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強,宋振聲,孫傳順,王麒麟
(太康縣人民醫(yī)院新院區(qū) 神經外科,河南 周口 461400)
大腦凸面腦膜瘤是臨床常見的顱內腦膜瘤,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視覺和聽覺異常、頭痛、抽搐、癲癇等癥狀,且病程較長。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開顱切除術是治療顱內腦膜瘤的首選方案,但不同入路顯微鏡手術各有優(yōu)劣[1]。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太康縣人民醫(yī)院74例大腦凸面腦膜瘤患者,旨在探討不同入路顯微鏡手術治療大腦凸面腦膜瘤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太康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太康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4例大腦凸面腦膜瘤患者,根據(jù)手術入路分為A組、B組,各37例。A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為28~58歲,平均(43.52±5.83)歲;腫瘤直徑為3~7 cm,平均(4.42±0.58)cm;腫瘤部位為顳部3例,枕部5例,頂部8例,額部21例。B組:男25例,女12例;年齡為29~59歲,平均(44.13±5.68)歲;腫瘤直徑為3~8 cm,平均(4.53±0.49)cm;腫瘤部位為顳部4例,枕部6例,頂部7例,額部20例。兩組年齡、腫瘤直徑、腫瘤部位、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1)經CT、MRI、腦血管造影等臨床檢查確診為大腦凸面腦膜瘤;(2)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糖尿病、高血壓;(2)凝血功能障礙;(3)嚴重精神障礙;(4)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5)臨床資料不全;(6)不配合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
1.3.1B組 行經眉弓眶上入路顯微鏡下手術治療:(1)取仰臥位,給予全身麻醉;(2)取眉內切口,內側位于眶上孔,將皮膚、皮下筋膜切開,暴露眼輪匝??;(3)將部分顳肌、額顳筋膜切開,促使額骨顴突顯露;(4)于額骨鉆一孔,顯露額底外側,將額竇打開,用沖洗液沖洗,骨臘封填;(5)將額葉眶回抬起,腦底池打開,對顱底蛛網膜進行解剖,切除腫瘤;(6)復位骨瓣,縫合。
1.3.2A組 行經額外側前顱底入路顯微鏡下手術治療:(1)取仰臥位,全身麻醉;(2)以耳根上端水平為起點,距離耳根上端3~9 cm,將皮膚切開至帽狀腱膜,對切口皮膚進行牽拉,促使額骨外側暴露;(3)于顴突后方磨一小孔,切開硬膜,促使腦脊液流出,顯露腫瘤并切除;(4)復位骨瓣,縫合。
1.4 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包括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認知功能:采用腫瘤認知功能量表(FACT-Cog)對術前、術后3個月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滿分1~10分,分值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下丘腦損傷、垂體功能減退、感染、尿崩等并發(fā)癥。
2.1 手術指標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FACT-Cog評分術前兩組FACT-Co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FACT-Cog評分高于術前,A組高于B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FACT-Cog評分比較分)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A組垂體功能減退1例,尿崩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1%(2/37);B組下丘腦損傷2例,垂體功能減退2例,感染2例,尿崩4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03%(10/37)。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A組低于B組(χ2=6.366,P=0.012<0.05)。
大腦凸面腫瘤為外科常見腫瘤,多位于大腦顳葉、頂葉、枕葉、額葉外側面,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若未得到及時治療,腫瘤壓迫大腦,易損傷腦組織,影響腦部血液循環(huán),阻塞腦脊液通路,引發(fā)顱內積水、腦水腫,甚至導致腦疝,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給予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2]。
經眉弓眶上入路無需剃發(fā)、剃眉,對患者心理影響小,可直接作用于相應手術部位,避免造成副損傷,且無須分離外側裂,對顳葉無牽拉,但其骨窗較小,手術路徑狹窄,視野角度受限,需輔助內鏡,影響手術的安全性,暴露第Ⅲ間隙有限,無法對向側方發(fā)展的腫瘤進行全切。相關研究證明,經眉弓眶上入路易對面神經顳支前支及眶上神經、眶內容物造成損傷,對側裂內鞍旁、鞍后的暴露不如經額外側前顱底入路[3]。經額外側前顱底入路是介于經眉弓眶上入路和翼點入路之間的一種手術入路,與經眉弓眶上入路相比,顱底矢狀面與骨窗中心夾角更大,視野范圍較廣,結合顯微鏡、內窺鏡,可到達較深病灶,充分顯露雙側視神經、視交叉池、頸動脈池外側面、頸動脈池內側面,海綿竇內側壁,手術操作更方便,更易夾閉前循環(huán)動脈瘤,利于徹底切除腫瘤。同時其主要使用前顱底偏外側路徑,無需大幅度牽拉額葉,避免損傷嗅神經,且無需磨除眶頂骨質,不開放額竇,能減少腦脊液漏出,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4-5]。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組,術后3個月A組FACT-Cog評分高于B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41%)低于B組(27.03%)。
綜上,與經眉弓眶上入路顯微鏡手術相比,經額外側前顱底入路顯微鏡手術治療大腦凸面腦膜瘤患者臨床效果顯著,能縮短住院時間,改善認知功能,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