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元
武漢無疑是最近一段時間來眾人目光的焦點之一。無論是疫情防控的一場場硬仗、各地醫(yī)療隊的逆行馳援,還是普通人的克制與互助,甚至確定不移盛開的櫻花,都牽動了國人以及世界的心。鐘南山院士在采訪中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這不禁啟發(fā)我在這個特殊的當下去了解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也想進一步思考,是怎樣的過往塑造了這個城市的英雄氣息。
有一本去年下半年面世的好書,《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劉文祥,2019年6月),未必不適合在現(xiàn)在這個時刻翻閱一下。這是一本關于武漢的書。對全國人民來說,武漢不僅有抗疫第一線的諸多英雄故事、有長江大橋、有熱干面和櫻花,也有很多值得被提起的歷史與空間。
《珞珈筑記》由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全書關注武漢最重要的一所高等學府——武漢大學的校園建筑與校史沿革,尤其在圍繞民國時期武漢大學校園建筑的設計與建設的論述上用力最勤,不啻為一部“懂建筑的文化史”或者“有文化的建筑史”。作者雖然是一位人文學科學者,但書中并不拘泥于人物、典章、本事的考察,對建筑史與建筑學同樣涉獵不淺,書中有大段篇幅回顧了西方人的東方建筑觀與近代中國建筑風格,比如第一章“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與晚清民初大學校園發(fā)展歷程”,足見作者的學術眼光。同時,全書對于地方空間有意識的考察,看得出作者對武漢大學、對武漢這座城市的關注與稔熟。學者身份之外,作者平時一定也是位有心人,對自己生活的校園與城市關注有加,否則就不會對清末武漢地區(qū)學校校址位置及武大選址過程,如此信手拈來(見全書第一章第四節(jié)“清末民初武漢高等學堂、學校的校園建設”及第二章第三節(jié)“珞珈山新校舍的選址過程”)。同時,作為畢業(yè)于斯、工作于斯的武大人,作者對于母校的款款深情與自豪,無疑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深刻感受到。這只需要從精心設計的腰封及其上“你如果要看中國怎樣進步、可以去到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漢大學”一語中,便能窺見一二了。
作為空間的學校對人的教育,遠遠大于課堂與課程的教育;不過很多時候大家并沒意識到這條道理的意義——直到今年初開學,師生們開啟了網(wǎng)課、上學過程跳過了“學?!笨臻g而只剩下“課程”之后,不同學校、年齡段的師生似乎感到了一種相似的對于校園的渴望。無法身臨學校的具體空間,似乎更令人想念那份面對面求學從教的真實感。也許,過完這陣特殊時期,很大一部分師生會對“課堂”二字有更深的體會,也可能會更愛自己的學校。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晚清民國時期的校園之于先生與學生們。對一所學校而言,空間的因素對于置身其中的人們來說,其影響當不遜色于所謂的學風、精神或言論的滋養(yǎng)。書攤上對大學精神、大師課堂作抽象理想解讀的作品早已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把民國大學與精神囫圇混為一談,對民國大學的風骨、精神也不乏隔空的想象。但是,那些出自校園的所謂“精神”本是理想抽象之物,必須有所依托,才能呈現(xiàn)其具體的樣貌;大學精神所依托的,則為其學校校園空間,而園中建筑則尤其重要。反之,滿眼只有精神、而無校園與建筑的大學史、教育史,仿佛佛家“放眼無相,心見實相”。所以,書中作者一句自謙的話,我看反而非常重要,他說當今有關近代中國大學史的學術成果已經(jīng)很多,題如“民國大學那些事兒”或是建筑文化類“老洋房往事”之類書早就泛濫成災的時候,這本《珞珈筑記》“仍有其自身價值”。當然,站在讀者的角度,我確實能體會到這層意義。
此書研究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作者于文獻研究時,同時注重大小空間的轉移與布局;“大空間”是武漢大學及其學校的變遷、變革歷史與武漢這座城市的關系,“小空間”則是珞珈山上校園內(nèi)建筑的分布;而這些空間的考量及其背后的取舍,也包含了時代、人事等各種因緣。
清末開始武漢的高等學堂的創(chuàng)辦,不僅留下了豐富的教育遺產(chǎn),也在武漢三鎮(zhèn)城市空間中,刻上濃重的一筆。作者從推行“湖北新政”下張之洞主持所建“自強學堂”的校舍輾轉,顯示晚清新學堂的出現(xiàn),開始與舊有城市格局產(chǎn)生不可調和的沖突。在張之洞改“自強”為“方言學堂”后,校址幾經(jīng)輾轉,來到武昌閱馬廠東的原農(nóng)務學堂校舍,而把這里的原主人趕出了城,去到武昌北門武勝門外寶積庵重建。但這里的校舍狀況,仍讓清廷學部覺得不甚理想,講堂逼仄,自習室不夠,沒有圖書室。情況稍好的是另一所由蛇山北三道街經(jīng)心書院改建的存古學堂。經(jīng)心書院是張之洞早年出任湖北學政時所建的一所傳統(tǒng)書院,院址屢有變遷;其咸同年間所在的都司湖舊址,于二十世紀初改建為著名的兩湖高等學堂及后來的兩湖總師范學堂。湖濱一帶雖幾經(jīng)變遷,但今日沿岸仍是武漢重要的教學用地。
民國后籌辦武昌高師時,教育部委派袁希濤司長赴武昌,最初選中的正是都司湖邊的兩湖高等學堂舊址,但因湖北教育當局于此地早有打算,建兩湖總師范學堂,袁希濤只能挑下了馬廠東的方言學校舊址;日后其地辦學之辛苦無奈與乏善可陳,也在所難免,正如作者所言,北洋政府時期湖北辦學甚至比清末更加不如人意,清末尚有多所張之洞新政下誕生的較成規(guī)模的新學堂,民初竟未再新辦一所官辦學校。最要命的是所有國立、省立高校,全是在前清舊舍中艱難維系,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湖北教育長期都無法突破晚清張之洞的布局;空間如此,學術當亦不遠。至于作者時時拿來比較的全國同期其余城市的學校建設成果,不論北京、上海、南京,即便廣州、鄭州、廈門等在新學建設中都廣有出彩之處,甚至那時的建筑遺產(chǎn),今天依然惠及當代學子。
北伐前后到國民政府時代,武昌高師在經(jīng)歷建制上的合并、更名以及“大學院區(qū)”改革嘗試,終于走到了籌建武漢大學的時刻,這時學校的選址再一次把目光從馬廠東,投到十余年前相中的都司湖畔。不過這一次最終否決的人物,是時任武大建委會委員長的李四光,他的選項是武昌城外的洪山附近,其南麓為武漢地標場所寶通寺。作者考證寶通寺東南、小洪山南麓,很可能就是李四光相中的建校之址,但因為各種不妥當,1928年夏天再次被否決。最終促成珞珈山下東湖畔的武大校址,是日后武漢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的葉雅各所選,大約就是那年的秋天。
自晚清新政以來的武漢諸校,在舊城內(nèi)外及山間湖畔的生根受挫,最終破繭發(fā)展,這與整個中國近代學校發(fā)展是相似的。晚清以來開創(chuàng)的包括高等學校在內(nèi)的新式學堂,多因循城市中舊式書院、學宮、貢院、衙署建筑改建,早期如山西大學堂(今太原理工)、三江師范(今東南大學)及前述“自強學堂”,有些甚至由“廟產(chǎn)興學”之風而于儒釋道宗教空間辦學如馬神廟中辦學的北大、李公祠里的復旦,以及被張之洞遷去寶積庵的農(nóng)務學堂。這些早期新學的于空間唯一的優(yōu)點是位置靠近市中心,但其空間逼仄,房屋也不適合新式學科,其中不合時宜可想而知。受到傳教士及開明士紳于遠離鬧市辦學興校思路的影響,二十世紀初開始的學校建設,漸漸將教育空間向城市的邊緣擴張,這種擴張無疑是基于一定交通保障的嘗試,似乎也沒有一家民國大學真的開進了鄉(xiāng)村、大山之中。當年,晚清內(nèi)務府同意將北京城北十里外的清華園,撥給游美學務處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是因為那里有條大路可以直通西直門,二十多年后司徒雷登選擇將燕京大學建在那附近,也有相似的考慮。復旦李登輝選擇江灣、袁希濤遷同濟于吳淞,也是考慮有淞滬鐵路可通市區(qū),李四光、葉雅各選中珞珈山同樣也不是那里風景殊勝,同樣有地理和交通的考量。這里有從武昌東門賓陽門至卓刀泉的公路,而珞珈山于湖邊群山,最為靠近洪山與市區(qū)。不過經(jīng)由設計師美國人開爾斯實地走訪后,選址再次北移東湖邊丘陵半島。
今天美麗的武大校園并非與生俱來的,李四光、葉雅各、王世杰、夏斗寅等人的回憶中這里曾經(jīng)是荒山一片,可之后的一代代可愛的武大先驅者,憑空營建了這里優(yōu)美神圣的學堂空間。
李四光為武大請來的設計師是美國人開爾斯,書中詳細考證了開爾斯的生平、游歷、婚姻,知道他在美國就讀過的五所學校里有三所校園建在湖邊;知道他是以教會建筑師的身份來的中國,也曾參與過中山陵工程設計方案競征;還知道他年紀不大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人們回憶之中以為這位大設計師是位美帝耆老。不過這位少白頭的設計師身體確實不好,武大一期建筑中的一部分,是由大名鼎鼎的“上海彥沛記建筑事務所”的設計師們協(xié)助完成的,“彥沛記”是李錦沛與亡友呂彥直一起創(chuàng)辦的事務所。作者關注到參與南京中山陵設計的李錦沛,為珞珈山上的武大校園帶來了深遠影響,“在南京紫金山與武昌珞珈山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第五章第二節(jié)“‘南北與‘東西”),這可以從今天的校園內(nèi)的文學院大樓、男生宿舍拱券以及第一期建筑中的中式屋頂?shù)仍S多地方,看到這種聯(lián)系。至于武大校園里的一則著名的段子,關于獅子山頂圖書館軸線兩側文、法二學院的屋檐,文乃“文采飛揚”,法則“法理正直”,作者也從建筑風格一致性的角度做出了解釋,未必是出于美國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諳熟,反而可能還違背了開爾斯某些最初設想。
作者對珞珈山南北的建筑與空間分布的稔熟,在全書第四、第五章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僅把珞珈校園的設計思路一一展示,也找出了具體單體的設計參照成果,如參考南普陀大悲殿頂?shù)膱D書館中央塔樓屋頂,或是參考美國哥大圖書館拜占庭頂?shù)睦韺W院主樓,抑或1929年校園平面圖中,借鑒閩江畔福建協(xié)和大學的設計,讓讀者體會到武大校園空間形成的層層因緣,因為這里每一棟建筑背后都是有來由的,所以這個校園才是獨一無二的。
于民國校園“小空間”的研究中,那些校園設計師的話題,無疑非常引人注目,如同書中大段的篇幅留給了開爾斯、李錦沛等人生平與風格,也談到這個時代的設計風格、尤其是校園建筑的源流特點及代表人物。作為武大校園設計參考的作品與設計師中,有一個名字在書中不止一次被提到,他的中國名字叫茂飛(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又被譯作亨利·墨菲),同為美國人的他與開爾斯幾乎無甚聯(lián)系,李錦沛與亡友呂彥直倒是曾與茂飛共事過。茂飛可以算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領域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為他在今天的名氣實在有限;熟悉則是因為他的作品,依然是今天最好的大學的建筑。1899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藝術系(那時尚無建筑系)的茂飛,受耶魯大學赴華傳教的雅禮會(Yale Mission in China)之邀,來華設計雅禮會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雅禮學院校園建筑,當日長沙城北麻園嶺上的紅樓建筑群,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湘雅醫(yī)學專門學校。湘雅醫(yī)學校的校長顏福慶應該與茂飛有過一段非常難忘的合作經(jīng)歷,也頗服膺茂飛的建筑作品,十余年后他在上海肇嘉浜南岸主持建造的上海醫(yī)學院及醫(yī)事中心的建筑群,無疑是受麻園嶺上湘雅紅樓的影響。顏福慶堂兄顏惠慶的好友、時任復旦大學的校長李登輝,是茂飛在耶魯?shù)耐瑢猛瑢W,茂飛在數(shù)年后為復旦在走馬塘畔同樣設計了一片現(xiàn)代化的校園。就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幾年,同為耶魯畢業(yè)生的周詒春,邀請茂飛設計了清華的“四大工程”;前雅禮會同事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則請他設計了金陵女大(今南師大隨緣校區(qū));而司徒雷登約他設計整個燕大的校園(今北大燕園)。另有前述福建協(xié)和(今廢)、上海滬江(上海理工)、廣州嶺南(今中大)、上海圣瑪麗(原屬東華,今辟為商圈)等多所知名大中學校建筑,皆出自茂飛與他的事務所手。而他事務所里也走出了多位近代中國的一流建筑師,除了上引呂彥直、李錦沛,設計上海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八仙橋青年會大樓的范文照、趙深,大上海計劃的設計師董大酉,中央大學建筑系教授的楊廷寶等,都曾與之共事。茂飛為中國大學帶來美國前總統(tǒng)杰斐遜為弗吉尼亞大學校園設計的“Mall”式風格(亦稱“Academical Village〈學術村〉”格局)的同時,大量借鑒中國古典建筑樣貌,形成其自己 的“adaptive architecture(適應性建筑)”風格,影響了包括武大設計者開爾斯在內(nèi)的不少校園設計者,所以他也不得不成為《珞珈筑記》中那位“不在場的在場者”。
讀者從書中可以輕易感受到建成武大校園后的喜悅,但與之伴隨的是創(chuàng)校時遭遇的各種困境。這幾乎是每一所新創(chuàng)中國近代學校所共同經(jīng)歷的辛酸;只是這一次,我們有機會從作者的考證工作與豐富的檔案文獻中,直觀感受欣喜外的那一份頑強與艱辛。
武大于國民政府時期新創(chuàng),首先遇到的大問題是校址;正所謂“高不成低不就”,最終一步步找到了郊外的湖畔山間,前文已及。而其直屬管理機構,近兩年后也從湖北政務委員會,換到桂系政府,再有蔡元培的“大學院”設想與“第二中山大學”的插曲,直到蔣桂戰(zhàn)爭結束、南京國民政府控制武漢,王世杰才得以放手建設。另一個棘手的問題——經(jīng)費,繼而成為創(chuàng)校最大的障礙。
作者在全書第四章“珞珈山新校舍建設的經(jīng)費來源與支出”中,詳細考察了前后兩期工程的經(jīng)費來源,以及重大缺口的填補與日常的化緣,內(nèi)容不乏荒誕與無奈。第一期向桂系政府及李宗仁要錢建校時,身為南京教育部長的蔡元培明確來信告訴李大帥,南京政府沒錢,要他“就地籌拔”。而晚年的李宗仁回憶,自己當時對著一百五十萬的建設預算時,慷慨表示義不容辭,隨后撥出了二十萬,就再也沒有下文了。1929年匆匆上任校長位的王世杰,于當年借停留南京的短暫時間,四處籌款。雖然蔣介石口頭答應支持武大建設,但到了主管財政的小舅子手里,卻只有一句南京中央“一個錢都沒有”,最后由湘籍元老譚延闿出面,宋子文才答應了分十五個月付清的七十五萬,但那筆錢還是得從桂系控制的兩湖國稅中出,而這筆稅收本來就是當時寧漢爭奪的焦點;蔣桂戰(zhàn)爭前,武大實際也未拿到撥付。輪到南京政府埋單建設費的時候,推諉與延遲同樣在發(fā)生,單就這筆早早答應的七十五萬,甚至到了四年后的1933年暑假才撥清。僅此款項所費周折如此,其余困難就可想而知了。至于二期建筑中,校領導同仁使出渾身解數(shù),向地方政府、外省政府、庚款基金會、平漢鐵路管委會及首義功勛黎元洪的后人,屢化布施,才得有日后這一棟棟建筑拔地而起。
經(jīng)費困難,自然影響項目招標,在武大第一期建筑文、理學院,男生宿舍等建筑群的招投標過程中,即便報價最低的漢口漢協(xié)盛的價格,也超過了之前的預算,李四光、葉雅各與開爾斯分別與漢協(xié)盛繼續(xù)談判,希望價格降低,最終達成。在第三章第二節(jié),我們讀到作者用充滿溫情與敬意的筆調,表彰為武大建設傾其所有的民營營造業(yè)老板沈祝三,因為沈祝三與漢協(xié)盛低價保質地建造武大一期工程,使得漢協(xié)盛在工程進程中出現(xiàn)巨額虧損,但沈祝三不愿半途而廢而申請破產(chǎn),通過抵押資產(chǎn),堅持將武大的工程保質保量完成。漢協(xié)盛所欠本利最終達百萬,甚至到抗戰(zhàn)武漢淪陷后,才還清本息,沈祝三本人也于其后在漢口逝世。沈祝三(1877—1940),浙江鄞縣人,武漢建筑營造業(yè)寧波幫的領袖,他身上不僅有寧波商人在生意上敏銳誠信的特質,從他晚年投身武大建設的氣魄來看,他與早年活躍漢口的葉澄衷一樣,秉承寧波人勸學重教的風尚。近代以來寧波商幫,從葉澄衷父子,虞洽卿、朱葆三到當代的邵逸夫,雖個人讀書無多,但無不對教育事業(yè)貢獻良多,相較之下名氣稍遜的沈祝三,同樣用毀產(chǎn)業(yè)辦新學的舉動,踐行寧波幫與民間力量的決心與信念。
原本以為全書第六章“藏修息游焉:珞珈湖山風景與大學校園生活”的內(nèi)容已遠離了武大的創(chuàng)校與建設,大有雞肋之嫌,但近來再翻此書,獨對第六章中描述的東湖湖光閣、行吟閣等處,竟也鐘情有嘉。原本看重故紙堆里的學問,以為舊史不易得,而湖光山色畢竟易得;然而直到連日家居之后才知道,游冶之興、山水之樂的珍貴,讀此章中王世杰陪胡適坐汽油小艇往來東湖,恨不能此時也來一游。至于書中記錄的民國武大男女生宿舍、教室、食堂內(nèi)外熱火的生活百態(tài),這幾日讀來更是感慨頗深。我們確實不易分辨自己當下幸福與否,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以前過的那種最普通的生活,是多么奢侈的幸福。在以前再平常不過,到現(xiàn)在來說都是一種幸福,都是暫時不能達到的幸福。這個冬去春來想必能讓我們明白很多,比所有書里、老話里、網(wǎng)絡信息里告訴我們的都多。作為一本關于武漢歷史的書,《珞珈筑記》無疑有它極強的專業(yè)性,不過在最近讀來,你會依稀感受到書中隱含的武漢這座城市中的蒼茫與激昂,這種倔強的氣質激勵著幾代人不斷接力,把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旗幟,牢牢扎在珞珈東湖之上。
(摘自3月27日《文匯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