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敏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災難教育又一次成為教育熱詞。實際上,災難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給人類造成危害的同時,也豐富著發(fā)展的啟示。筆者認為,關于中小學災難教育,樹立五種意識非常必要。
樹立資源意識,充分挖掘災難中的教育價值
這里的資源意識是指使災難發(fā)揮教育功能的意識,具體為適時正視災難、認識災難、開發(fā)災難教育元素、發(fā)揮災難教育屬性等。我們又可以把教育資源簡單地理解為能夠發(fā)揮教育功能的載體,災難則是其中的特殊載體。
災難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是豐富而多元的,這是由災難的復雜性等特點決定的。因為災難的發(fā)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緊密相連,不僅觸發(fā)的要素繁多,其演變也是復雜多樣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如此,有太多的話題,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從中提取教育資源。從自然到人文、從個人到群體、從家庭到社會、從普通人到英雄、從農村到城市、從社區(qū)到國家、從國內到國際、從基層治理到國家治理、從生物安全到國家安全、從國家響應到民眾自覺,等等,災難引起的變化是多維的,也是多元的。從學校課程建設的角度來看,災難教育幾乎涵蓋了中小學現有的所有學科課程,還有防控過程中涌現的大量人和事,有的反映真善美,有的反映假惡丑??梢姡瑸碾y蘊涵著豐富的智育、德育、美育價值,應該及時開發(fā),發(fā)揮教育效應。
樹立差異意識,在方法途徑上做到因“異”而育
正視差異,才能因“異”而教、因“異”而育。災難教育需要對災難本身和個體接受教育的差異有充分的認識。這種差異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區(qū)域差異,即災難在客觀上的時空差異性。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著疫區(qū)和非疫區(qū)的差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存在著震區(qū)與非震區(qū)之分。這樣的差異自然造成人的體驗和認識的不同,處在疫區(qū)的學生體驗更深刻,認識也更深入一些。二是體驗上的差異,對于同一區(qū)域的學生而言,其認識和體驗也是有差異的,有的深刻,有的膚淺。三是年齡差異,年齡不同的人對災難的認識也不同。作家豐子愷曾講過,在成人眼中驚慌失措的逃難,在孩子眼中“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娘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孩子可能還無法體會到災難的無情,而體驗更多的是“開心”和“自由”,有的甚至還想“和病毒一起玩”。
災難教育注意這些差異是必要的,因為針對性強才有效果。怎樣做到因“異”而育?有3個途徑可以借鑒:第一,不同年級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第二,各學科中融合相關的教育內容。學科內容都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的,循序漸進,適時融合相關災難教育是切實有效的方法。第三,利用角色效應,設計角色轉換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角色和心理表現存在著對應關系,一個人一定時期、一定場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感受是不同的。疫情期間,有個學生注意到自己的媽媽總是愁眉苦臉的,就問媽媽原因,媽媽說由于疫情不能工作,沒有收入,也不能買好吃的、好玩的,所以不開心。孩子聽后笑容即消,體驗到了媽媽的不快,對疫情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凹偃缥揖幼≡谖錆h” “假如我是一名醫(yī)生”等都是角色轉換的有效方法。當然,也可以利用角色合并的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色沖突中認識災難的殘酷和影響。
樹立體驗意識,深化“真實”場景的感染效應
沒有體驗,災難教育就不可能深入人心。心理學認為體驗是“理智的直覺”,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共振相長。所以,學生獲得科學知識、養(yǎng)成道德品質、培養(yǎng)生存技能都需要親身經歷和親自驗證。災難的危害性決定了不能使災難重現,讓學生去經歷災難,但體驗災難,體驗災難中的人性,體驗災難中的價值生成是可以做到的。
體驗的方法是多樣的,常用的有5個思路設計。第一,直接體驗,有兩個有效方法:一是讓學生置身于災難現場或模擬現場,諸如參觀各種災難遺址,模擬地震,火災場景等;二是災難假設,假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親近的人被感染,讓學生劃去離世的一人。第二,間接體驗,參觀災難展覽館和學校組織的災難圖片展,或聽取親歷者的體驗報告會等。第三,反思體驗,這是更高層次的體驗活動,即引導學生對災難后人類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行為變化、活動過程及價值判斷等進行深層次思考。通過舉辦課堂辯論活動,讓學生對災難中的現象進行理性分析,相互交流碰撞。第四,體驗遷移,就是將一個人的體驗變成其他人的體驗。前面分析到學生的體驗是有差異的,要讓有體驗的學生感染沒有體驗的學生,常見的方法有主題班會、作品展覽、演講等。鄭州九中的羅旭同學,他的媽媽是護士長,奮斗在抗疫第一線,他感受至深,寫下《媽媽,你是我一生的榜樣》,其中寫道:“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課:關于生死,關于苦難,關于忘我,關于價值?!边@種發(fā)自學生內心的聲音對同伴的影響是巨大的,最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第五,體驗內化,這是和深度思維相關的體驗活動,從看到、聽到、想到的信息中領悟出具有價值觀念的認知,也可以看作是體驗的深化和提升,形成觀點和信念相統(tǒng)一的態(tài)度體系。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研究性學習,通過對某一問題的探討來認識規(guī)律,內化價值觀念。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類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高度關注,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人和動物的關系,形成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
樹立創(chuàng)作意識,拓展災難教育的渠道
“武漢茫茫迷霧重,忽來冠狀鬧狂蜂;全民奮起齊圍剿,危難之時見勁松?!边@是一個叫原斌的小學生創(chuàng)作的七絕《全民奮起抗疫情》;“孩子們,世界是屬于我們的,她也屬于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只動物……我們要珍愛這世界上的萬物生靈,我們愛他們,他們才會更愛我們。”這是節(jié)選的詩朗誦《老師的期許》,作者是鄭州市一位幼兒老師。這些作品極富感染力,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它可以啟迪思維、陶冶性情、弘揚正氣、激勵斗志等。
災難中的創(chuàng)作素材十分豐富,自然的、人文的都有;創(chuàng)作形式也多種多樣,可以是個人創(chuàng)作,也可以是集體創(chuàng)作。其內容通常有3類:一是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新聞、報告文學、詩歌、散文、書信等。二是藝術創(chuàng)作,有繪畫、雕刻、歌曲、話劇、書法、小品、情景劇等。三是新媒體創(chuàng)作,含微電影、抖音等。需要指出的是,調查研究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調查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的過程。這些創(chuàng)作都比較直觀具體,可以交流或整合,為進一步開展災難教育打下基礎;策劃的活動可以是交流會、展覽會、朗誦會、發(fā)布會等,充分發(fā)揮和凸顯創(chuàng)作的教育價值。
樹立課程意識,使災難教育常態(tài)化
災難的發(fā)生具有即時性,這就使得災難教育常常是即時的。災難來了,高度重視,即時開展災難教育;災難去了,慢慢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疼”。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最穩(wěn)定的因素,怎樣使災難教育常態(tài)化,樹立課程意識、開發(fā)災難課程是必然選擇。
開發(fā)課程需要系統(tǒng)的設計和資源的重新整合,這里以一個案例來說明。鄭州市101中學把握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契機,充分挖掘戰(zhàn)“疫”教育素材,開發(fā)“疫”系列“心”德育課程,有機地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融于一體。在課程內容上立足學校精神與文化,構建起“珍惜當下之生命教育課、走近醫(yī)學之科學教育課、行有所止之公德教育課、成長由我之自我教育課”四課并舉的抗“疫”課程體系;在課程實施上設計五大途徑,巧用“云班會”,多舉并施,探索德育新途徑;“心理”+“防疫”,花開兩朵,延展智育新區(qū)間;文言志,畫傳情,聲達意,開拓美育多樣性;家長“云課堂”,家庭指導,促家校齊心共育人;青年“微團課”,榜樣引領,青春抗疫我先行。這樣開發(fā)的課程和其他教育融合在一起,不僅系統(tǒng)有序,內容也穩(wěn)定,災難教育也隨著課程的實施而實現了常態(tài)化。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