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麗平
摘要: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體裁的語言魅力,賦予了人類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情緒形式多樣化、豐富化的展現(xiàn),而詩歌背后的精神力量究其根本是不同時代人類精神情感的力量,并通過詩歌這一獨特文體加以展現(xiàn)。本文從人類渴望美好的愿望力量、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以及所處不同時期的時代等方面分析探究了詩歌背后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詩歌;精神力量;渴望;不屈;時代
中國詩歌從最早的《詩經(jīng)》《楚辭》開始,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雖然詩歌創(chuàng)作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每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文字背后都涌動著豐富的情緒和思想。這便是詩歌的非語言價值。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在每個時代也各有不同,但是不管詩歌如何發(fā)展、如何變化,傳遞的精神力量是相通的,是人性的升華,是信仰的展現(xiàn),其中包括人性中渴望美好的精神力量,對邪惡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所處不同環(huán)境的時代力量等等,這些精神力量正是不同時代人類情感情緒的抒發(fā),成就了詩歌背后永恒的精神力量。正如孔子所言,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笨鬃訉υ姼杷龅母爬ê投ㄎ徽窃从谠姼璧膬?nèi)在精神力量。詩歌的這種內(nèi)在精神力量,古今相同,中外同理,成為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
一、渴望美好的力量
詩人是感性的、是純粹的,很多時候是渴望創(chuàng)造完美世界,完美的事與物,完美的人與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賦予了詩人不斷探索,不斷向前的力量。這種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賦予了生命別樣的精彩,不斷地豐富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詩人這種渴望美好的心理訴求,讓他們的詩能夠跨越歷史,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彰顯了詩人的個性精神和詩歌的獨特魅力,也將他們對人性的思考升華到哲學范疇,給了讀者更多思考和研究價值。詩人用自己個性化的筆墨,以天馬行空般的思維,構筑了豐富的精神世界,用詩歌的形式完成了對美好生命和信仰的抒寫,讓讀者對人生的各種美好的情感、情緒有了更多細膩的思考和啟發(fā)。他們對原始生命力的探索和挖掘,為詩歌開啟了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讓讀者感受到了豐富的個人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了詩歌的獨特之美。
海子詩歌作為現(xiàn)代詩歌的傳奇,人們曾這樣界定其意義: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以海子之死為結束的標志。(1)代際的劃分在這里不只是冰冷的數(shù)字,也具有時代精神。當20世紀80年代的烏托邦精神和古老農(nóng)耕文明相遇,海子用“麥子”燃燒出血紅烈焰,照亮其詩歌以及那個時代,最終吞沒海子以及那個燃燒的時代。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用樸素清新的文字,表達出了詩人的真誠善良,表明了詩人對幸福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人想象中的塵世,一切都那樣新鮮可愛,充滿生機與活力,字里行間透出積極、昂揚的情感。雖然寫的是“小我”的世界,卻熱情洋溢,感染力極強,傳遞了濃濃的幸福味道,讓人感到世界如此美好,讓人可以忘記一切的痛苦煩惱。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渴望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真誠熱情,賦予了詩人不竭的創(chuàng)作動力,也增添了詩歌的魅力,讓這首詩歌成為影響世界的名篇。
二、不愿屈服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抗爭、奮斗的意識。面對不公平、屈辱、壓抑、憤怒、丑陋、邪惡、黑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奮起抗爭,詩人更是如此,并且通過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類不屈于邪惡、黑暗的本性,賦予了詩人靈感和傾述欲,或諷刺、或抨擊、或規(guī)諫、或直言,詩人用自己的寫作方式對現(xiàn)狀進行抗爭,從而有了一首首名篇的流傳。關于新世紀詩歌的文本立場和寫作姿態(tài),其實寫詩就是自我的修煉,詩人應當培養(yǎng)關心時代、關切人民的精神品質(zhì)和責任擔當。詩人抒寫時代、體察時代,才可能在當代時空中拓展語言空間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會具有更加深切的現(xiàn)實影響力和生命縱深感。
革命烈士何敬平所寫的詩歌《把牢底坐穿》:“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我們是天生的叛逆者,我們要把這顛倒的乾坤扭轉!我們要把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們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這是對黑暗社會壓迫不滿而產(chǎn)生的抗爭,是為后人爭取光明的決心和魄力,抒發(fā)了作者的烈士豪情,表達出了和敵人堅決抗爭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向讀者傳遞出革命主義人士大無畏的精神和勇于奉獻犧牲的品質(zhì),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1)
同樣是表達抗爭和對未來充滿希望,顧城的詩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他尋找光明,寫出了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時,年輕人的那種迷茫無助,但是又懷揣希望的狀態(tài)。短詩只有兩句話,卻將顧城這代人經(jīng)歷的漫長、灰暗、死寂的時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顧城的這首短詩,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年青一代的他們雖然身處黑暗,但是絲毫沒有絕望,而是對光明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向往,是生活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年輕人激情飽滿、壯志昂揚的宣言。這種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勢力的反抗,對邪惡勢力的抗爭,成就了這首短詩,讓這首短詩有了靈魂,膾炙人口。只有這樣包含著接納與對抗、切近與疏離的審視,才能保持審慎而清醒的認知。達到詩歌寫作的思想高度。
三、滾滾向前的時代力量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詩歌展現(xiàn)形式,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詩歌內(nèi)容。五四時期,夏明翰喊出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詩句。也有了《把牢底坐穿》這樣的詩句,這樣的詩句只有在那樣戰(zhàn)火紛飛、動蕩不安的年代才能誕生,這是時代的詩歌,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不會早一刻,也不會晚一刻。這樣的詩歌,放到當下這樣一個太平盛世,顯然是沒有詩人能夠?qū)懗鰜淼?,畢竟沒有時代賦予的靈感。如果有,那也一定是無病呻吟,成不了名篇。
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一定有相應的詩歌,像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其實,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無非是/兩具肉體碰撞的力,無非是這力催開的花朵/無非是這花朵虛擬出的春天讓我們誤以為生命被重新打開。(2)這樣的詩歌只有在這樣的和平年代會出現(xiàn),因為不用擔心戰(zhàn)火,不用擔心病痛,不用擔心流亡,不用擔心溫飽,才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時間、精力而且有心思開始追求自我,開始追逐物質(zhì)等外在享受,開始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和體驗。時代特色,時代力量,成了詩歌最有力的鎧甲。為時代寫詩,身處在時代當中寫詩歌,這是任何一個詩人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也就導致詩人所寫詩歌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這是時代賦予詩人的無窮力量。
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是偉大作品的內(nèi)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素材源泉。詩人的真意、美意和善意,都來自內(nèi)心對文學愿景,詩歌愿景的尊重與期待,以及對真理的理解和捍衛(wèi)。詩人的敏識和承擔,始終應該秉持為受眾服務的原則和思想。這種彌足珍貴的價值向度,應該在詩人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總結的基礎上,得到更為具體的深化與印證。詩歌創(chuàng)作必然是作者內(nèi)心景觀的投射,這樣的投射意味著由于個體生命體驗沾染其中,不可避免地被裹挾進了現(xiàn)實的參與。當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詩歌所給予的精神力量,當我們發(fā)現(xiàn)并體會了詩歌背后的精神力量,用自己的聲音朗讀出來時,才可以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樂趣,從中重塑精神世界里強大的“自我”,成就現(xiàn)實世界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