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苗 韓寶瑩 韓忠學
【摘要】目的 分析2100例在校男大學生入學體檢轉氨酶結果。方法 隨機選擇本校2017屆2100例在校大一男性新生進行肝功能體檢,采取回顧性方法分析轉氨酶結果。結果 發(fā)現(xiàn)ALT陽性102例4.86%,AST陽性49例2.33%,并未出現(xiàn)單項AST陽性情況。此外對于102例轉氨酶異常者進行了14 d后復查,發(fā)現(xiàn)61例仍然存在轉氨酶異常,其中出現(xiàn)4名HBSAg陽性者。結論 影響轉氨酶的因素眾多,對于部分轉氨酶非特異性的上升還需進一步檢查診斷。
【關鍵詞】在校男大學生;入學體檢;轉氨酶;結果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在校男大學生入學體檢最重要的一種指標是肝功能檢測。ALT多數(shù)位于細胞漿中,而AST多數(shù)位于細胞漿線粒體中[1]。當細胞受損時,先進入血中的是ALT,如:心肌炎、肝炎及胰腺炎等。而當細胞嚴重受損與線粒體被危及時,血中可進入AST。因此,本文以分析2100例在校男大學生入學體檢轉氨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屆2100例在校大一男性新生被選為研究對象進行肝功能體檢,年齡17~21歲,平均(18.6±1.2)歲。
1.2 方法
在校大一男性新生需空腹進行靜脈采血,采集3mL靜脈血后進行血清分離。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國產(chǎn)邁瑞B(yǎng)S-380)進行檢測轉氨酶(ALT與AST),對于體檢ALT、AST異常者,給予復查(14 d后),復查時,在進行檢測ALT與AST的同時在加上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采取膠體金法]。
1.3 觀察項目
①分析初次體檢轉氨酶(ALT與AST)陽性情況,ALT與AST正常范圍為0~40 U/L,>40 U/L為陽性,反之為陰性。②分析初次體檢ALT與AST異常者14 d后復查情況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情況。
2 結 果
2100例在校大一男性新生體檢中發(fā)現(xiàn)ALT陽性102例4.86%,AST陽性49例2.33%,并未出現(xiàn)單項AST陽性情況。此外對于102例轉氨酶異常者進行了14 d后復查,發(fā)現(xiàn)61例仍然存在轉氨酶異常,41例轉氨酶恢復正常,其中出現(xiàn)4名HBSAg陽性者。
3 討 論
轉氨酶屬于促進肝臟運轉正常的一種催化劑,對于檢查肝臟健康情況具有較大作用[2]。相較于轉氨酶在血清中的含量,肝臟含量是其100倍左右,濃度更是要高出其約1000~5000倍[3]。若肝功能受到損傷,肝細胞膜就會增高其通透性,由于轉氨酶在肝內(nèi)具有濃度梯度巨大特點,所以會釋放至血液之中,故血清轉氨酶活力是一項反應敏感的肝細胞損傷重要指標之一。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在2100例在校大一男性新生體檢中有102例ALT陽性、49例AST陽性且并無單項AST陽性情況,這是由于ALT多數(shù)位于細胞漿中,在肝細胞內(nèi)ALT水平可比ALT血清中水平高至1000~3000倍,故發(fā)生1%壞死肝細胞則會致使血清ALT增加1倍。若肝細胞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ALT則不可逸出細胞膜。但是對于血清而言,ALT是可以逸出的,其逸出數(shù)量有限(因更新肝細胞數(shù)量限制),因此,保持40 U/L血清ALT是正常的。在肝細胞出現(xiàn)中毒、壞死及變性時,ALT則大量釋放至血液之中,致使ALT血清水平上升。而AST只有在肝細胞與線粒體嚴重受損時才可進入血液之中,故相較于ALT出現(xiàn)陽性率較少,但其更難以恢復,若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應當給予重視,進行二次復查與檢查HBSAg,以明確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攜帶或感染乙肝病毒情況,再采取對癥治療。本文發(fā)現(xiàn)4例HBSAg者,給予阻斷治療等措施。另外當初次體檢發(fā)現(xiàn)ALT上升時不必驚慌失措,應過一段時再進行復查并排除可能是病毒性肝炎情況,尋找上升ALT的原因,給予對癥治療。本文存在41例復查轉氨酶恢復正常現(xiàn)象,此是因為影響ALT上升因素極多,如:男生的不良生活習慣、上網(wǎng)熬夜、暴飲暴食及酗酒等均可能導致ALT上升。因此,單項ALT上升異常并不代表是肝功能受損,更非是特異性肝病指標。綜上所述,影響轉氨酶的因素眾多,對于部分轉氨酶非特異性的上升還需進一步檢查診斷,而如何有效消除非特異性因素的血清ALT水平上升值得臨床更加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明慧,汪海波,史詠梅,等.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員HBsAg、HBeAg和轉氨酶檢測結果分析[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6,16(3):383-386.
[2] 周文君,徐依峰.無錫市錫山區(qū)2012-2013年從業(yè)人員丙氨酸氨基轉氨酶、甲肝、戊肝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5,31(8):907-909,912.
[3] 楊利擁,王 強,盧小嵐,等.PIVKA-Ⅱ、AFP和AST/ALT比值聯(lián)合檢測在HBV感染原發(fā)性肝癌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9,40(3):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