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田兵
芳菲四月,草長鶯飛。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愛園烈士陵園中松柏挺拔,莊嚴肅穆,被譽為“六塘河畔的女英雄”的董振英烈士就安葬在這里。
董振英,女,1925年生,泗陽縣六區(qū)(今八集鄉(xiāng))董蕩村人,有一弟一妹。因家境貧困,董振英17歲時當了六塘河北鄭家的童養(yǎng)媳。
1941年冬,新四軍來到了董振英的家鄉(xiāng),宣傳抗日救國、男女平等的道理,還成立了婦救會。董振英深受革命教育,打破封建婚姻枷鎖,離開鄭家,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1944年,董振英被選為董蕩村婦救會長,帶領(lǐng)婦女參加田間勞動,紡紗織布,發(fā)動全村婦女做軍鞋、磨軍面,動員青年參軍。1945年,董振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被選為鄉(xiāng)婦救會長。
1946年9月,國民黨反動軍隊侵占眾興,接著又侵占八集。眾興區(qū)和八集區(qū)合并為眾八區(qū)。董振英參加了眾八區(qū)游擊隊,成為眾八區(qū)游擊隊干部連一排二班的戰(zhàn)士。
董振英身高1.75米左右,個頭大,在部隊里,跟男同志一樣什么都干,打起仗來也很勇敢,總是沖鋒在前。一次,在小石渡追擊敵人,她沖在全連的最前面,打得敵人望風而逃。人們都稱她是“眾八區(qū)游擊隊最能打仗的女戰(zhàn)士”。
1947年2月1日黎明,董振英等15位眾八區(qū)游擊隊員奉命到六塘河沈黃渡口擔負警戒任務。這時,國民黨軍隊糾集還鄉(xiāng)團百余人,兵分兩路從莊灘、大石渡過六塘河,下鄉(xiāng)偷襲,侵犯大陳莊。董振英所在的小隊奉命掩護區(qū)大隊轉(zhuǎn)移。當區(qū)大隊跳出敵人包圍圈向北轉(zhuǎn)移后,董振英等隊員的后路已被敵人切斷,于是沿著六塘河向東北方向轉(zhuǎn)移。不料,大石渡方面的敵人又包圍過來。由于敵眾我寡,隊員們被沖散了。董振英孤身作戰(zhàn),退到石圩后面的張莊,隱蔽在辦喪事的張姓人家家里。群眾忙把孝巾扎在她的頭上以蒙騙敵人,反動分子張正勤出來阻止。堅貞不屈的董振英扯下孝巾,取出藏在草堆里的小馬槍沖了出去。
董振英向北跑有半里路,沖進石祠堂。剛進門,就有幾十個還鄉(xiāng)團分子圍上去。她立即進行抵抗,打死了3個敵人。她的子彈打完了,就迅速毀掉小馬槍,撕碎筆記本,咬壞鋼筆,不讓敵人得到一點東西。
敵人將她抓去后,對她威脅、利誘、嚴刑拷打,妄想從她口中得到我方情況。結(jié)果一無所獲,反受到她的嚴厲斥責和痛罵,她寧死不屈。敵人當著董振英的面殺害小游擊隊員林茂之,并威嚇道:“快說吧!不然叫你與他同天過周年!”
董振英眼見自己的同志慘遭毒手,憤怒地說:“你們殺吧!共產(chǎn)黨員遍地都是,你們斬不盡殺不絕的!我們死了,會有更多的人為我們報仇,你們的狗命不會長……”董振英的話沒有講完,敵人就開槍了,黨的好女兒董振英倒在石祠堂后面溝邊的血泊之中,年僅22歲。
新中國成立后,董振英的靈柩遷到泗陽縣愛園烈士陵園,在“昭忠祠”內(nèi)陳列著她的英雄事跡,讓人們瞻仰、憑吊。
董振英大義凜然英勇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