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陰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寫作教學將會突破僵化的藩籬,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現代社會多元化、兒童發(fā)展多層化、課程建設多樣化的必然結果。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能夠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愛上寫作。筆者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對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小學作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研究,并嘗試總結出以下四種教學模式。
一、讀中學說,由仿到創(chuàng)——親子合作式
為了讓學生不斷積累閱讀心得和體會,根據繪本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采用鑒賞性閱讀的方法,以聽教師講故事為主,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繪本中自己特別喜歡的句段與畫面進行品讀,感受文學語言的魅力,積累文學常識。如繪本故事《晚安,大猩猩》中有一頁是大面積的黑色,下一頁內容是在大面積的黑夜中亮起了一雙充滿了驚奇的眼睛,這一頁會引起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們紛紛猜測這雙眼睛是誰的,并給出支撐猜測的理由。
二、生活體驗,創(chuàng)新習作——生活實踐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通過將教學活動化,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能夠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寫作活動中。 例如,《會跳舞的雞蛋》教學活動中,我在課堂前準備了一個雞蛋、一個量杯、一袋鹽、一個攪拌棒。我進入教室的時候,學生們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在我宣布要上一節(jié)活動作文課時,學生們充滿了好奇,當他們聽說我要讓雞蛋跳舞時,更是議論紛紛,大呼不信。而在我做實驗的過程中,全班學生都屏氣凝神,連平時最調皮的學生也瞪大了眼睛,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結果。實驗做好之后,我并沒有告訴他們實驗的原理,而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去破解,并且以“會跳舞的雞蛋”為題寫一篇作文上交。班級里大部分的學生都把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精彩,連心理描寫都刻畫得細致人微。
而在歷時數月的《魔豆魔豆快長大》活動中,每位學生分到一顆屬于自己的魔豆,并小心翼翼地種下,耐心地等待豆子發(fā)芽生長。學生們每天觀察魔豆的生長情況,主動撰寫觀察日記。這種寫日記的形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能大大提高學生寫作的主動性。
三、快樂體驗,有話可寫——快樂游戲式 一聽到做游戲,學生個個精神抖擻、蠢蠢欲動,連平時最不活躍的學生也會興奮起來。有了好的氣氛,這時候還需要教師適當地點撥。想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在游戲過程中,也要指導學生留意游戲中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去揣摩人物當時的心理,去捕捉瞬間的細節(jié),為后面的游戲作文夯實基礎。在進行《亮眼睛小哨兵》這個游戲時,告訴充當小哨兵的學生要找出領頭羊,一定要注意觀察動作的變化,不要被迷惑。而領頭羊則要時刻警惕,做一些不易發(fā)覺又能統(tǒng)一的動作,還要做好隱蔽,觀察周圍同學們的表現,以便捕捉那些動作變化的瞬間,這些都會成為學生寫作中的亮點,為文章增色。
四、自主探究,協作整合——探索研究式
在文學社的一次選題中,經過學生們一致討論,決定選擇與課余生活聯系緊密的“第二課堂”進行研究。課題確定了,學生們卻發(fā)現這個課題范圍太寬,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為學生安排了探索研究的時間。學生通過自己的辯論,觀點的撞擊和教師適當的引導,查閱相關資料,最終綜合各方面情況,確定了“玩轉第二課堂”的主題,并且要做一個題目為《坐著公交游第二課堂》的報告。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為他們提供了第二課堂名錄、公交運行圖和一份張家港市地圖。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之后,筆者又安排時間讓他們相互交流探究的方法和結果,以達到相互啟發(fā)、共同提高的目的。各組在討論后提出合理化建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最后形成書面材料。
在寫話和習作的教學中,教學模式如果不求突破,不發(fā)展,就會倒退。教師們不能將生機勃勃的教學關在固定的框架里,應追求教學模式多樣化發(fā)展,求新、求變、求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