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自順
摘 要:當前有很多涉及古代戲曲服飾研究的資料,也有較多涉及豫劇構成要素、歷史淵源以及藝術表現力等的資料,但是較少有分析其符號性與意義的。文章從服飾的裝飾、律動、人物以及程式四個方面挖掘、解讀豫劇作品中的服飾藝術,對研究豫劇服飾提供參考。
關鍵詞:豫劇;服飾款式;符號
戲曲是中國社會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繹戲曲離不開戲曲服飾,這是演員向觀眾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豫劇是中國著名劇中,其服飾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其顏色鮮艷,頭飾復雜,體現出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豫劇以旦角戲為主,旦角服飾也是豫劇的看點之一,但是當前較少有涉及到豫劇服飾的研究,這造成人們對豫劇的理解受到限制。
一、服飾的符號作用
人物的服裝與服飾是豫劇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符號作用明顯,合適的服飾能體現出角色的美感與真實性,也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豫劇中的人物服飾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命運,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能夠提升人物美感。根據戲曲中人物的服飾特點可以讀出人物的階層、職業(yè)、民族以及身份等,觀眾只要了解這些知識,即使不了解故事情節(jié)也能判斷出人物的信息[1]。例如,江南女子的結彩襖,富貴女子的綾羅綢緞、貧賤女子的補納襖,貴族女子多為女官衣、女蟒、宮裝等,又比如統(tǒng)帥武將的帥頭,文官的團龍蟒、武官的行龍蟒等,根據這些就能直接判斷出角色的身份、階層等。一般而言,皇帝為黃色蟒袍,官僚的蟒袍中,紅蟒袍最為貴重;年長者穿香色蟒或古銅色蟒;年輕俊雅者穿粉色蟒或者白蟒;性格粗豪者穿藍蟒、黑蟒。
服飾的色彩不同,其反映出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其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例如豫劇中的冠服就有鮮明的特色。顏色也能暗示人們的命運與階層:紫色、黃色以及金色在傳統(tǒng)文化中都是高貴的顏色,平民是不允許穿這些顏色的服飾的;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黃色繡龍袍只有皇族才能使用;鳳是百鳥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嬪妃、皇后的服裝上都會有此類刺繡以體現角色的地位與美感。紅色代表莊重、喜慶,是人們喜愛的顏色,王侯將相多身著紅色服飾,體現其地位日;紫色、綠色代表著威嚴,將帥多身著紫色、綠色戰(zhàn)袍。除此之外,服裝色彩也與年齡有很大的關系,女孩兒多用綠色、紅色,大漢多用黑色,少年則多用白色以顯得干練、清爽。
二、裝飾彰顯傳統(tǒng)文化
豫劇作品中的人物裝飾與服裝具有美化人物與舞臺的作用,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除此之外還能彰顯出地域歷史文化特征。戲曲藝術中,裝飾美學是非常重要的,豫劇不僅是角色扮演的藝術,還是舞臺藝術的一種。豫劇作品不僅要使用道具、舞蹈、語言以及音樂等元素來凸顯人物特點,還要通過裝飾的繁簡程度、款式以及色彩來體現出人物特點,展現戲曲的韻味與審美,這樣才能充分為觀眾帶來審美享受。豫劇作品中,人物使用款式裝飾同類能將整體美顯現出來,采用差異化的裝飾與服飾能將人物的個性美充分展現出來[2]。
裝飾與服飾的色彩搭配是作品的關鍵。例如三國人物性格人物不同,其飾品與服裝也也不同,劉關張中,劉備佩戴皇室信物,身穿黃袍以體現其皇叔身份;關羽張飛由于平民身份的限制,是不能穿黃袍的,因此關羽穿紅袍,執(zhí)青龍偃月刀,張飛穿皂羅袍,持丈八蛇矛。角色的服裝顏色迥異,飾品種類也大不相同,齊聚于舞臺上,這能使得舞臺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讓觀眾眼前一亮,觀眾也能根據角色的服飾與飾品一眼認出角色,更加認可整個作品。
三、服飾的程式美
戲曲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就是程式化,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是豫劇的表演方式。豫劇表演者舞蹈、動作規(guī)范,發(fā)音吐字字正腔圓,演繹各種角色是扮相、穿戴不同,這些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范與規(guī)則。豫劇作品中的服飾程式化能充分體現出豫劇的特點,還能展現出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底蘊。豫劇服飾中的程式美,主要體現在服飾的圖文設計、色彩搭配以及款式等方面。
根據豫劇的情節(jié)需要,角色服飾上會設計相應圖紋,這些圖紋并不是隨意增減,而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特點的,圖文來源于古人對鬼神以及對圖騰的崇拜,其隱喻著角色特點,也具有塑造角色的作用。例如,女性角色的圖紋多為花紋圖形或者鳳紋圖形等;隱士、道士服裝多設有仙鶴圖形以體現其傲骨迎風,營造世外高人的形象;朝廷將領的服裝則身穿蟒袍,從而彰顯將領威嚴[3]。色彩搭配也是有程式規(guī)范的,豫劇作品會結合人物在性格、階層等方面的差異來選擇顏色搭配,例如曹操身著黑袍,張飛身著皂羅袍、關羽身著紅袍等,這些設計來源于中國歷史文化。服裝款式可以分為部件與套裝這兩個類別,從角色特點上劃分,包括平民、武將、文官、統(tǒng)帥以及帝王等服飾;豫劇有時會要求演繹人物時佩戴相應飾品,從而進一步提高感染力。演員穿什么衣服,這是由角色的文武官職、地位、性格、身份以及年齡確定的,即使穿破,也不能穿錯。
四、服飾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
戲曲與舞蹈不分家,表演戲曲的過程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豫劇中要完美地演繹歌舞故事,這還需要充分借助服飾。中原地區(qū)的舞蹈元素是豫劇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豫劇作品中,人物演繹過程中,其袍帶、水袖、長裙等服飾充分與場景融合,體現出流動感與韻律美。豫劇中想要充分演繹一個角色,不僅要求演員的舞蹈功底扎實與舞臺經驗豐富,還要充分借助人物的飾物與服裝。可見,豫劇塑造人物時,對服飾要求較高,要求能夠與角色完美融合。
翎子功、水袖功等都是豫劇作品中常見的舞蹈元素,其中,靈動、飄逸的服飾能夠彰顯出角色外在特點,也能通過舞蹈與服飾的融合來將角色的內心狀態(tài)展現出來從而實現角色與觀眾之間的共鳴。舞蹈元素是豫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舞蹈的加入使得豫劇的時代氣息增強,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而服飾的加入則明顯增強了舞蹈的效果。
結束語
豫劇華麗的舞臺效果與服飾以及經典的人物造型都是人們喜愛豫劇作品的重要原因。豫劇的重要看點之一在于其種類繁多、多姿多彩的人物服飾,深入研究豫劇人物服飾,這能充分挖掘出豫劇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從而更好地傳承這一藝術。
參考文獻
[1]孔令奇.論豫劇影視作品中的服飾藝術表現[J].當代電視,2018(07):85-86.
[2]邢薇薇.豫劇名家戲服賞析[J].文物天地,2017(03):89-91.
[3]周路平.豫劇旦角服飾風格研究[J].戲劇之家,201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