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張照片(見下圖)。
這是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的“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王進喜在大慶油田里工作的照片。
如果問大家能從這張照片中看出什么,想必大部分人會說,油田開發(fā)的環(huán)境十分惡劣、條件非常艱苦;“鐵人”王進喜的奮斗精神,讓人感動……
然而當時有一家日本石油公司的科學家,看到這張照片后,從各種表面細節(jié)中不斷深入挖掘,最終洞察出:
1.根據(jù)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度至48度的區(qū)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由此推斷大慶油田位于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
2.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
3.從王進喜所站的鉆井與背后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
4.石油儲量巨大,中國石油勘探建設能力不足,應該會很快向國外招標。
日本人洞察到中國石油勘探的需求,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采用的石油設備。當我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征求開采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這是商學院流傳已久的案例,日本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偉大的品牌,一個國土狹長、面積逼仄的島國,既沒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也沒有面積地域人口優(yōu)勢,卻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成為全球領先的經濟體,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日本人對需求洞察的深度——深入挖掘需求的核心,讓日本人提前掌握商業(yè)的走向和趨勢,而這種深入表象、一眼洞穿事物本質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洞察力”。
洞察力是營銷一招致命的先決條件。
營銷的本質就是洞察需求,而需求是從沖突中被發(fā)現(xiàn)的。
和傳統(tǒng)營銷不同的是,在供需關系顛倒的商業(yè)時代,我們必須有明確的消費洞察,才能為產品和品牌提供生長的土壤;我們必須有讓人心動的消費洞察,才能為科技和數(shù)據(jù)賦予情感和溫度,開辟一條通往消費者內心的賽道。
在制定戰(zhàn)略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地回答: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的沖突有哪些?以競爭對手為中心——尚未被競爭對手解決的沖突是什么?以自我為中心——我的產品到底解決哪個沖突?
來看海瀾之家的案例,在十幾年前,當男裝品牌都在發(fā)力于定位專業(yè)細分市場時,葉茂中沖突戰(zhàn)略洞察到:同樣在購物中心買一條褲子,女人要花兩三個小時,而男人只肯花10分鐘的時間。由此洞察到男裝的一個最大沖突:男人是不喜歡逛街的,但是需要足夠的日常著裝。
正是因為洞察到了男性購物時的“沖突”,葉茂中沖突戰(zhàn)略提出了“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的戰(zhàn)略;海瀾之家在別的男裝品牌拼定位,拼細分,拼專業(yè)的時候,卻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提出了男人的衣柜,真正將海瀾之家打造成一站式的男性服裝購物終端。
《教父》里有句話極其經典:“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運?!?/p>
觀察和洞察最本質的區(qū)別就是:對問題本質的穿透力。尤其當商業(yè)進入了智能時代時。
傳統(tǒng)商業(yè)——研究認知;智能商業(yè)——研究需求。
認知是經驗、共識、傳統(tǒng)……可以學習得來,借鑒得來,觀察得來。所以,傳統(tǒng)營銷時代,我們對核心人群仔細觀察,研究他們的固有認知,就可以為產品和品牌構建一條品類的賽道。
智能商業(yè)時代,面對產品過剩、品牌擁擠、傳播粉塵化的局面,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消費者認知的觀察層面,更需要深入洞察,直到找到需求的“洞眼”,才是讓消費者心動的所在。
需求分為兩種,既有消費者的生理需求,也有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需求的末端往往連接了人心的欲望,研究需求不僅要具備“認知”的常識,但更需要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洞察力,甚至創(chuàng)造新的需求。
觀察就好像望遠鏡,看清需求的方向,構建產品的維度;洞察就好像顯微鏡,看清沖突的本質,構建產品的深度,甚至需要洞察到消費者的隱性沖突,才能避免企業(yè)走上同質化的道路。
消費者觀察VS消費者洞察
消費者觀察:對消費者行為的一種記錄。
消費者洞察:透過消費者的行為,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普通觀察只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表象,是為了共性的認知;真正洞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規(guī)律,是為了看清本質。
根據(jù)冰山理論,人類絕大部分的潛在意識會對表層的意識和行為產生影響,用戶的隱性需求才是產品真正的購買動機——消費者的內心就好像冰山一樣,你能輕易觀察到的只是露出冰面的冰山一角;而消費者的真實動機深藏在冰面下,需要深入洞察才能撼動整座冰山。
一切生意的機會,都需要充分觀察消費者,然后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才能創(chuàng)造讓消費者心動的產品和品牌。尤其在今天商業(yè)進入一個精細化、智能化的時代,大多數(shù)表面的沖突已經被人解決時,我們更需要用心洞察,潛入水中,直至發(fā)現(xiàn)那些模糊而隱性的潛在沖突。
觀察用眼,洞察用心
消費者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數(shù)據(jù),一個概念,一個符號。
洞察用心,推崇的就是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同理心”——日本發(fā)生“東日本大地震”后,曾有記者采訪北野武,將其與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做比較,問日本對災難的控制會不會比四川做得更好。北野武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在如此困難的時期中最重要的是‘同理心。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可能超過1萬,甚至超過2萬,這樣巨大的死亡和失蹤人數(shù)也會成為電視和報紙的頭條。但是,如果您將這場災難簡單視為‘2萬人喪生的事件,那么您根本不會理解受害者。然后,再只從數(shù)字上來對比,說似乎比死了8萬多人的中國四川大地震更好,這是對死者的褻瀆!人的性命(死亡)不該說是二萬分之一,或八萬分之一 !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fā)生了兩萬次?!?/p>
洞察需要我們有溫度地去感受消費者的生活、情感和向往,消費者的行為不僅僅只是大數(shù)據(jù)的一個支點,數(shù)據(jù)的背后才是他們的人生和情感,是有溫度的。
洞察三要素
1.洞察,必須從消費者中來,到消費者中去。
要以消費者為中心,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主動去找出“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主動去“注意消費者”,而不是“請消費者注意”。就好像攝影師為了拍攝更真實的照片,必須無比接近目標的生活場景。
2.洞察,千萬不要代替消費者思考。
當我們洞察消費者的沖突時,切記不要有“家長”心態(tài),自以為是地認為“我是為消費者好”,而是必須尊重消費者的自主意識。
就好像著名的奶昔錯誤——麥當勞曾經想提高它的奶昔銷量,因此雇用了一些研究人員來弄清楚,顧客最關注奶昔的哪種特質,是否需要更多口味,加更多內容。
根據(jù)調查的反饋信息,麥當勞著手對奶昔進行了很多改進工作。然而,奶昔越做越好,銷量和利潤卻沒有得到增長。
于是,麥當勞請了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Christensen進行了深入洞察發(fā)現(xiàn):幾乎有一半的奶昔是早上賣掉的,而且他們只買奶昔,并且?guī)缀跛械娜硕际情_車打包帶走的;對這些消費者而言,相比吃香蕉、漢堡、甜甜圈這些食物,喝奶昔不僅方便,還可以邊開車邊喝,不會弄得滿手黏糊糊的;一杯奶昔能喝上20分鐘,更能抵擋饑餓感。
所以,麥當勞把奶昔做得更稠一些,讓顧客吸的時間更長;加上一點點果肉,并不是讓消費者覺得健康,而是給顧客一些無聊旅程的小驚喜;把奶昔的機器搬到柜臺前,讓消費者不用排隊,刷卡自助取用等等。這些解決沖突的舉措,最終大大提高了奶昔的銷量。
3.洞察,必須人性化。
洞察其實沒有什么方法論,對于今天的消費者,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生理需求,更要洞察他們的社交需求和心理需求。
雀巢咖啡,最早在美國推出速溶咖啡時,認為能幫美國主婦解決巨大的沖突,助她們省下“磨咖啡豆”的時間,讓家庭主婦的操作更加簡單方便。當他們推出“咖啡,如此簡單”的廣告之后,沒想到美國主婦都不領情,廣告費白白打了水漂。
他們快速發(fā)起了市場調研,得到的回答是:“我不喜歡速溶咖啡的味道!”但令雀巢困惑的是:明明在上市之前已經做過雙盲測試了,測試結果也顯示受試者無法分辨速溶咖啡和研磨咖啡的味道差異。
直到他們認真聆聽主婦心聲,才洞察到:對于家庭主婦而言,簡單操作意味著懶惰、生活缺少計劃性,在丈夫眼里不是位好太太。
所以說,只有洞察到太太們的社交需求——賢妻良母的角色需求,速溶咖啡才能走進美國家庭。
傳統(tǒng)商業(yè)時代:企業(yè)至上——企業(yè)以自我為中心,以競爭對手為中心,消費者往往是被動的;智能商業(yè)時代:客戶至上——企業(yè)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是主動的。
進入智能商業(yè)時代,我們不僅要觀察,更應該洞察。只停留在“觀察”,會誘導企業(yè)進入自我認知“重要”的誤區(qū):
1.產品很重要。普通觀察,往往會輕易感覺到人性貪婪,我們要提供給消費者更極致的產品、更高的性價比,極力打造價格的護城河,讓對手無利可圖,不敢輕易冒犯。但各位不妨想想,數(shù)碼相機市場的衰退,是因為相機不夠好嗎?拍攝精度不夠高嗎?還是因為智能手機殺了進來,解決了消費者隨時隨地就能拍照的沖突?
2.品牌很重要。表面觀察,我們就會認同羊群效應,消費者喜歡領導者品牌,我們必須要做到行業(yè)第一,品類第一,開創(chuàng)者領導者的頭銜,才能讓消費者對我們刮目相看,跟隨其后。但喬布斯挑戰(zhàn)微軟,從未訴求自己是個人電腦的銷量第一的品牌,而是用“改變世界”感動了那些胸懷理想的人,不朽的精神才是“蘋果”感動常在的核心。
產品和品牌依舊是營銷的關鍵要素,但進入智能商業(yè)時代,營銷和競爭都進入更為精細化的模式,消費者的傳統(tǒng)認知,被新的需求、新的欲望、新的體驗一波一波地推翻;在互聯(lián)網塑造的消費世界中,所有的認知邊界都會被打破,企業(yè)最大的競爭阻礙將不再來源于產品,而是我們對未來的傲慢和對消費者的輕視。
案例分析:好孩子洞察到了什么真正的沖突
首先來看一下購買嬰兒車關注的三大因素占比:安全性:72.6%;折疊便捷:29.2%;舒適性:26.2%。
從數(shù)據(jù)來看,哪個才是真沖突,哪個是消費者陷阱呢?
普通觀察:72.6%的安全性。
真正洞察:葉茂中沖突戰(zhàn)略在策劃時,放棄了72%的安全訴求,是因為洞察到童車真正的沖突:對于寶寶來說,舒不舒適才是最重要的。
童車是否安全,取決于推車的人是否小心穩(wěn)妥,小寶貝其實是無從知曉的;童車的功能性,寶貝更是不能理解;外觀好看否,寶貝也無從欣賞;性價比之類更是天方夜譚……寶貝能感受的,就是童車是否舒適。
而對于父母來說,便不便捷才是真沖突,所以好孩子童車,甚至還推出了解決便捷沖突的口袋車,讓父母遛娃時,更輕松、更方便。
如今,“消費者觀察”可以被數(shù)據(jù)化研究和分析逐漸取代,但只是觀察,反而會陷入消費者陷阱、數(shù)據(jù)陷阱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洞察到消費者的核心沖突,就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跑越遠,越跑越錯;洞察了沖突,才能在數(shù)據(jù)黑洞中,殺出一條血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