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洋
去年,我們五人小組參加了與瑞士某集團聯(lián)合研發(fā)的科技項目,業(yè)余時間游覽了各大城市,對他們的城鄉(xiāng)風貌、心態(tài)行為有了一定了解,尤其瑞士人的公共理念、環(huán)保意識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行走瑞士各大城市,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整潔、寧靜,商家門面裝飾都樸素簡潔,沒有眼花繚亂的廣告牌匾,更聽不到招攬顧客的高頻音響。瑞士人幾乎家家有汽車,但都用于外出度假或旅游,在街上極少見,電動車也很少,幾乎全是步行或騎自行車。街頭地上偶有紙屑、枝葉等,很快有人撿起扔進垃圾桶。街巷路面看不到坑洼破損、崩裂斷痕,到處都窗明幾凈,清新華麗,猶如漫步在寬敞明亮的大廳。
一天,走在伯爾尼街頭,見幾個工人蹲在路邊指指點點,近前一看,是墻根有一條裂縫。他們用電鎬將縫隙邊緣鑿去一些,拿風槍吹凈砂礫,把一種透明膠與水泥調和,細心灌進縫里。膠泥很快凝固,用砂輪磨平,再拿砂紙打磨光滑,細致的操作仿佛裝修自家客廳。翻譯盧斯卡說:“各城市都有專人巡查,發(fā)現(xiàn)道路、花壇、下水井等出現(xiàn)裂隙崩脫等,馬上報告環(huán)境管理局,很快會有人趕來維修。”
垃圾分類在瑞士深入人心,住宅區(qū)在隔百米左右就有一排黑、藍、黃、灰四種顏色的垃圾桶,居民都會將一袋袋分好類的垃圾扔到相應的桶里,如出現(xiàn)較大較多的舊家具、裝修垃圾等,要電話預約,會有垃圾車上門清運。城市臨街的門店,每天有電動車兩次收運垃圾。
我們剛住進酒店,發(fā)現(xiàn)房間有兩個垃圾桶,一個襯著塑料袋,另一個則是光光的。起初以為是服務生疏忽,后來才知,襯塑料袋的用來裝果皮、瓜蒂等不可回收垃圾,而廢紙、飲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要扔到光桶里,服務生收拾垃圾桶還要把金屬、塑料等仔細分類,連香煙盒里的錫紙也要取出來。
在蘇黎世,我們協(xié)助一家企業(yè)改進了一種小型青飼料加工設備,從入料口填進秸稈,通過粉碎、烘干、擠壓,出料口就淌出青飼料顆粒。機械安裝完需要調試,瑞士人卻說找不到可加工的青秸稈,我們指著綠化帶茂盛的蘆草說:割一些就可以。他們面色不悅,高聲叫道:你家花園的植物可以隨便割嗎?我們不明白瑞士人為什么這樣激動。盧斯卡說:綠化帶一草一木都受環(huán)保法保護,沒有人去動一根蘆草。后來在五十多公里外農(nóng)場拉來牧草才完成調試。
我們曾在盧塞恩市街頭遇到一支游行隊伍。所謂游行不似想象中的浩浩蕩蕩、群情激憤、振臂高呼,只是百余人,松松散散、拖拖拉拉地前行,若不是有的人舉著牌子,有的人拉著橫幅,壓根就分不出誰在游行,誰是路人。
他們聚集到廣場,一個領導模樣的人站在高處演講,聽了一會兒,盧斯卡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叫“綠色家園”的民間環(huán)保組織發(fā)起的游行,原因是兩只野鴨在城內綠化帶做巢,孵出一窩小野鴨,本應在盧塞恩湖繁育的野鴨為什么到市區(qū)孵蛋?是不是盧塞恩湖已被污染,他們要求市議會檢測水質,嚴查污染源,懲治不作為。
沒幾天,電視新聞報道:經(jīng)檢測,盧塞恩湖水潔凈度超過正常值0.3%,原因是大量倒伏蘆葦未及時清理,淤漚腐爛造成污染,市議會已撥??钫危h(huán)境管理局局長也為此引咎辭職。
通過這件事,我們注冊登錄了“綠色家園”的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他們經(jīng)常發(fā)布環(huán)境污染與治理的報告和建議,號召民眾為其點“贊”支持,如超萬人“贊”,就可做為依據(jù)督促市議會采取整改措施。
沒幾天,這個組織提出:全國的塑料垃圾袋改為黑、藍、黃、灰四種顏色,用來裝不同的垃圾,進一步為垃圾分類提供便捷。我們覺得這個建議極佳,都用手機點了一個大大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