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權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媒體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生長壯大。大眾獲取新聞的途徑在原有的基礎更多樣化,大眾也逐漸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各種新型媒體渠道上,各種媒體也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在這種新的發(fā)展浪潮中,新聞記者也應該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將工作經驗和嶄新的工作理念有機融合,利用各種方式提升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利用獨到的觀察眼光為大眾找尋到更多具有實際價值的新聞信息,并利用各種采訪技藝深度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刻含義。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
當前形勢下,媒介融合已成發(fā)展趨勢,自媒體從業(yè)者的數量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媒體行業(yè)的市場環(huán)境也因此變得復雜多樣,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新聞信息充斥在網絡世界當中。在這種隋況下,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也將更加迅猛,但同時網絡環(huán)境中每天也會有大量的虛假新聞。長此以往,媒體行業(yè)的公信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行業(yè)的發(fā)展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的阻力。因此,提升媒體新聞信息質量是刻不容緩的,新聞記者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新聞素材的收集者,新聞記者應該深感肩上的重責大任,及時更新工作理念,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媒體行業(yè)發(fā)展。本文對現階段新聞記者的工作模式進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旨在幫助新聞記者找到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一、現階段新聞記者工作模式中的不足之處
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新聞記者在媒體行業(yè)中所處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由于自媒體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fā)掘者和傳播者,“草根”記者的數量不斷攀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tǒng)新聞記者在社會上的公信力。同時,傳統(tǒng)新聞記者播報新聞的途徑是較為單一的,并且要經過很多的工作程序后才可以將新聞事件加以呈現,這就導致新聞的時效性被嚴重削弱。除此之外,網絡環(huán)境中的許多信息傳播者并不具備專業(yè)的職業(yè)水準,職業(yè)道德的意識也十分薄弱,甚至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而刻意散播一些虛假信息,這在無形之中也導致了新聞記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針對上述工作情況,新聞記者記者需要及時進行工作方式的改變和社會角色的轉換。為此,記者應該善于在各種網絡平臺上與受眾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了解當前形勢下受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并通過網絡平臺的留言區(qū)收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真實看法,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尋找新的素材并進行整理,為受眾提供其最為關心的新聞信息,強化記者在媒體行業(yè)中的存在價值。這些都是記者在實際工作中有待解決和改善的方面。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在當前如此復雜的工作環(huán)境中,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尋找出真正有實際價值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也要適當改變固有的傳統(tǒng)風格,給予受眾更好的視聽體驗。更加重要的是,記者切忌為了吸引受眾的關注而一味尋找一些沒有價值的八卦新聞作為播報的重點內容,更不要隨意刪減或修改新聞事件實際內容。同時,為了避免自身播報虛假信息,記者除了要嚴于律己,還要善于分辨諸多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另外,還有一些記者屈服于利益的誘惑,突破了道德底線,對媒體行業(yè)健康、長遠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記者一定要保證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時刻遵守新聞道德的底線和原則。
二、新聞記者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
(一)新聞記者需要走入社會環(huán)境當中
很多新聞記者收集的新聞素材之所以陳舊,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沒有真正走入到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無法了解現階段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有些記者雖然能夠在社會環(huán)境中尋找到具有價值的新聞事件,但也只是進行了簡單的事件追蹤,并沒有進行長期的堅持與挖掘,這便導致記者對新聞信息的報道只是處于較為淺顯的階段,并不能夠透過現象發(fā)現更具有實際價值的信息。
為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及時進行新聞事件的追蹤。這樣才能夠切實做到先聲奪人,先人一步發(fā)現新聞的核心價值。這樣才能夠確保新聞的時效性。在進行素材收集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記者也需要時刻明確自身的政治立場,只有這樣,播報出的新聞內容才能夠更好地宣揚社會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并把控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具有價值的新聞不是靠相關新聞素材堆疊而來的,也不是單純地挖掘網絡信息分析出來的,而是需要記者腳踏實地探索。
比如,我國著名的記者范長江先生,便將媒體人的工作信念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撰寫《中國的西北角》這一著作的時候,切實走遍了千山萬水方得成功。不斷深入民眾當中,進行鍥而不舍的走訪才鑄造了他的偉大成就?,F代記者一定要將這種職業(yè)精神融會貫通于自身的實際工作之中。
(二)新聞記者需要具備敏銳觀察的目光
社會當中每天都會發(fā)生諸多的熱點事件,記者需要善于在海量的信息當中尋找到真正具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記者需要善于從事件的表面現象觀察到事件的本質,從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fā)掘人類精神的閃光點。其次,記者需要對新聞事件精準把握,這樣才能夠尋找到社會的焦點問題,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篩查。同時記者也需要客觀分析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除此之外,記者在看待新聞事件的時候一定要善于利用“以史為鑒”的思維方式,并且新聞事件的本質與實際國情緊密聯(lián)系,切實深化新聞事件的深度和廣度。新聞記者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地區(qū)的文化特點,在進行采訪的時候要從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jié)中入手,品味人生百態(tài)。
(三)新聞記者要合理運用新型媒體技術
面對新的時代變遷,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工作的時候也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積極運用各種新型媒體的運用方式以及工作技能進行工作手段的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具有實際價值的新聞信息充分發(fā)揮內部的影響力,重新塑造多元化、立體化的新聞展現形式,完善傳統(tǒng)新聞的表述方式,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新聞素材進行整體加工,強化素材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新型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改變記者的工作方式,而不僅僅將各種類型的新聞素材進行簡單機械化疊加,要學會利用圖文加工軟件以及其他視頻素材剪輯軟件。記者在進行素材整理的時候需要根據素材的類型以及彼此間具有的關聯(lián)性,將現有的資源進行拆解和重組,從而使素材能夠更好地滲透、融合。隨后,新聞記者應該認真研究各種新型媒體的運營方式,根據新聞的具體內容風格來確定最為適合的新聞傳播模式,從而使新聞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為了能夠確保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新聞記者可以合理利用各種手機直播軟件進行現場直播,確保新聞能夠在第一時間傳播出去。由此可見,新聞記者應該積極利用先進的新型媒體技術快速、高效地完成采訪任務,為傳統(tǒng)的新聞播放方式注入新鮮血液,促進媒體行業(yè)的順利發(fā)展。因此,傳統(tǒng)記者要潛心研究各種科學技術,積極掌握最新的新聞媒體工作方式,這樣才能夠科學運用不同媒介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
(四)新聞記者要切實關注受眾關心的話題
新聞記者應該具有人文情懷,積極研究百姓最為關心的新聞話題,充實百姓的精神生活,拓寬受眾的視野,積極利用網絡技術了解受眾對當今社會熱點話題的真實看法,尤其要對新型媒體軟件中的留言區(qū)內容悉心研究,這樣才可以更加具體地了解到百姓最為關心的新聞類型,記者在進行素材收集的時候也會就更有針對性,同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新聞記者在工作的時候需要進行角色轉換,善于站在受眾的視角上思考問題,這樣才可以更加了解百姓的內心世界。同時,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需要對提供新聞線索的被訪者充分贊揚,激勵更多的百姓參與到新聞工作當中,記者收集的信息也會更具價值。通過這種工作方式,新聞記者才可以維持好媒體行業(yè)的生態(tài)平衡,創(chuàng)造良好的媒體工作氛圍。除此之外,新聞記者應該與百姓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這樣才有助于媒體行業(yè)時刻了解百姓的真實想法,新聞報道也可以激發(fā)更多受眾的情感共鳴。長此以往,百姓才會對新聞媒體具有信任感和依賴感。同時,新聞記者需要富有社會責任感,對于百姓的訴求和困難要認真對待,將事實真相公諸于世,幫助百姓了解到新聞事件背后的真賣隋況,新聞記者的存在價值才可以得到充分體現。這種工作理念不僅可以幫助百姓尋找到傾訴問題的平臺和窗口,還能夠滿足百姓對事件真相了解的訴求,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一定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獲得工作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促進新聞媒體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新聞記者可以在各種新媒體運營方式中獲得工作理念上的啟發(fā),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可以獲得顯著的提升,并在復雜多樣的媒體環(huán)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責任。新聞記者在媒體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該積極面對各種挑戰(zhàn),及時進行工作思路的轉變,從而促使媒體行業(yè)擁有更平穩(wěn)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