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wǎng)生青年的一天是怎樣的?起床刷微信,出行刷微博,購物上淘寶,一日三餐則離不開美團優(yōu)惠券和下飯短視頻。
作為消費主力軍,當代人的生活被各種APP包圍,踏入線下的每一步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備份。作為一個攻略迭出的年代,有人教你怎么花錢,有人教你怎么賺錢,當然,也有人教你怎么省錢。
消費主義1.0,省錢是拒絕網(wǎng)購,斷舍離保平安。消費主義2.0,省錢是“雙11”狂囤,買買買秀快遞盒。
到了如今,大眾消費觀又搖身一變,錢是要花的,但花冤枉了不行,“錢商培養(yǎng)”成為當代人網(wǎng)絡生活第一課。
轟轟烈烈的電商時代帶給人們一種錯位的消費現(xiàn)實:花錢去省錢。
“雙11”“618”“年貨節(jié)”,所有的電商節(jié)日都在告訴你,買得越多越劃算,于是我們絞盡腦汁拼湊滿減,不放過任何一次低價促銷。但最終,我們買得越多,錢花得也越來越多,所謂省錢,成了我們放心大膽剁手的理由。
近兩年,隨著消費市場漸漸回歸理性,大眾對“囤積=省錢”的執(zhí)念有所降低,一種區(qū)別于物質主義的消費觀站上臺面,這一代消費者對省錢有了新的理解。
艾瑞咨詢的《“新錢商”時代:在線生活服務消費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新錢商”時代來臨,消費市場漸歸理性。所謂錢商,簡稱MQ(Money Quotient),是家庭、個人通過金錢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能力總和,按金錢的使用途徑來劃分,包括儲蓄、投資、消費的效用與合理性。
在過去,人們用“錢商”的概念衡量企業(yè)、家庭或個人的投資理財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決策的理性程度,在互聯(lián)網(wǎng)下半場,大眾消費觀念進化,“錢商”的含義也更立體起來。
那么,“新錢商”又代表著一種怎樣的消費趨勢和理念呢?
早前,中國市場曾沉淪于消費文化的急速膨脹,從品牌到消費者都瘋狂迷戀著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和符號。
而“新錢商”時代的到來則意味著,大多數(shù)成熟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從“消費主義”向“本真主義”過渡,從“以消費為目的”到“通過消費過更好的生活”——從商品到生活服務均呈現(xiàn)出對于品質與價格合理性的重視。
簡而言之,隨著一輪又一輪消費主義的洗禮與退潮,有相當大的一批消費者逐漸從無度的狂歡中醒來,轉向更克制、理性的消費選擇。
這些趨勢在《報告》中都有投射。
比如,經(jīng)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錢商特征越明顯,2019年,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位列生活服務消費頻次前5名;而從優(yōu)惠券、團購活動實現(xiàn)的省錢數(shù)量看,江浙滬人民在省錢的金額上遙遙領先,尤其是上海人民單筆消費平均省錢金額是廣東的2.02倍;而在年齡結構上,也呈現(xiàn)出銀發(fā)族、家庭中堅力量、新晉父母、“95后”等老少通吃的結構。
可見,越是經(jīng)濟發(fā)達,經(jīng)受消費主義洗禮多,同時消費水平又高的省份,人們的消費決策和對省錢的熱衷程度越高。
另外,《報告》還顯示,對于生活在這些地區(qū)的人們來說,購買優(yōu)惠券、團購等消費行為已經(jīng)成為用戶在線生活服務消費的標配。
寫字樓的青年,點外賣必開會員,六個會員紅包不夠用,還會再開加量包,搭配津貼、滿減,一份外賣絕不虛高;周末外出聚餐,挑選餐廳必看排行,性價比與就餐體驗都要兼顧;同時,大眾點評寫起來,沒準哪天抽中霸王餐。
對于“新錢商”時代的消費者來說,錢是要花的,但花冤枉了不行。不被“雙11”的囤積綁架,不被消費主義的符號洗腦,用理性消費改寫人生體驗。
消費升級一直是最近幾年國內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與大眾傳媒議論的焦點。
而這場升級除了得益于大眾消費觀念與生活水平的進階,也離不開數(shù)字化技術所鋪就的花團錦簇。
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經(jīng)濟在改革開放后釋放出巨大的紅利。浪潮之中,也催生了無數(shù)新的經(jīng)濟體,比如社交賽道的騰訊,電商領域的阿里,還有以美團為代表的生活入口和超級APP。
當然,不僅僅在消費市場,在資本市場,超級APP所帶來的價值也在不斷被看好。
在2019年度的《互聯(lián)網(wǎng)趨勢報告》中,互聯(lián)網(wǎng)女皇瑪麗·米克爾就曾形容美團點評前所未有地將消費者與本地企業(yè)連接起來。
近600萬商家、無數(shù)小微企業(yè),在數(shù)字化趨勢下,與分散在各地的消費者實現(xiàn)了連接,并由此開始了一場改造線上與線下生活的使命之旅。
在“新錢商”時代,生活服務類平臺從傳統(tǒng)的團購優(yōu)惠模式向提升商家經(jīng)營效率、優(yōu)化用戶購買決策的“2B+2C模式”過渡。
對于用戶而言,使用生活服務類平臺的初衷也不再只是為了便宜實惠,而是為了充分、全面地比較商家信息。
尤其是以美團為代表的“Food+Platform”模式,在本地生活服務中,以吃為核心,不斷滿足用戶延伸出來的酒店旅游、門票、休閑娛樂等各種生活需求。
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通過數(shù)字化技術解決了信息不對稱,連接了人和服務,在提升商業(yè)效率的同時,也讓消費者獲得了更多選擇。
總的來看,在線生活服務平臺的誕生,將用戶的搜索請求與高質量的本地商家連接起來。它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體驗,帶來更立體的消費選擇,也使得商家可以在更低的前期成本下去接觸更多的消費者,實現(xiàn)更高的轉化率。
物質主義還是體驗主義?
這不是一個選擇題,對于當代人來說,省錢并不是物質斷舍離。這就好像,科技的誕生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提升生產(chǎn)效率,讓人類生活更加舒適,而不是讓人無用武之地。
省錢的意義也不是物質上的苦修,戒斷口欲,而是將錢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得更少,生活更好”才是修煉“高錢商”的意義。
舉個例子,具有“高錢商”典型特征的用戶畫像往往是這樣的:銀發(fā)網(wǎng)紅阿姨用買五棵萵筍的錢,喝五星級酒店下午茶;飯圈追星女孩為愛豆豪擲千金,但巧用酒旅優(yōu)惠,就能在飛去演唱會的途中省一大筆。
這就好比PC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善用搜索引擎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則可能是看知乎回答,刷B站學習,而在線生活時代,巧用美團這種到店服務則是消費常態(tài)。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不斷進化,消費時代的主題也不停刷新。各種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在帶給大眾更多消費選擇的同時,也在考驗著每個人是不是擁有安排好生活的能力。
所謂消費選擇,不僅僅是在有限能力里,可以選擇的品質更好或更差的東西,而是所花出去的錢,是不是能帶來相應的或更好的體驗。比如,好不容易排上了網(wǎng)紅餐廳,卻因為點餐沒看攻略而錯過爆款單品;明明團購攝影套餐拍出來更便宜好看,卻不小心盲選線下實體店,花了高價,婚紗照卻是影樓風。比起“雙11”草稿打滿一頁紙,最終卻因為沒把預售算進去而虧了好幾十,顯然是后者虧起來更肉痛。
對于“高錢商”人群來說,理性消費從來不是花更少的錢享受縮水的服務,而是花更少的錢享受同等甚至更高質量的服務。
“新錢商”時代的消費者之所以要走向囤積的反面,修煉屬于“高錢商”的省錢態(tài)度,是因為電商平臺所宣稱的“省”常常帶給人們額外的開銷。卸妝水囤到過期,為了湊單買上一些沒有用處的閑置物品,甚至還有可能落入商家先漲價后降價的陷阱。
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宣稱感受到電商節(jié)日的降溫,其實,最大的原因是電商平臺那套看似省錢,實則費錢的邏輯在消費者數(shù)年來的錢包教訓中行不通了。
當代人正在從電商時代轟轟烈烈的囤積癖中逃離出來,用更理性的消費態(tài)度去規(guī)劃現(xiàn)實生活,并逐步將消費重心向體驗型遷移。
正如《“新錢商”時代:在線生活服務消費洞察報告》所顯示的那樣,在傳統(tǒng)消費者眼中,所謂省錢,是指收入限制與消費能力低導致的對消費內容的妥協(xié),是在高品質和低價格商品之間的被動取舍。
但“新錢商”時代,省錢是一種主動的價值主張,與收入無關,甚至對于一部分消費者而言,在追求享受型消費的同時,也可以追求理性和簡約的消費觀念——享受型消費同樣可以精打細算,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優(yōu)惠券、團購活動購買實惠。
所以,走向囤積的反面,并不是物質的全面斷舍離,也不必委屈自己,而是成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
事實上,這種觀念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改變著消費新生代們,促使中國消費市場走向千人千面的消費分級時代。
《麥肯錫: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至2018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消費增長了65%,遠遠超過通貨膨脹率和GDP增長率。但其中有60%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感覺富有,但仍然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尤其是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有人仍在增加支出,也會為高檔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但也有人調整了消費方向,開始努力省錢。
精明買家、“高錢商”人群、體驗型消費者的出現(xiàn),其實是中國消費社會周期性發(fā)展的結果。
當消費者越發(fā)理性,甚至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不需要用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和符號價值來定義自己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擔憂的符號的作用就消解了。
對于大眾來說,“新錢商”時代的生存要義是關注圍繞自身的消費,重視對自身體驗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而不是被消費主義馴化。
所以,走向囤積的反面,其實也是在走向消費
的正面。(吳懟懟,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