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xué)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談及文章立意時說:“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擴之則為千萬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主腦既得,則制動以靜,治繁以簡,一線到底,萬變不離其宗,如兵非將不御,射非鵠不志也?!笨梢?,“意,猶帥也”。對于考場作文,考生立意的高下決定著作文分值的高低。
一、提煉
“提煉”,即劉熙載所說的“約”。作文立意的過程,就是對文題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概括過程??忌鷱牟牧现刑釤捵魑牧⒁鈺r,要遵循兩個基本點:一是“小我”與“大我”的結(jié)合。從“我”的視角審視、呈現(xiàn)國家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將個人成長的“小”與國家發(fā)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寫實”與“想象”的結(jié)合?!皩憣崱钡乃夭目梢詮目忌某砷L歷程中,選取那些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點”,對其進行重點闡述,兼及其他事件。
二、延伸
“延伸”,即劉熙載所說的“擴”,指的是將作文立意在大小、范圍上向外延長、伸展,即要求考生在思維上進行拓展,只有進行思維拓展,思想才能得以升華,作文才能寫出新意,尤其是對話題類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如作家池莉的議論性散文《瓷器的意味》,從現(xiàn)實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話題,然后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歷史過程,并于文末點出:做人如瓷器,要追求“盡自己的本色”的境界。通篇立意漸次延伸,邏輯嚴謹,思路明晰。從寫法上看,文章抑揚相生,將人們心目中“民族傳統(tǒng)文化載體”之一的瓷器“打回原形”,進而逐步樹立其美學(xué)價值和文化價值。跌宕起伏之后,歸結(jié)出“俗雅一體”的觀點,再由“器”及“人”,順勢亮出“超塵脫俗”的“清涼境界”。
三、辯證
“辯證”,即“制動以靜,治繁以簡”??忌诖_定作文立意時,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辯證”。辯證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將立意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nèi)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lián)系加以分析,以便考生能從本質(zhì)上系統(tǒng)、完整地確定立意。如作文《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考生有感于“我們以語言之名成就孩子,卻也正悄悄摧毀著孩子”,在寫作中既充分發(fā)揮自身的閱讀優(yōu)勢,又著眼親身經(jīng)歷,從現(xiàn)實生活中擷取素材入文,情理兼?zhèn)涞匕l(fā)出了“我們要向孩子學(xué)習(xí)……抗拒單一性的語言表達,掙脫標語化、概念化的語言體系”的呼吁。作文持論辯證,剖析客觀,既肯定“語言幫助孩子進入這個世界”,更突出“語言也將孩子圈死在這個世界”;既表達了“整個社會正用成人語言消滅兒童語言”的深切憂思,又對“終有一天,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也會在我們身上逐一復(fù)活”充滿希望。
四、反彈
“反彈”即“反彈琵琶”,也就是運用逆向思維來立論??忌趯懽髦猩朴谶\用逆向思維,會收到與眾不同的表達效果,使作文立意達到深刻、新穎的理想境界。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適合用逆向思維來立意??忌鹿P前要遵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則,不要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以免誤入歧途、弄巧成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糧食有生命,也有靈性,吃飯不只是得口舌之快,還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人們咀嚼糧食也是咀嚼時光。人與糧食同行,有辛苦,有溫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先輩們?yōu)槭裁淳醇Z食若神明?因為“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僅維系著人的生命,而且維系著國之根基、命脈。古代,國家也被稱為“社稷”,何謂“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著一日三餐來清點歲月的,人對糧食的態(tài)度也反映出其對生活的態(tài)度,所以說“人們咀嚼糧食也是咀嚼時光”。當(dāng)然,對糧食的意義,考生還可以作更深層次的思辨和開掘,諸如“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巴金《燈》),“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只是為了吃飯”。從寫作內(nèi)容來說,考生可以將糧食放在物質(zhì)層面來寫,也可以升華至思想、精神、情懷層面來寫。
考生要注意區(qū)別“糧食”與“食物”“美食”等概念,不可狹義理解為只能寫“糧食”,要擴大視野,提升層次??忌梢詮囊韵陆嵌冗M行立意:“糧食與生命”“糧食與故士”“糧食與時光”“糧食與感恩、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