劃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依然不確定什么樣的標題是最吸引人的,什么樣的內容適合自己的受眾;同樣不清楚每次推文中的數(shù)據規(guī)律,對于公眾號運營依然沒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做社區(qū)運營的的小伙伴基本上的都是機械式地出話題,做活動,似乎已經陷入了思維定勢,缺乏明顯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在不斷的重復性工作中寄希望于運氣的垂青,偶爾取得的小成果,讓自己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最為關鍵的是,很多人在做了2年左右的運營之后便遇到了天花板,找不到突破的方法,而這一切的最佳破局工具就是——不斷的復盤總結。
做運營一定要將復盤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潛意識。如果我們在做運營之前做了系統(tǒng)化的思考,做事的背景很明確,方向也沒問題,目標設定也合理,但最終依然沒達成運營目標,那么我們在做分析的時候方向和維度就很明確,即從事(策略和手段)、人、錢(預算)、物(資源)、時間幾個方面來進行考慮,整個思考過程其實就是簡單的排除法。
在“事”方面:考慮的維度有兩個:主觀上(可控)和客觀上(不可控)兩個維度。在主觀上,我們在策略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是否存在問題;在客觀上,我們在做這件事時是否存在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的影響。
舉例說明,比如我們在做運營推廣工作的復盤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做復盤:
1.在“人”方面:人本身的能力是否存在問題,執(zhí)行力是否存在問題?人員的分工是否明確,安排是否合理?成員之間,部門之間是否做到有效的配合?
2.在“錢”方面:預算是否不足?或者說在預算合理的情況下,預算資金有沒有得到合理利用,錢是否花對地方?做運營追求的是ROT最大化,但并不意味著事事都是空手套白狼。
3.在“物”方面:資源是否做到最大化的利用,資源潛力是否得到有效發(fā)揮?現(xiàn)有資源是否得到有效協(xié)調和利用?在做推廣的時候資源的協(xié)調很關鍵,你是否能夠爭取到更多,更優(yōu)質的資源會直接決定著你的推廣效果。
4.在“時間”方面: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很多人在做運營推廣的時候,在規(guī)定時間內無法完成計劃的工作事項,直接影響后續(xù)工作的進行?;蛘呤窃诒旧淼氖虑榘才派蠜]有把握好做事的最佳時機。
5.如果我們在事(策略和手段)、人、錢(預算)、物(資源)、時間都做到有效的利用和最優(yōu)的組合,但是我們仍完不成目標,那就需要去考慮我們做這件事的方向是否存在問題,目標設定是否合理?
按照以上思路我們在做運營工作復盤的時候是非常輕松的一件事情,不會出現(xiàn)熬夜到凌晨依然沒思路或者思路混亂,考慮不全面,分析不深刻的情況。基本上來說,當我們一項運營工作接近尾聲時這件事的復盤已經成竹在胸。
做運營復盤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做復盤的目的,所有的復盤思路都是圍繞這個目的來進行,當我們做完復盤之后要回顧是否達到了此次復盤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了復盤而復盤,做完復盤之后依然沒收獲,沒有新的思考那這個復盤不如不做!
對于運營工作復盤,如果只是對自己,那么盡量多找問題,多回顧自己踩過的坑,多分析整個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優(yōu)化的地方,多做方法論總結。
如果是做匯報,那么一定不要把整個運營工作的復盤寫成悔過書。很多人在做運營項目復盤匯報的時候,全都是千篇一律的,因為自身原因導致目標未達成或者存在很多優(yōu)化的地方,所有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這種敢于承擔責任的意識是值得欣賞,但是這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一但未完成目標,就覺得所有的問題是因為自身主觀原因,比如策略制定,執(zhí)行不到位或者自身能力不足所造成的,甚至在復盤過程中帶著主觀情緒去考慮問題,這樣整個復盤就缺乏了客觀性。
在做復盤的時候需要做到兩點:思路的系統(tǒng)性和分析的客觀性,否則整個復盤結果就會出現(xiàn)分析思路混亂、不全面,抓不住關鍵問題。
如果兩次運營工作的復盤結果都出現(xiàn)了同樣結論,上一次復盤總結的問題,在這一次依然沒能避免,依然在復盤結果中反復體現(xiàn),那么你就需要反思了。運營復盤切忌表述上的套路,也就是我們說的缺乏客觀依據證明的萬能表述法,這樣的復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記住,復盤中所有的結論都是要有事實依據和數(shù)據來證明的。
這一部分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復盤過程中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運營的流程化、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梳理制定和優(yōu)化。這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工作,也是復盤最明顯,最先得到的效果反饋。
我們以運營活動為例,當我們做完一次完整的活動運營工作的時候,我們在流程、標準和規(guī)范上的產出有:
1.流程梳理:梳理出整個運營流程和關鍵節(jié)點,畫出整個活動的運營流程圖,比如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的執(zhí)行、活動后的總結都需要經歷哪些固定的節(jié)點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當?shù)谝淮位顒邮崂沓稣麄€運營流程之后,那么后續(xù)的活動復盤則需要在第一次梳理的流程基礎上不斷地做優(yōu)化。
2.標準化制定:文案規(guī)范、話術格式,以及各類標準、規(guī)則、定義和指標量化的明確。規(guī)范化模板和表格的梳理:如需求申請表、運營方案模板、各類計劃管控表、數(shù)據分析報表、日志記錄表等的梳理制定或者優(yōu)化。
這部分內容其實在成熟的互聯(lián)網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但是對于一些初創(chuàng)公司或者發(fā)展中的公司還是相對缺乏的,很多都需要在不斷的運營工作復盤中去完善和優(yōu)化。
這項工作的兩個非常顯著的作用就是:
(1)后續(xù)相似運營工作的效率、節(jié)奏感的提升和細節(jié)上問題的規(guī)避。
(2)整個運營經驗和知識的傳承,一旦有新員工接手該項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標準化的流程和規(guī)范快速上手,降低培訓和指導成本。
第一部分是目標完成情況:
1.目標完成數(shù)據及完成率。
2.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第二部分是運營數(shù)據分析(此部分內容盡量以圖表的形式展現(xiàn),分析關鍵數(shù)據,明細數(shù)據則作為附件即可):
1.結果數(shù)據(此項運營工作直接產生的數(shù)據分析)。
2.效果數(shù)據(此項運營工作對整理的運營目標的促進作用),每一項運營工作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定是圍繞整體運營目標的達成而進行的,所以對于運營效果數(shù)據的分析,除了針對本項運營工作本身帶來的數(shù)據效果分析外,還要分析對整體運營目標的促進效果分析。
第三部分是存在問題分析:
可以從事(策略和手段)、人(人員安排及協(xié)作)、錢(預算使用情況)、物(資源利用)、時間(時間排期)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工作亮點分析(按照事、人、錢、物、時間幾個方面考慮)。
第五部分是ROI測算(該項運營工作的投入產出比)。
第六部分是方法論總結。
第七部分是流程、標準和規(guī)范層面的可優(yōu)化之處。
第八部分是持續(xù)性的效果跟進策略。
這些運營方法論最好的效果并非是我們能直接地將其運用到具體的運營實踐,而是我們能否把這些方法內化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和方法論體系,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