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北宋初年,宋太宗設置了城市管理機構——街道司。街道司設有勾當官(類似街道司的領導)二員,下轄500名士兵,穿青衫,配備鞭子木棒,其職責就是修治街道、打掃衛(wèi)生、管理交通等。由于京城“萬街千巷,皆盡繁盛浩鬧”,街道司“工作甚眾,事任非輕”,500名士兵也不夠用,因此,街道司又招聘了一部分雜役,“招置少壯堪充功役之人,所有請受例物,乞行支給”,這些人也會發(fā)給薪酬。當時,一些大的城市里還有民間處理垃圾的人員,將城市居民每日產生的排泄物、泔水等清理收集后運出城市,供鄉(xiāng)村百姓使用。
明代沿襲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曾在中國生活數(shù)十年的傳教士曾德昭記載,明朝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間,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yè)鏈,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種糞便,有專門的人員從城市里回收,然后運載到鄉(xiāng)村出售,甚至各種城市生活垃圾都有專門人員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會被迅速回收。
有趣的是,關于垃圾回收處理的經驗,古人通過不同書籍詳加記載,這也為如今的人們提供了一些參考。人畜糞便可以作飼料和燃料,這是熟知的用法,不過,在千百年的實踐中,人們還總結出千奇百怪的用法。比如,《農桑衣食撮要》記載,用曬干的牛糞加熱蠶室,不僅能驅除寒氣,還能讓蠶多吃桑葉;《博物志》記載,焚燒干駱駝糞可以驅除蚊子、虱子;《氾勝之書》記載,用蠶矢(又稱蠶沙,家蠶的糞便),雜以禾苗的種子,種下后,禾苗不會受蟲子侵擾。
另外,人畜毛羽在古人看來,也是堆肥的好原料。比如,豬毛是種植甘蔗的好肥料;動物的羽毛輕柔,可以用來掃除幼蠶。據明代學者朱國禎所著筆記《涌幢小品》所記:“蠶之初生,用鵝羽以拂之,乃置于篩?!?/p>
在古人看來,動物骨頭也可以變廢為寶。動物骨頭焚燒、粉碎成灰(有時直接埋入植物根部)后,可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生長環(huán)境?!洱R民要術》中記載:栽種石榴,要在樹下埋入動物枯骨,因為它能疏松土壤,有利于根部呼吸,從而有利于石榴苗的成活。在閩粵贛山區(qū),因為山田水冷,古人常將牛骨焚燒、打粉后作肥料,并蘸在水稻秧根部,以提高水稻產量。古人還會用動物骨頭處理種子,使其耐旱,防蝗蟲,從而獲得豐收,這種工藝叫做“溲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