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玉 婉 呂 華 亮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
目前,各地使用的高中語文教材存在人教版、蘇教版、魯教版、語文版等不同版本,同時部編本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其中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對它們的對比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如曲阜師范大學2011級教育學碩士李娜的論文《人教版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比較》,對兩版教材的整體結構、編排方式、單元組織方式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繼之比較了二者閱讀部分選文的整體特色。南京師范大學2014級教育學碩士劉艷霞在其畢業(yè)論文《人教版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文系統(tǒng)比較研究》中,對選文教學系統(tǒng)的編排、篇目、時代分布、空間分布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同時指出兩版教材的教學價值和文獻價值。上述研究確實體現了兩版教材的特點,然而,一些細部的異同卻沒有受到學界的關注。綜上所述,本文選擇這個論題,旨在克服過往研究中存在的大而化之的偏差,嘗試從細部的異同體會教材編選者的良苦用心,為此類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角度。
“人教版”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編寫而成。其編排體系分為四大板塊,即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閱讀。閱讀鑒賞板塊包含精讀及自讀范文,表達交流板塊分為口語交際和寫作專題,梳理探究板塊設置梳理歸納和專題探究,名著閱讀板塊未有細化,我們所研究的小說選文包含在閱讀鑒賞板塊中,大致分布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小說選文分布概況[1]
由表1可以看出,首先,“人教版”教材涉獵較廣,符合新課程標準時代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其次,人教版教材的選文嚴格遵循文章的體裁特點,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較強,每一單元選取同一類型的文體,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接續(xù)性。再次,人教版教材小說選文的教學重點是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與語言等。例如,必修三中《祝福》《林黛玉進賈府》《老人與?!返倪x入具有代表性。而在必修五中又選入了《裝在套子里的人》《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邊城》。從這6篇小說選文可知,在時間跨度上,都是20世紀左右的作品;在作家地域上,《老人與?!肥敲绹骷液C魍淖髌?,《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作品,其余4篇則是我國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小說代表作品;在小說的主題上,選取的中國小說主題是對于社會黑暗的揭露以及對人所處境遇的感慨和無奈。選取的外國小說主題則是對學生進行一種生命教育觀的展現。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一個長期爭論又十分有價值的課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即重視工具性,突出人文性。各教材版本雖有不同但都應體現這個基本屬性。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小說選文分為5個模塊,每冊為一個模塊,均有4個專題。專題以話題為序,其中包括“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主線(如表2、表3所示)。
表2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選文概況[2]140
表3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小說選文概況例舉[3]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編寫方式以專題的方式展開,每個專題又有具體的劃分,使我們能夠清晰看到蘇教版教材的整體構造,就其編寫特色而言,該教材是以人文話題統(tǒng)領專題,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比如,由表2可以看出每一個必修專題都是以“人文”開頭,繼而統(tǒng)領下面各個專題,小說選文也遵循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對文本知識進行探討,加強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表3中介紹了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小說選文在節(jié)選、國別、地域方面的不同,這些選文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人文感受。
表4呈現了兩版教材文學作品選文數量的比較情況。由表4可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在文學作品的選文總量上占據優(yōu)勢,現當代文學選文占比更勝一籌。表5表明,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小說共有6篇,蘇教版的小說共選入9篇,在總的篇幅上蘇教版更具優(yōu)勢。但是,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小說選文所占的比重都較少,人教版小說選文占總體選文的6%,蘇教版小說選文占總體選文的7%。雖然占比較少,但選文仍遵循了經典選文的原則。
表4 兩版教材文學作品選文數量比較[4]
表5 兩版教材小說選文比較
由表4、表5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6篇小說選文都是必讀選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9篇小說選文中的7篇是必讀選文,《說書人》和《邊城》為選讀選文。而從兩個版本教材選取的共同篇目——《祝?!贰读主煊襁M賈府》《邊城》來看,對《邊城》這篇小說選文,兩版教材的教學要求有所不同:在人教版中該篇小說是必讀篇目,在蘇教版中是選讀篇目;兩版教材為其設定的教學目標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要求是從三維目標出發(fā),通過學習這篇小說,要求培養(yǎng)學生語言賞析能力,使學生認識作品中“翠翠”“儺送”等人物形象,并在鑒賞湘西的風土人情上學習作品的敘事筆調,感受邊城的美景、風俗和人情美。而蘇教版教材的教學任務中僅將該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選文,不做具體的教學要求。
人教版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在小說選文的編排方式上也有所差別,人教版教材按照分類的方式進行編排,條理清晰,自成體系。而蘇教版教材則是以專題為基本結構組織編寫,旨在突出主題思想。
(1)人教版教材的編排方式和選文來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共有5冊必修教材,每一冊必修內容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以及“名著導讀”4個部分。在這四部分中,每一部分又下設4個單元,每一單元都有“單元提示”“精讀、略讀課文”“研討與練習”3個部分。小說選文屬于“閱讀與鑒賞”部分。我們所研究聚焦的小說選文出自必修三與必修五,人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均出自權威出版社,可見選文注重經典性。如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選自小說《紅樓夢》第三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祝?!愤x自《彷徨》(《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老人與?!饭?jié)選自《外國短篇小說選(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同樣在必修五的第一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jié)選自《水滸》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的第十回,是清初金圣嘆的刪節(jié)本);《裝在套子里的人》選自《契訶夫小說選》(汝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邊城》節(jié)選自《邊城》(《沈從文選集》)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人教版教材的選文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好地促進學生多元、開放思維的培養(yǎng)。人教版教材選文在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的比重分配上也較為合理,對于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交流與促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蘇教版教材的編排方式和選文來源。蘇教版教材也包括5冊必修教材,其最大的特點是選文的文本組合注重現實境況,貼合個人自身,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每冊必修教材都有4個專題,其每一個專題都由“專題名稱”“導語”“學習板塊”“積累與運用”“寫作”等部分構成。蘇教版教材以專題為基本結構編寫,突出整合的思想,其內容組織不分時代、體裁、題材,而將文本編輯到一起進行討論,增加了其廣域性,也為我們的小說研究帶來了新意。蘇教版教材中的小說編排,如在必修二的“珍愛生命”專題中,有《最后的常青藤》選自《歐·亨利短篇小說選》(王永年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在“和平的祈禱”專題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選自《伯爾中短篇小說選》(黃文華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在“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中,《祝?!愤x自《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邊城》選自《沈從文小說選》第二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在這一專題中還包括了其他文學體裁的篇目,如《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這4篇是散文體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教版教材的編寫更加注重文體的整合。細觀其小說選文篇目的選擇,蘇教版教材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側重選取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比如《紅樓夢》片段的選取。同時對于另外兩個短篇小說的選取,則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個性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在必修三的“號角,為你長鳴”專題中,《品質》選自《諾貝爾文學獲獎作家作品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必修四的“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專題中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選自《巴黎圣母院》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這些小說選文的選入都體現了語文教材綜合性的編排理念。
可見,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教材,對于小說的選入都注明了具體出處,篇目無論是節(jié)選還是全選,均有標注。兩版教材都十分注重選取經典篇目,但是在選入國外小說作品方面,人教版略遜一籌,僅收入《老人與海》《裝在套子里的人》兩篇小說,側重以生命教育為主題。而在蘇教版的必讀篇目中除了《林黛玉進賈府》和《祝?!吠?,所選都是外國小說,都是以“人”為中心對學生展開的生命情感教育。所以通過兩版教材選入的小說選文的比較可以看出,在選文方面,人教版教材堅持傳統(tǒng),繼承經典;蘇教版教材則吸納廣闊,繼往開來,各具優(yōu)勢;但從總體上看,兩套教材小說篇目的選擇數量總體還是偏少,建議適量增加小說選文的比重。
(1)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小說選文單元設置。人教版教材小說選文設置在“閱讀與鑒賞”部分。每冊教材在“閱讀與鑒賞”之下都分設4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文學體裁來設置,以“必修三”為例,我們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小說選文單元設置的特點,如表6所示。
表6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必修三小說單元選文舉例 [5]1-2
在表6中,可以看出各個單元的設置以及所對應課文的類別、體裁。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小說單元教學要求是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注意情節(jié)、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深入分析小說語言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樣必修五小說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要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jié),要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分析作者意圖,要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三點進行分析。兩版教材關于小說的教學重點都是在強調學生對于小說三要素的把握。
(2)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單元設置。蘇教版教材的單元設置是專題形式,以“必修二”為例,如表7所示:
表7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必修二小說單元選文舉例
由表7可見,蘇教版教材并不著重于文學體裁的劃分,每一個專題涉及多個文學體裁,同時古今中外文學也多有選入??傮w看,在蘇教版教材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這3冊教材均有小說的編入,但必修二中更為偏重。同時在此專題中還包括其他體裁的選文,雖然在設置中不如人教版教材中小說的選文突出,但是也給此類專題添加了色彩,比之人教版教材單元設置的傳統(tǒng)性,蘇教版教材單元設置更具靈活性。蘇教版教材的小說單元不夠具象,多是在綜合的專題中有所體現,其小說教學要求也是對于小說三要素的把握,注重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注重小說語言的表達以及敘述方式的學習。總之,人教版與蘇教版教材中小說選文的單元設置既有共同之處,又各具特色。
語文教材中助學系統(tǒng)是重要的一個學習輔助工具,王玉輝先生認為,“助學系統(tǒng)是人們對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的認識提高的產物”[6]73。人教版教材持“守正出新”的教學理念,而蘇教版則是以“人文話題”為統(tǒng)領,并下設各個專題,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此,由于兩版教材選文的理念不同,助學系統(tǒng)也各有不同。
(1)兩版教材小說選文的助學系統(tǒng)的特點。其一,人教版的開篇題詞“致同學”欄目以書信的形式展開,總體闡述模塊內容與學習方法;蘇教版的以主題詞的形式呈現,給出建議。其二,目錄形式不同,人教版以單元展開,蘇教版以專題形式呈現。其三,單元(專題)導語各異。人教版介紹本單元體裁、所學內容和語言特色,單元體裁統(tǒng)一,便于教學的系統(tǒng)性。蘇教版概括主題內容與思想內涵,穿插不同的體裁篇目,與人教版統(tǒng)一性的編排不同,更具靈活性。其四,選文注釋的方式基本相同;其五,插圖設置各具特色。兩套教材在色彩的運用中有一定的差別,如人教版教材中《祝福》一課的插圖,描繪祥林嫂形象采取的是以淡黃色作為底色,素筆勾勒,形神兼?zhèn)涞卣宫F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女性形象。蘇教版則采用黑白色調,祥林嫂右手拄著一根木棍,左手挎著籃子,步履蹣跚,頭發(fā)花白,身形佝僂,同時在人物刻畫的背后黑色占據主體,略有留白來反映祥林嫂的悲劇命運。這一黑一白繪圖手法形成強烈的對比。兩版教材人物刻畫明顯不同,描繪的是不同時期的祥林嫂形象,學生的直觀感受也不同;其六,人教版的“旁注”補充用于選文中知識的拓展,蘇教版的“對話欄”則用于解讀語句段落。
綜上所述,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的不同特點,顯示了助學系統(tǒng)的豐富性,為今后語文教材的完善提供了多種可能。
(2) 兩版教材小說選文作業(yè)系統(tǒng)的比較。作業(yè)系統(tǒng)看似和助學系統(tǒng)獨立分開,其實是對助學系統(tǒng)的補充。我們不妨對比兩個版本教材所選的共同篇目《林黛玉進賈府》來探討二者的主要練習目標。
從課后作業(yè)系統(tǒng)來看,二者的目標各不相同:
人教版對這一篇題目布置的作業(yè)是:
研討與練習
……
2.同為小說的主要人物,王熙鳳和賈寶玉的出場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紹這兩個人物各用了什么藝術表現手法?
3.品味下列的語言,分析他們的不同身份和性格。
王熙鳳:
……
(2)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
4.參考下面的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為題,談談你對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
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5]12
蘇教版的作業(yè)目標是:
文本研習
……
2.下面是清人脂硯齋對王熙鳳、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出場做的評點,你同意他的見解嗎?請說說你的理由。
……
林黛玉出場:
奇眉妙眉,奇想妙想。奇目妙目,奇想妙想。
積累與應用
……
2.脂硯齋評點“林黛玉進賈府”有“總借黛玉一雙俊眼中傳來”之語。閱讀《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進榮國府”、第三十九至四十回“劉姥姥進大觀園”,將它們和本文進行比較,討論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觀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風貌,人情世故。[7]126
從上述作業(yè)設置可以發(fā)現:其一,人教版教材設置了四個大題,蘇教版教材則是三題,這是量的差別。其二,兩版教材作業(yè)的共同之處是都注重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具體表現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礎上注重挖掘作品細節(jié)。但人教版教材比較重視對文本的開掘,著力點在引導學生把握作家的寫作手法上。蘇教版教材著眼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更加注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體現出文學閱讀感悟的多樣性特質。人教版教材則注意技巧的把握忖度,講求循序漸進。后者銳意出新,注意經典的加入,注重學生思維發(fā)散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那么,如何能夠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是今后語文教材編寫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對語文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理念、課程結構、實施建議、附錄等方面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4年版)(以下簡稱為“原課標”)有較大的轉變,我們可以通過表8看到二者的區(qū)別。
表8 兩個課程標準的比較
我們所研究的兩個版本的教材,是在原課標指導下編寫的,那么,它們與新課標要求的吻合程度到底怎樣呢?以小說選文為例,我們可以略加探討。
(1)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兩版教材的小說選文的共同之處是都本著繼承經典、弘揚傳統(tǒng)的宗旨,選擇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有助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促進經典永流傳,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目標的深入,基本符合新課標課程理念和課程性質的要求。
兩版教材都注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呈現:在人教版小說選文中《老人與?!贰堆b在套子里的人》向我們呈現的是兩個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硬漢形象”和具有諷刺意味的“守法良民”形象;而在蘇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中《一滴眼淚換一滴眼淚》《品質》都是反映人文性的經典篇目。兩版教材的不同之處各有側重,但二者都堅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人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堅持“守正出新”,在6篇小說選文中,有4篇是中國小說。而在蘇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中,則繼往開來,對于新思想的接收面廣,外國小說選文占比較大,選文的范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小說,都具有時代意義,如外國小說選文多選擇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2)對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目標和教學建議,兩版教材均有需要完善之處。新課標更加注重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重視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注重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探究性。目前這兩版教材在小說選文上,還需要進一步向新課標靠攏,課后練習系統(tǒng)仍需改進。從上文的諸多對比可見,蘇教版教材在選文的覆蓋面和課后練習系統(tǒng)的設置上與新課標要求吻合度更高。
對于教學的考量,我們將從以下3個方面來對兩版教材的小說選文在教學層面的缺失進行比較。
(1)編排方式。人教版教材是以文學的體裁為線索來組織編寫的,首先,將同樣類型的篇目放置于一個單元進行教學,這種編排其實并不利于知識的傳授,可能使教師在講授時,形成固化的教學模式,缺少對小說之間的差異性的分析,也會使學生在學習時缺少新鮮感,在之后的復習中可能只是進行重復性的閱讀;其次,教師對于節(jié)選部分的小說,也會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部分的節(jié)選,僅僅說明了林沖被奸人所害以及后來被逼上梁山的情節(jié),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說不夠全面,沒能將林沖前期的英勇豪邁、意氣風發(fā)表現出來,對于人物形象的層次性表現不夠,容易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偏差;最后,小說選文雖具有典型性,但缺失廣泛性,所以要注意小說選文量的增加。
蘇教版教材是以專題形式編寫,專題下設各篇課文,如必修三“號角,為你長鳴”中《指南錄后續(xù)》《五人墓碑記》《品質》《老王》《離騷》這5篇課文中,就涉及不同體裁的選文,有文言文、小說、散文、詩歌,涉及面很廣,所以教師在進行具體的小說教學時,很難對其進行系統(tǒng)把握,學生在學習時,面對多種文體可能也會出現學習重心的偏離。同時也存在小說選文篇目較少,受重視程度不夠,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所以應增加小說選文的數量,使小說編排更加合理。
(2)單元設置。人教版教材的小說單元設置都有單元導語來進行指示分析,介紹本單元學習的重難點,這容易使很多教師的教學停留于書本提示,拓展度不夠。人教版教材的單元設置重視對于小說文體特征的總體把握,忽視了不同小說篇目的獨特風采,如在單元導語中,介紹小說教學的重心,強調時間、地點、人物,但并未就具體的篇章給出教學和學習要求。在教學中,《林黛玉進賈府》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兩者的教學側重點顯然是不同的,前者對人物描寫著墨較多,后者則對具體的情節(jié)有詳細的刻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把握。所以單元導語的設置應是靈活多變的,這才能適應不同的教學和學習要求。
蘇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則是分布在不同的專題當中,如必修四“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這一專題中的小說選文《一滴眼淚換一滴眼淚》,專題與主題相對應,但是弱化了小說主題思想的多元性特征,會給讀者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容易造成教學模式化,教學脫離時代步伐,使學生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狹窄。再比如,除必修二的單元設置中對小說有所提及,其余必修教材和專題涉及甚少,所以能夠看出,教材對于小說教學重視程度不夠,課程設計存在不合理之處。
(3)助學系統(tǒng)。助學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在前文中我們也具體介紹了兩版教材助學系統(tǒng)的差別和共同之處,但是如果把小說選文放到教學中來考量的話,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首先,人教版教材小說單元注釋和標題導語往往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但有時也會使教師陷入一種固有模式中,以《邊城》一課為例,按教材的編寫格局,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后再對小說進行分析,必然帶著固定的思路,教學效果可能不夠理想。研討與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僅是從文本片段出發(fā),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在蘇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中,助學系統(tǒng)與之無異,只是在最后的課后練習部分加入單元性的總括學習,分為 “活動體驗”“問題探討”“文本研習”,比之人教版教材,更重視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但是,插圖導語環(huán)節(jié)卻又略遜一籌,不夠細化,不夠簡單明了,應加以關注,合理改進。
總的來說,把兩版教材的小說選文放在教學層面考量,都有較為明顯的缺失,有可能導致教師教學的模式化。同時小說選文篇目較少,課程設計目標不夠突出。因此,我們建議,教材選文要兼顧經典與時代性,適當增加小說選文的數量,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思維要不斷改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對小說文本的多元化解讀,注重對小說的價值分析。
對于學習者而言,兩版教材的選文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量。
(1)知識與能力。人教版教材強調關注小說的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體現出對于小說文體共性的重視,可從教與學的雙重視角來看,可能會將之作為知識去把握。但不容忽視的是,對于小說文體的學習,要注意提升學生理解、領會這種文體的能力。如在小說《祝?!分?,祥林嫂是怎樣被一步步逼迫著消逝了生命,那種生存背景下普遍存在的女性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挖學習,這絕不是通過一些知識的把握就能實現的目標。蘇教版教材關注專題,注重對學生主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其缺失在于忽視了小說文體的特點。在同一專題下,往往弱化了小說的多義性特征。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小說選文看,人教版教材注重傳統(tǒng),蘇教版教材注重現代品格。但無論如何,小說的學習都有助于學習者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和價值觀的轉變。所以,選取不同地域、風格多樣的小說選文,才能使學習者體會多樣的情感,在人類的多種故事框架中,形成明確的價值標準。比如《老人與海》中那種直面挫折、堅強勇敢、永不言棄的精神,對于學生必然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邊城》中展現的純凈與質樸,可以蕩滌現實的喧囂與功利,讓學生理解另一種人生況味。
學生是學習主體,人教版教材的小說選文、編排以及助學系統(tǒng)的思路,對于學生的參與性學習的重視有待加強,在這一層面,蘇教版教材展現了優(yōu)勢;而在學習的接續(xù)性上,人教版教材小說選文具有整體的連貫性,易于讓學生把握小說的文體特征,蘇教版教材則比較分散,體系性略差。人教版教材堅持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并舉,蘇教版教材重樹人、重學效,二者都為我們提供了教材編寫的一種思路。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小說選文各有所長,但相對而言,人教版教材總體上人文性不足,而蘇教版教材在單元設置中缺少體裁的系統(tǒng)性。兩套教材在小說篇目的選擇上不夠具體廣泛。所以,二者的交相融合,可能是語文教材編寫的較好格局。希望今后語文教材中小說篇目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以幫助學生涉獵更多的小說作品,更好地提升學生小說閱讀鑒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