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松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鐫刻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為祖國鍛造出好鋼,讓我們國家的鋼鐵工藝水平領跑全球,讓國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這是我畢生的夢想和追求。
——王昭東
2018年10月23日,世界上總跨度最長、施工難度最大,被譽為橋梁界“珠穆朗瑪峰”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海上主體工程長29.6公里,橋梁段采用鋼箱梁結構,先進的鋼鐵工藝構筑起港珠澳大橋的“大國筋骨”,而扛起大梁的是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興遼英才計劃”杰出人才王昭東教授帶領團隊基于新一代控軋控冷工藝研發(fā)的高性能綠色橋梁鋼。
王昭東及其團隊研發(fā)的新一代控軋控冷工藝,建立了以超快速冷卻為核心的細晶強化、析出強化和相變強化的綜合強韌化理論,使鋼材組織細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減小25%以上,有效滿足了橋梁鋼高強度和高韌性的需求。
把論文寫在生產線上
在鋼鐵工藝上勇攀高峰,為祖國鍛造出好鋼,是王昭東孜孜以求的“鋼鐵夢”,是他立志奏響鋼鐵鍛造工藝中國最強音的不懈追求。
從1987年考入東北工學院(現(xiàn)東北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yè)開始,到就讀東北大學材料加工專業(yè)碩士、博士,再到擔任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部先進軋制及熱處理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30多年來,王昭東始終扎根于鋼鐵軋制技術研發(fā)工作的一線,兢兢業(yè)業(yè)地潛心于教學科研工作。
在無數(shù)個努力拼搏的日日夜夜里,王昭東不畏艱辛、忘我奮斗,鋪就了一條成功之路。他帶領團隊開展“工藝原理—關鍵裝備技術—產品”全鏈條創(chuàng)新工作,產學研用并進,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發(fā)的熱軋鋼材新一代控制軋制控制冷卻技術、特種鋼板輥式淬火技術解決了該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和短板裝備難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xiàn)了從跟跑到領跑,近年來在國內主要大型鋼鐵企業(yè)的50多條生產線上得到應用,年生產規(guī)模達到4000萬噸。
熱軋板帶鋼控軋控冷技術能大幅提升鋼材強韌度和使用性能,日本將該技術作為核心機密不對外輸出。王昭東帶領技術攻關團隊開展產學研協(xié)同攻關,研制出大型超快冷裝備及高強均勻冷卻技術,開發(fā)出系列高品質減量化熱軋鋼材新工藝和新產品,高級別鋼種一次板形合格率由10%提高到95%以上,不僅節(jié)約了鋼材使用量,還提高生產效率35%以上。
“我們是科技創(chuàng)新大國,在轉型過程中,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努力打造一支過硬的領軍團隊,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綠色制造、智能化制造的重任?!笔姑泻拓熑涡淖屚跽褨|壯志滿懷、砥礪前行。
核電領域所使用的鋼板對強度和寬度都有著較高要求。世界上,寬度在4米以上的核電鋼板尚沒有供貨先例。面對國家核電裝備自主化的需要,王昭東率領技術團隊成功研制出了我國首套4300毫米寬幅特殊鋼連續(xù)熱處理線,取得了我國三代核電關鍵設備材料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這樣就完全替代了進口,可以為鞍鋼乃至我們國家的核電裝備出口,在關鍵材料的自主保障上提供更多的支撐。”王昭東充滿自豪地說。
“天生我才必有用?!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王昭東帶領團隊忘我拼搏、奮勇攻堅,攻克了一道道鋼鐵工藝技術難關。
“王教授帶領團隊最開始研發(fā)的是輥式淬火技術。當時,這項技術完全由國外壟斷,王老師敏銳地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前瞻性,帶領團隊努力攻關,其間經歷了很多波折,最終完全攻破了這項技術?!睎|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田勇感慨地說。
正如田勇所言,像艦船、潛艇建造等急需的各種極限規(guī)格的高強度鋼板做熱處理的輥式淬火機,以前我國不能自主制造,發(fā)達國家對此秘不外宣,迫使我國高價進口高端鋼板。國外的技術封鎖讓王昭東如鯁在喉,咽不下這口氣。
知恥而后勇。王昭東帶領團隊研發(fā)的“特種鋼板連續(xù)輥式淬火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使我國成為極少數(shù)掌握該類鋼板熱處理裝備技術的國家,實現(xiàn)了我國鋼材從每噸約3萬元的“貴族鋼板”到每噸約6000元“大眾鋼板”的過渡。
執(zhí)著堅守,無私奉獻。王昭東將引領國際前沿技術的軋制及熱處理技術和工藝應用在我國高性能、低成本、綠色化鋼鐵材料的制造領域中。作為國家“十三五”海洋工程用鋼項目研發(fā)負責人,王昭東主持研制高強度、大規(guī)格海洋工程用鋼等40多項科研項目,先后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47項發(fā)明專利。
這些年,王昭東帶領實驗室科研人員圍繞國家戰(zhàn)略重點和企業(yè)實際需求開展“靶向式”攻關,研發(fā)成果作為行業(yè)關鍵共性技術列入國家17項產業(yè)政策文件,研制成功寶鋼特種合金、鞍鋼核電鋼、武鋼特厚板、酒鋼不銹鋼等專用大型熱處理線,保障了特種鋼板國產化,應用于23條大型鋼板熱處理線。僅最近5年,實驗室就累計為鋼鐵企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500多億元,綜合減少我國鋼鐵行業(yè)CO2總排放量7%,有力推動了我國鋼鐵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和綠色化轉型升級。
把信念熔鑄在行動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吹盡黃沙始到金”。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環(huán)境,對于王昭東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愛上了這行,就會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也許外人覺得壓力很大、很苦,我們卻早已經不覺得了。我們這些人,可能天生就是要為了祖國的鋼鐵事業(yè)而奮斗的。”這就是王昭東和團隊成員不變的信仰和追求。
實驗設計出的輥式淬火機需要有應用伙伴,王昭東帶領技術人員找到太鋼臨汾中厚板廠??吹皆搹S雖有興趣,但卻猶豫“第一個吃螃蟹”風險太大,王昭東就和同伴索性在該廠旁邊租了一處毛坯房,白天游說,晚上現(xiàn)場調研。一連40余天的不懈努力,讓廠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該項技術的巨大價值,最終有了我國首臺(套)高端鋼板淬火裝備的成功案例,入選當年世界鋼鐵工業(yè)十大技術要聞。
“科研人員要有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爭取項目不忽悠,支出經費不浪費,尤其是不能把成果當‘貢果去邀功。”王昭東和團隊成員如是要求自己。
為節(jié)省科研經費,實驗室的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以打印紙為例,正反面都干凈的用來打印正式文件;隨后再用反面打印不重要的文件;正反面都打印過的紙,用作草紙。經此三“關”,再作最后處理。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鐫刻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教授的諄諄教誨,也是王昭東團隊一直遵循并融匯于科研實踐中的理念。
導師的話語,王昭東始終銘記在心,并有著自己深層次的理解?!八辉诹a下,也不在溫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艱苦的勞動里。”談起奮斗和實干精神,王昭東以曾經風靡一時的歌曲《幸福在哪里》作答。他說:“用工業(yè)報國的赤子情懷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這才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