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薛暉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學基礎學科的教學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的大學物理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比較心理學理論認為,雖然個體差異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每個個體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使個體潛能得到充分激發(fā)。因此,本文在比較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旨在探究智能時代大學物理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比較心理學;智能時代;物理教學
一、比較心理學理論的特征
比較心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主要研究課題有行為模式研究、行為的個體發(fā)生研究、行為機制研究等。比較心理學的理論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由遺傳因素決定,強調個體的差異性?;羧A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種智力,分別是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肢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等[1]。天賦與智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否開發(fā)、培育這些內在智能,環(huán)境和教育顯得至關重要。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也各具特點,這就是個體差異性。不同的人能把潛能表現(xiàn)和發(fā)揮出來的程度不同,對于教育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有智慧潛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突出特點,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才。因此,要根據(jù)個體差異選擇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和手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2)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使個體得到充分發(fā)展。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shù)耐饨绱碳ず蛡€體本身的努力,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發(fā)展。先天資質、個人成長經歷和個人生存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影響個人發(fā)展的三個因素,這三種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比較心理學理論認為,雖然對智力的類型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先天素質,但個體后天的歷史文化教育活動更取決于智力發(fā)展水平的高低。在個體生理條件正常的前提下,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有利于培養(yǎng)個體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幾乎每個人都能取得顯著的身心和智力發(fā)展成果。
二、比較心理學理論與智能時代大學物理教學
比較心理學研究有助于把人類行為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在所有科學科目中,物理最貼近實際生活,對物理課程的學習無疑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為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條件。但在應試教育中,物理被數(shù)學符號、公式所淹沒。為使物理教學走出這一窘境,這門自然科學必須采用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策略,比較心理學理論則為物理教學改革提供了指導。
要想在物理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力,首先要了解物理這門學科的特點,“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是觀察、實驗和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物理學使用數(shù)學作為工具,是一門定量的科學”[2]。而比較心理學強調在個體先天遺傳的生理條件基礎上,創(chuàng)造一定的后天條件和培養(yǎng)環(huán)境,使得個體的身心、智能和天賦能得到更大的發(fā)展。那么,如果我們設計恰當?shù)慕虒W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行為,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樣,物理實驗的操作過程離不開學生之間的行為互動,如果我們設計出相應的、培養(yǎng)學生間人際關系的策略,將有利于提高學生良好的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行為能力。正是由于物理這門學科自身的特點,使得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中找到多個切入點,把比較心理學理論融入到物理學科當中,用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一)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比較心理學在關于人類行為復雜過程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復雜過程一詞意味著復雜刺激條件在前出現(xiàn)和復雜行為反應的隨后出現(xiàn)。復雜的認知過程需要借助外部的刺激物,而刺激物的多樣性、多變性或獨特性在一定的任務學習或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能夠達到降低活動復雜性的效果,增強人類知覺的反應閾限,擴展認知活動的維量。刺激物的改進有助于人腦復雜加工能力的發(fā)展,知覺得到強化,印象更為深刻,有助于促進復雜問題的解決,聯(lián)想學習的技能也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教學手段已深入教育領域,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它們作為教學這一復雜認知活動的刺激物,大大促進了物理教學觀念的轉變,促使學生物理知識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的利用,有助于學生在物理課堂中完成快速、高質量的任務學習,大大提高了大學物理的教學效率?,F(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有效地將課程、環(huán)境、學生有機結合起來,活躍了課堂氛圍。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必要性應從以下幾點來看,一是結合當今社會科技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是大勢所趨。網(wǎng)絡輔助教學這一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來完成教學,而計算機、手機等教學設備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和便捷性,方便人們打破時空的限制去獲取知識。教師與學生在網(wǎng)絡平臺上處于平等地位,既可以互相學習討論,還可以共享資源、豐富知識庫。網(wǎng)絡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主,集字、音、圖像等于一體,形象生動地展示課程內容,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為學生提供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二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日益凸顯出劣勢。為了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必須在教學中結合現(xiàn)代化手段。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煥然一新,學生的能力也日漸提高,教學效果越變越佳。
(二)引入混合式智能教學平臺
混合式教學是在線學習和傳統(tǒng)的面對面授課模式的相互融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目的是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教育信息化改革跟上時代步伐的關鍵在于加快教育模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3]。比較心理學在人類典型行為的研究中提到,關系原理在行為上的對應部分意指,在目的趨同的前提下,人類的行為存在共同的順序,或有共同的情景模式,通過不斷地發(fā)展能形成相似的行為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意向運動。社會行為的釋放者發(fā)出一種有效的信號,信號的接收者做出相應的功能行為,形成了一種儀式化。儀式化促進了刺激—反應關系的發(fā)生,同時也會促使作為行為基礎的較深層次的內部動機控制也發(fā)生變化?;旌鲜街悄芙虒W平臺為師生教學活動提供了一種共同的情景模式,師生們可以在這一共同模式下使教學行為按預先設定好的教學順序來進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同時,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也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升深入探索研究的動機水平。祝智庭認為,智慧學習就是要主動靈活地運用適當?shù)男畔⒓夹g促進學習者意義建構、合作共贏和創(chuàng)新實踐,不斷適應和改善優(yōu)化環(huán)境[4]。進行智慧學習需要借助合適的教學平臺,師生互動性更強(彈幕等)、課件實時推送、測驗實時反饋、過程化數(shù)據(jù)采集、課堂報告及時生成、資源豐富易得等優(yōu)質實用的功能,為智慧教學提供了支持。智慧教育就是個性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沉浸的學習、持續(xù)的學習,使教學行為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
授課老師課前備課時可以在電腦上進行相關內容PPT、試卷、投票等制作,然后發(fā)布到智慧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課前預習或課上學習。在智慧教學平臺上,老師可以發(fā)布任務、試卷、PPT等,學生可簽到、投票、接收任務,對不懂的課件頁面點擊“不懂”來標記反饋,進行測驗并得到實時反饋等。智慧教學平臺可以自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追蹤記錄,實現(xiàn)過程化數(shù)據(jù)采集,及時生成課堂報告,供教師隨時查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安排學習內容,作為平常成績的依據(jù)。智慧教學平臺提供的更強大的師生互動功能(課前預習反饋、課上彈幕等)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密度更大,能夠實現(xiàn)更高效的有效溝通。智慧教學平臺的積極效果之一為彈幕、試卷檢測功能,它們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彈幕功能高效地實現(xiàn)了課堂“對話”,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并能迎合年輕人追求“上墻”的時尚感。可以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并行討論”,師生互動方法更為豐富,更能刺激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檢驗學習成果。課上效果較之傳統(tǒng)課堂會更好,幾乎能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入,交流的密度更大,能夠達到更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比較心理學認為,在所有的環(huán)境因素中,社會環(huán)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一個社會可以定義為其行為組織成社會關系的具體群落。社會組織的形式是應得到最大重視的社會關系種類。而交往是社會組織和社會行為的基本過程,因為社會行為的定義就是由同一社會組織中其他成員所激起的,或對同一組織中其他成員有影響的活動。因此,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本著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在學生中通過開展共同項目的學習,讓其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由此可引發(fā)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刺激,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和相互依存關系的認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的討論不僅有助于活躍氣氛,還能促進學生分組探究性實驗,小組成員間的默契配合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可以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碰撞智慧,激發(fā)靈感。每組選報一個課題,由全體組員共同制訂研究學習計劃,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利用可能的資源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合理的整理。完成研究后,每個小組寫出一篇綜述或研究報告,提供一些所收集到的圖片等資料,并制作好匯報展示的課件。這樣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習的新課程理念,通過對課程資料的收集利用,提高了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在教學時,需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不斷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完成對問題的探究,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推理能力[5]。
三、結論
比較心理學為我們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機能提供了一種手段,而學校培養(yǎng)人才要從教學策略改革入手,因此,在大學物理課教學實踐中,應當通過教學手段和模式的改革,解決基礎學科通識教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固化問題。教學過程中引進智能時代新課堂,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A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切實做好大學物理的教學工作,不斷滿足智能時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不斷的調整和改變,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策略必將成為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Carol Ann Tomlinson,Susan Demirsky Allan.差異教學的學校領導管理(Leadershipfor Differentiating Schools&Classrooms)[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2]俎文花.高中物理個體差異教學策略的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3]賴志欣.基于智慧教學平臺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8.
[4]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陳琳.高校課程立體學習資源建設研究——促進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