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芩 李穎 黃立農(nóng)
摘要:作為高校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交流中心的高校圖書館,要以高校人才培養(yǎng)、育人中心工作服務為核心,圍繞重點學科、動態(tài)追蹤院系學生教育和教師教學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探索嵌入館院共建和學科服務一體化新模式。
關鍵詞:圖書館教育;讀者服務;館院共建;學科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2-0155-02
高校圖書館在構建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1],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的過程中,越來越呈現(xiàn)出“服務管理的規(guī)范且社會化、讀者服務的個性且智能化、信息服務的泛在且協(xié)同化”[2]發(fā)展趨勢。為適應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特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圖書館堅持“以人為本”,以本科教育四年每一學年時間軸為主線,以學校重點學科計算機學院為學科服務和學科聯(lián)絡試點,探索圖書館教育與讀者服務融合、館院共建、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模式的實踐。
1.大學一年級?;谛律且源髮W的方式來思考和學習的最佳時期,圖書館年度工作計劃應該做好頂層設計,部署新生圖書館教育年度工作,同時分階段重點開展年度新生年級圖書館教育系列工作。
1.1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培訓與學院新生入學教育同步進行。圖書館院系聯(lián)絡館員與學校重點學科計算機學院聯(lián)絡,走訪院領導和新生輔導員、班主任進行調研工作,建立微信交流工作群,將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與學院迎新工作對接。圖書館門口置放迎新宣傳板“館長寄語”,以新生班集體為單位發(fā)放圖書館精心編制印有“進德修業(yè) 啟智勵學”館訓及館徽的《圖書館讀者指南》,向新生介紹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和學習通軟件、圖書館主頁“新生圖書館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傳閱館刊《圖書館通訊》以及文明讀者公約。圖書館文檢課老師集中為新生年級做“新生利用圖書館”教育培訓,流通部老師在開架書庫和期刊閱覽室直觀地向同學們介紹館藏書庫布局、中圖圖書分類和索引書號構成、圖書借閱流程和自助借還以及新書推薦等讀者服務功能。圖書館迎新工作引導計算機學院新生入校便了解實體圖書館空間,對圖書館有較為直觀的了解和體驗,培養(yǎng)同學們對圖書館利用的意識和感情,提高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效率。
1.2館院共建模式,組織新生以班集體形式開展研討室學習互助周例會活動。研討室讀者服務工作是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圖書館預約研討室為活動中心和平臺,以新生班集體學習互助為切入點,以計算機學科專業(yè)學習為核心和導向,圍繞計算機專業(yè)大一新生基礎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高等數(shù)學、計算機語言課程C++等,與輔導員老師、班主任一起組織以班委會牽頭、班級體為單位的學習互助組,開展新生年級學生每周圖書館研討室學習周例會活動,以期在嵌入課程的資源獲取學習中,同步做好新生信息素養(yǎng)意識啟蒙和信息素養(yǎng)教育。同時各班委會同學既是組織研討室班集體學習研討的骨干,又是圖書館流通部的義工,兼具圖書館讀者和學生助理的多重角色,作為讀者和圖書館之間的聯(lián)系與橋梁,這些同學以個體帶動和引領全班同學走進圖書館。作為對圖書館“新生體驗計劃”[3]的一部分,鼓勵學生多借閱、多到館,做圖書館志愿者要達到30本的借閱量,培養(yǎng)和促進新生到館率和閱讀分享意識。班級新生研討班的組建,有益于新生研討班專業(yè)學習與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一學年的活動完成全年級新生對圖書館研討室使用的體驗,消除新生對新生活、新環(huán)境心理上的松懈、陌生感和茫然無措的心理狀態(tài),對幫助他們平穩(wěn)過渡高考沖刺階段向大學生活轉型特殊適應期有著積極作用,播下利用圖書館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意識的種子,靜待花開。
1.3館院共建。利用4·23世界讀書日、“悅讀信圖”圖書館宣傳月活動、紀念“五四運動”、學生學習周活動,以計算機學院新生年級為單位舉辦大型系列宣傳活動。圖書館館長精心部署,學院領導強力支持,學科聯(lián)絡館員走進院系與輔導員和班委會同學積極溝通、精心準備,先后成功舉辦“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班集體研討室觀摩活動和“愛心圖書捐贈及定向漂流活動”啟動儀式。同時計算機學院新聞中心“計憶傳媒”版塊利用傳媒面向全院學生網(wǎng)絡推廣宣傳,班委會同學從海報的設計到活動策劃再到最后撰稿都是自己負責,帶動了同學們積極參與圖書館活動的意識和體驗。這對構建書香校園、推廣圖書館資源與服務、開展新生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新生班集體的班風和學風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成為館院共建圖書館發(fā)揮教育職能、融合讀者服務的成功范例。
2.大學二年級。組織各種學生社團開展圖書館研討室主題分享交流活動。針對計算機學院大學二年級以專業(yè)課為主的課程設置,聯(lián)絡和走訪專業(yè)課程授課教師,以點帶面帶動計算機學院以學生小組、團隊研學和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使用研討室過程中穿插文獻的檢索和利用培訓,開展全年級寫作基礎課程講座,為未來新校區(qū)圖書館研討室及創(chuàng)客空間的培植做好轉型工作。
3.大學三年級。聯(lián)合計算機和通信學院學生科技社團,組織基于課程專業(yè)學習共同體[5]研討室研討活動,分項目、分主題開展分享交流活動。與計算機學院教師聯(lián)合,開展全年級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講座,對學生的專業(yè)學術文獻檢索使用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使其為大學四年級的畢業(yè)設計做好充分準備。
4.大學四年級。嵌入研討室平臺,組織大四年級學生開展畢業(yè)設計的信息能力培養(yǎng)和畢業(yè)論文寫作培訓工作,加強圖書館與計算機學院畢業(yè)設計指導老師間的合作,幫助學生識別信息來源、展開研究策略、收集信息以及習寫論文、查詢參考書目及了解正確的論文格式等,助力學生順利結業(yè)。在畢業(yè)季精心組織畢業(yè)生參與愛心圖書捐贈漂流活動、紀念冊簽名和難忘圖書館時光的畢業(yè)留念。這些都將圖書館教育與讀者服務做了最好的融合,通過研討室四年間與學院同步嵌入課程進程的優(yōu)質服務,為同學們利用圖書館學習的自覺意識和終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做好積淀。
圖書館教育與讀者服務融合模式,就是走進院系與多部門聯(lián)動,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和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的圖書館學科教育體系,營造校園教育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浸潤其中,培養(yǎng)學生真正自覺學習的內動力、自主學習意識和攫取知識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乃至在人生路上的社會大課堂中學無止境、終生學習的能力。圖書館在實現(xiàn)對學生教育和對讀者服務過程中,助力學校完成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光榮使命,以最好的方式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使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更好地塑造自我,完成個人的社會化過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DB/OL].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2015-5-23.
[2]高校圖書館發(fā)展趨勢[D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 213646-1059889.html,2017-6-9.
[3]林倩儀.美國新生體驗計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Library-colleg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Service
—Tak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Qin, LI Ying, HUANG Li-no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As the knowledge center, learning center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focus on service for the central work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key disciplines, dynamically tracking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education and reader services.
Key words: library education; reader service; library-college joint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ervice
收稿日期:2019-09-17
作者簡介:王芩(1965-),女(漢族),浙江人,本科,副研究館員(資格),研究方向: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與學科服務;李穎(1970-),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大專,館員,研究方向:高校閱讀推廣服務;黃立農(nóng)(1962-),男(漢族),浙江寧波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學科館員制度與閱讀推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