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
每個微信群都是一把火。微信群火了好多年,職工淬火久矣。不過,多數(shù)文化生活類微信群的火,皆賴“自燃”。
自燃,就是可燃物不依賴外部火源、只因自身發(fā)熱而自行燃燒的現(xiàn)象。沒有行政命令,沒有紅頭文件,沒有統(tǒng)一指揮,沒有步調一致,文化微信群一下子就燃燒起來了,并推動了民間讀書、書法、美術、攝影、剪紙、籃球、合唱、集郵、繪畫、舞蹈、唱戲、演奏、釣魚、收藏等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動,群友在火中盡情燃燒自己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渴望。
工會這邊,面對燎原的微信群,起初并沒有重視起來,起碼是不大在意。職工自娛自樂的微信群,你重視也好,不重視也好,還在繼續(xù)擴大燃燒。甚至,你不來燎我,我就去燎你。我相信,每個工會工作者都被燎過。誰不在微信群中?誰不建幾個微信群?
這些微信群,都是自燃之火。
這個時候,工會主動建群,不算早,但意義大,因為這是讓微信群“他燃”。他燃就是給可燃物一個外部的火星、火焰、火種,引燃對象,并讓火順著自己的意愿燒起來。
遼寧省總工會要建立覆蓋全省的“職工文化活動微信群”,就是在“自燃”的基礎上,開辟“他燃”路徑。他們已經(jīng)開始行動了。接下來,怎么讓微信群之火燒得更旺?我認為要先搞清楚火的要素,之后從4個方面做起。
火的三要素,就是可燃物、助燃物、可燃點溫度,對應起來,有三條對策;之后再加一條,控制火勢。
每個職工、每部手機,都是可燃物。建群,就是要匯聚職工以及職工的手機。
現(xiàn)在,一個微信群的上限是500人,按上限計算,10個微信群就是5000人,20個微信群就是一萬人。一個省的文化愛好者有多少?不止一萬吧?所以,建群數(shù)量,多多益善,當然要保證質量,不能成為僵尸群。
二三十年前,各級工會實體文化陣地吸引的職工成千上萬,難以計數(shù),今天微信群要吸引的職工,能不能達到這種組織度?
工會實體文化群,開始式微,職工的文化渴望,卻比以前更強烈、更多元、更高級了。這既包括單純的狹義文化需求,也包括社會參與、政治訴求、經(jīng)濟趨利等廣義的文化需求,微信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些需求。
以戰(zhàn)“疫”為例。一個省喜歡書畫的職工數(shù)量,當以萬計,以丹青揮毫助戰(zhàn),需要把這些職工都組織起來,這樣的微信群,一個遠遠不夠,需要建立微信群矩陣。
或者說,每一個文化群,相對于整個職工隊伍來說,基本上都屬于“小眾”,只有組成規(guī)模化的微信群矩陣,才能滿足“大眾”。因為,每個職工都有自己的文化偏好。你就是什么都不愛好,只愛好看電視,工會也可以組織“追劇群”。
微信群,解決不了把一切職工都組織起來的目標,但終歸是數(shù)字時代組織成本最低廉、運行效率最快捷、傳播最深廣的手段之一,所以,工會大有可為。
助燃物,主要是氧氣。
很多微信群,建立了,但時間不長,就奄奄一息,甚至壽終正寢,主要原因是缺氧。如何為職工文化微信群的燃燒提供足夠的氧氣?
扶持優(yōu)秀群主,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燃的主要方式,是建群,也包括組織自燃群主。多數(shù)群主,是工會會員,在沒有工會號召時,他們就建群了,有的還非?;钴S,“群1”“群2”直至“群N”,形成了自己的媒體矩陣。
這樣的群主,是工會可以依托的力量,要納入工會文化活動的視野,成為新時代的職工文化明星和模范。
扶持,可以是制度上的,政策上的,也可以是經(jīng)濟上的。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的群活躍度高、人氣旺、圈粉多、不違背職工文化價值觀,就可以被扶持、被獎勵、被追捧。
在過去很多年里,工會始終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鎮(zhèn),這些年式微了。好在數(shù)字時代來臨了,工會重振文化雄風的機遇,就擺在面前,能不能抓???要看工會的號召力。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文化大咖,官方的、民間的都有。以非遺傳承人為例,把他們都組織起來,已是群主的為其加冕,不是群主的封他“部長”,就可以帶動職工粉絲。他們自己搞的文化藝術活動,肯定有不少難題,工會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就是提供“氧氣”。
工會為微信群和群主提供氧氣的方式還很多,工會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工會助力微信群“他燃”的使命之一,就是當好氧氣瓶、鼓風機、煤氣罐。
為此,工會要檢視自己的文化活動制度機制,哪些是供氧?哪些是斷氧?這是工會自身改革的方向之一。
達到可燃物起火點的溫度,是火的第三個要素。
不管職工自己建的群,還是工會統(tǒng)一建的群,有了氧氣,還必須適時加溫,達到起火點。
有些微信群,因為起火點達不到,或者起火點太少、持續(xù)時間短,所以不溫不火。
工會要避免不溫不火,方法很多。我一直主張工會在運作策略上要學習商家。比如超市和網(wǎng)絡的促銷活動,天天都有,顧客絡繹不絕,原因何在?就在于他們能時時抬升消費的可燃溫度。
正如遼寧工會把省書協(xié)主席請出來當群主,亮出了招牌,壓住了陣腳,鼓舞了士氣,接下來就可舉辦微信講座、批改作業(yè)、網(wǎng)上大賽……這些活動就是抬升溫度。天天有活動吸引眼球、激發(fā)熱望、燃燒卡路里,這樣的微信群才能越做越火。
把線下活動搬到線上,把廣場搬到手機,把教室搬到網(wǎng)絡,把文化宮搬到微信群,把實體文化陣地搬到虛擬文化樂園,工會要大搬家,當然原有的家,能保留的還要保留,不能保留的別硬撐,這才是工會文化活動的“互聯(lián)網(wǎng)+”。
回首往昔的工會,我作為一名資深工會工作者,感覺那個時候工會很會提升溫度。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是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撐起來的;紅紅火火的文化生活,是紅紅火火的職工文化活動撐起來的。
要無愧于新的時代嗎?工會要繼續(xù)抬升職工運動的溫度。
誰都知道,沒有網(wǎng)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微信群的安全,關乎職工幸福,關乎家國利益。工會建群,有引導網(wǎng)絡安全的考量。其主旨,我理解就是毛主席講過的那句話——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讓職工在微信的火焰里玩得開心、玩得愜意、玩得專業(yè),還要把控火勢,引導與監(jiān)管要并重。
這是個辛苦活兒。需要工會投入巨大的精力,包括技術力量。
以往組織線下活動,對于安全,我們經(jīng)驗豐富;今天組織線上活動,把線下活動搬到線上活動的時候,也就把更大的風險搬到了線上。
對微信群而言,自燃的微信群,工會如何介入?需要深度研究。他燃的微信群,雖然工會可以主導,包括所有群內成員都登記備案,但隱患也照樣存在,工會如何引導把控,也需要深度研究。
不管怎么樣,工會要借微信之火把職工的文化熱望燃燒起來,在安全的同時,燒得越旺越好。
新時代每個人心龕里都有熊熊燃燒的物質,每部手機里都有烈焰張?zhí)斓臓t灶,工會的介入讓微信群里的溫度不斷升高,讓氧化劑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