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培卿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冠心病是指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近年來,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是該病的診斷金標準[1]。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螺旋CT在臨床上的使用率隨之升高,其中64排螺旋CT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輻射少等優(yōu)勢,現(xiàn)已成為臨床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輔助手段[2]。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能否成功確診與患者的配合度密切相關。常規(guī)護理措施較為局限,護理人員不夠重視,無法確保原始圖像的質量;而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措施,有助于穩(wěn)定患者的心率、情緒及呼吸頻率,提高患者配合度,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3]。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對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成功率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并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5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對照組)及接受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并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的5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觀察組)的臨床資料,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臨床檢查疑似冠心病,且伴有相關臨床癥狀;年齡≤80歲;具有冠狀動脈血管造影適應證。排除標準:心率<40次/min;伴有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意識及溝通障礙;存在碘造影劑禁忌證。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雙手上舉,使用SOMATOM Defintion AS64型64層螺旋CT機(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進行掃描,設置電壓為120 kV,電流為200~500 mA,層厚及間距均為0.625 mm;在降主動脈近端使用400 mgI/ml碘美普爾(Patheon Italia S.P.A,國藥準字H20140038,100 ml:40 g)進行肘靜脈注射,劑量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重等確定,速度為3~4 ml/s,連接心電門控機裝置后進行心率監(jiān)測,掃描時囑患者屏氣20 s,并按照氣管分叉至膈肌水平的順序進行全方位掃描,同時開啟跟蹤模式,閾值達到后4 s再進行正式掃描。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待患者入院后宣教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的基礎流程,并協(xié)助其完善其他各項檢查,且實施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前需耐心詢問過敏史、既往病史等,并告知檢查前4 h需常規(guī)禁食禁飲,針對具有過敏史的患者盡量避免檢查;做好檢查前的器械及搶救藥物準備,向患者介紹檢查過程中若出現(xiàn)穿刺點疼痛、口腔異味、發(fā)熱等情況均屬正常,無需緊張,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利用專業(yè)知識撫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做好系統(tǒng)性準備工作。
觀察組給予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1)消除患者顧慮:患者入院后,采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并以親切穩(wěn)重的態(tài)度告知患者配合事項,根據(jù)評估結果進行個體化且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找出患者擔心或焦慮的原因,并進行糾正;針對具有明顯焦慮情緒的患者,全方位了解其家庭情況、個人性格、既往治療史等信息,并進行密切交流,發(fā)掘其潛在想法,現(xiàn)場解決因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導致的恐懼,并提供支持性的心理疏導,告知家屬多陪伴,緩解患者內(nèi)心焦慮情緒;在此過程中,可利用彩色圖片或模型進行檢查流程模擬,提高患者重視度的同時,以便患者更加清楚直觀地理解;檢查前需提醒患者儀器產(chǎn)生的噪聲無法避免,以免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躁動。(2)呼吸指導:檢查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屏氣訓練,確保其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針對患者不同情況給予針對性指導,如用鼻子吸氣后屏氣10~14 s,或深吸一口氣后屏氣,或直接屏氣,或利用手輔助捏鼻子進行屏氣,注意呼吸時胸部及腹部需保持靜止,動作輕柔自然,呼氣幅度保持一致,屏氣期間全身放松,觀察心率變化;若患者心率高達80次/min以上,可給予舒樂安定、倍他樂克等藥物鎮(zhèn)靜,以保證心率平緩,避免呼吸頻率及心率過高而對檢查準確性造成影響。(3)檢查時護理: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護人員應告知其檢查過程中應保持四肢及呼吸平穩(wěn),并盡量避免咳嗽、吞咽等情況的發(fā)生,以免產(chǎn)生偽影;護理人員需保證電極位置放置的準確性,可采用鉛衣保護盆腔器官。(4)檢查后護理:檢查后,觀察30 min注意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并囑患者多飲水(2 000~3 000 ml/d),以便造影劑快速排出;若出現(xiàn)血管滲漏,可抬高患肢并進行冷敷;若出現(xiàn)碘造影劑過敏癥狀則需給予輸液、飲水、吸氧等對癥治療。
(1)比較兩組的圖像質量:Ⅰ級,圖像清晰無錯層或階梯狀偽影;Ⅱ級,圖像中單段血管邊緣較模糊,無偽影;Ⅲ級,兩段血管邊緣較模糊,無偽影;Ⅳ級,多段血管邊緣模糊,且存在錯層及偽影;Ⅴ級,偽影嚴重,圖像無法分析。(2)比較兩組的檢查耗時及一次性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的標準為首次圖像質量即呈現(xiàn)為Ⅰ~Ⅲ級[4])。(3)記錄兩組檢查后頭暈、心悸及水腫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例)
觀察組檢查耗時明顯短于對照組,檢查一次性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耗時及一次性成功率比較
兩組檢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隨著醫(yī)學成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64排螺旋CT檢查逐漸成為臨床影像學檢查的主要手段;可同時獲得多幅圖像,具有較高的空間及時間分辨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該技術通過X線無法透過造影劑的特點,獲取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情況,有利于疾病的診斷;與其他診斷技術相比,具有掃描快、后處理技術強、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5]。但行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吞咽動作等均會造成圖像質量的不穩(wěn)定,因此在檢查前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可充分保證檢查過程的順利完成[6]。
常規(guī)護理中醫(yī)護人員護理目的不夠明確,工作效率低,且護理不全面,圖像質量往往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則從患者入院后、檢查時及檢查后3個階段出發(fā),根據(jù)患者需要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更加注重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負面情緒,幫助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進行診治,進而消除心理因素對檢查結果的影響[7]。理想的護理措施干預可使圖像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醫(yī)護人員在檢查前保證患者達到最佳的準備預檢狀態(tài),在檢查中患者積極配合,在檢查后暫時留院觀察,并持續(xù)給予關心鼓勵,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圖像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雖可提高對臨床檢查圖像的質量,但不足以呈現(xiàn)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樣本量較少,也可能是護理人員在檢查過程中的準備工作較為充分,有利于圖像質量的穩(wěn)定。觀察組檢查耗時明顯短于對照組,檢查一次性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取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縮短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時間,且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次性檢查成功率,有利于臨床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史金雁等[8]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為,在給予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患者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中,利用圖像說明有助于患者理解,將抽象的醫(yī)學概念具體化,提高患者配合度,且針對不同心理素質、不同生活習慣的患者給予心理疏導與呼吸訓練,可改善其檢查前的緊張情緒,降低二次檢查風險。兩組檢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護理措施均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今后需進行大樣本研究。
綜上所述,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疑似冠心病患者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成功率,縮短檢查耗時,且圖像質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