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寶
1997年,法國古董收藏協會在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布了一條消息,他們鄭重告知全球的古董收藏家們不要購買一面誕生于250多年前的古鏡,因為它是一面能殺人的“魔鏡”。
這面“墨鏡”自被制作完成開始,已經陸續(xù)奪走了38人的性命!
新聞發(fā)言人表示,雖然這面“魔鏡”已經暫時得到了妥善的處置,但是并不能保證在今后永遠不會出現在市面上流通,當有人見到這面標有“路易斯·阿爾潑1743”的古鏡時,請一定謹慎收藏!
博士的犧牲
2018年4月,美國考古學家懷恩博士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得知了“殺人魔鏡”的奇事,立刻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致電法國古董收藏協會打聽此事,對方表示確有其事,而并非聳人聽聞嘩眾取寵的炒作。當懷恩問及“魔鏡”的下落時,任他怎么追問、套話,協會方面都是三緘其口,不肯透露半分,反而再三警告他不要再打鏡子的主意,那對他的生命將是極大的威脅。
越是這樣,越發(fā)勾起了懷恩對這面“魔鏡”的無限好奇。他當即決定飛赴巴黎,親自到法國古董收藏協會一探究竟,并決定盡自己的全力來破解“魔鏡”殺人之謎。
兩天后,懷恩到達了巴黎,他馬不停蹄地趕到古董收藏協會,卻又一次遭到了拒絕。協會的聯絡人杰斯拿出了當年新聞發(fā)布會的書面資料,正告他面對“魔鏡”的兇險,不要輕舉妄動,避免惹禍上身。
“我是無神論者,對任何事情都會尋個究竟?!睉讯髡f。
杰斯見他不以為然,誠懇地說:“這面鏡子已經奪去了38條人命,其中不乏飽學之士,難不成您也認為他們都很愚蠢?”
懷恩聽出杰斯話里有話,于是追問他這38個人的下落。
“對不起,為了您的安全,我實在不能再說更多。”
“那至少可以告訴我他們的死亡經過吧?”懷恩說。
“不行?!苯芩挂廊粓詻Q。
“那最后一個死的人是誰?”懷恩誓不罷休。
杰斯只好告訴他一個名字:史密斯。
見此情形,懷恩只好離開另作它法。
懷恩查出傳聞中最后死于“魔鏡”的人是史密斯博士,他是一名法國科學家,據說他是無意中得到這面鏡子的,想研究出“殺人之謎”的真相,可是沒等研究出什么結果就遭遇不測,離奇死去。跟傳說中其他受害人的死因一樣,史密斯博士也是死于腦出血。巧的是,時間正是1997年,在古董收藏協會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之前。
懷恩心想,既然史密斯博士是最后一個得到“魔鏡”并為之喪命的,隨后古董協會就發(fā)布了那個驚世駭俗的消息,那么,找到史密斯博士的家人或許能打聽到它的下落,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它還在史密斯家。
懷恩設法打聽到了史密斯博士的住址,見到了博士的兒子。在得知懷恩的來意之后,小史密斯搖了搖頭,表示鏡子早已被損毀,這件充滿了血腥的東西不該繼續(xù)存留在這世上。
懷恩腦中迅速轉了幾個念頭,他覺得小史密斯是在撒謊:如果鏡子已被銷毀,那么法國古董收藏協會就應該直接說出真相以斷絕自己的念想,而不是拒絕告知下落并反復勸誡自己不要試圖接近它。
確定了這個想法之后,懷恩決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撬開小史密斯的嘴!
正如懷恩所料,那面奪去史密斯博士生命的鏡子確實還在史密斯家。它被嚴密地層層包裹著,正靜靜躺在地下室最隱秘的角落里。史密斯博士剛剛離世的時候他的家人曾經想過銷毀它,但是又不忍心博士的研究有頭無尾,他們希望將來能有人能解開“魔鏡”殺人之謎,于是便把它妥善收藏了起來。隨后的幾年里,有不少人來找過他們,但絕大多數都是不知利害想擁有話題實物的收藏家,或是看上了古鏡獵奇效果唯利是圖的古董販子,久而久之,史密斯博士的家人感到厭煩和失望,便用“已經損毀”這個理由搪塞一切人,直至懷恩博士登門。
沒說幾句話就被拒絕的懷恩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向史密斯博士致敬,并反復表明自己不是為了收藏或獵奇,而是想研究出“魔鏡”為什么能殺人。懷恩看著小史密斯,急切地問道:“難道你不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殺死了你父親嗎?”
也許是懷恩誠意打動了小史密斯,也許是最后那個問題觸動了他,沉默了良久之后,小史密斯起身離開了客廳。10分鐘后,如坐針氈的懷恩看到他走了進來,手里拎著一個落滿了灰塵的大箱子。
小史密斯說:“懷恩博士,你把它帶走吧。希望你能早日破解秘密,完成我父親的心愿,也完成您的心愿。不過請你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做無謂的犧牲,我不希望悲劇重演。”
懷恩大喜過望,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隨古鏡一起交給他的還有史密斯博士生前的一些研究結果,包括十分詳細的古鏡歷史資料和對古鏡所做實驗的科學數據,這些對懷恩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血腥的歷史
坐在回美國的飛機上,懷恩感慨萬千。史密斯家對古鏡的收藏煞費苦心:防輻射材料,密封材料,真空,木盒,金屬箱,醫(yī)用密封箱,層層包裹。為了帶這個大箱子回美國,懷恩也費了一番周折。
史密斯博士的研究資料裝滿了一個大文件箱,懷恩挑出了一些在飛機上看,其全面性令他咋舌。
1743年,巴黎制鏡工匠路易斯·阿爾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屋子里制作出了一個精美的鏡框,并將早已做好的鏡面小心翼翼地鑲嵌在了鏡框之中,上著漆的鏡框隱隱散發(fā)著香氣,光滑的鏡面閃耀著光芒,充滿了低調的奢華。工匠用鵝毛筆在鏡框反面寫下了“路易斯·阿爾潑1743”一行字。得意于自己的手藝,路易斯端起鏡子,走到室外陽光下查看。他沒有看到任何瑕疵,這幾乎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猛烈的陽光折射在鏡面上,十分耀眼。他盤算著這面鏡子能賣出一個怎樣的好價錢,卻不知道一天后他的生命就此終止。第三天,路易斯被發(fā)現死在他的工作間里,死因是腦溢血。這是“魔鏡”的第一個受害人。
數十年后,在巴黎街頭閑逛的阿內諾在一個小攤子上看到這面鏡子,他十分喜歡,當即買了下來,拿回家掛在了臥室墻上。幾天后,他被房東發(fā)現倒斃在臥室里,他口鼻有血滲出,手上還握著一把剃須刀。死因依然是腦溢血。
幾年后,古董店老板亨利在舊貨市場淘換東西的時候發(fā)現了這面鏡子,他驚嘆于它制作的精良,便把它買了下來,想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妻子。他將鏡子帶回家,并在鏡前,點燃了蠟燭等著妻子歸來給她一個驚喜。妻子回家之后卻驚恐地發(fā)現丈夫歪在椅子上失去了知覺。在醫(yī)院搶救了數十分鐘之后,醫(yī)生宣告不治,亨利死于腦溢血。
又過了幾十年,古鏡輾轉倒手,出現在一個集市上。70歲的老紳士尚德一眼就看上了這面剛從推車里拿出來的鏡子,他舉起它對著陽光看了半天,雖然鏡框的漆面有些脫落了,鏡面上也有少許劃痕,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麗,尚德決定買下它。剛放下鏡子準備跟攤主討價還價,老人忽然倒了下去,再也沒有起來。他的墓志銘上寫著:一個死于腦溢血的腦外科醫(yī)生。
離奇死于“魔鏡”之手的還有一對夫婦。妻子尤娜買回了古鏡,擺在起居室,丈夫漢默爾嫌鏡子太過陳舊,建議換個地方擺放或是擦拭鏡面、重新上漆,尤娜卻正是喜歡這種古舊感,兩人正在爭論,卻突然雙雙倒地。他們的死因與前面那些受害者別無二致。
懷恩翻看著這些資料,雖然他并不相信資料中所提到的一些推測,比如鏡子能吸附有形的有害物質,也能吸附無形的負面能量,然后將這些不好的東西反噬給使用它的人,令他們生病或死亡,但也還是覺得后背一陣發(fā)涼。他想起與小史密斯的談話——史密斯博士的死因確實也是腦溢血。
史密斯博士并非如傳聞中所說是無意中得到那面鏡子然后才展開研究的,反而他是聽說了傳聞、搜集了很多資料以后才對“魔鏡”之謎產生了極大興趣,并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才找到失落在外的“魔鏡”的。賣主再三警告要小心安全,可史密斯博士并不太相信那些驚悚的傳聞,他雖然是做了一些防護,比如穿上了防護服戴上了防毒面具等,卻在一兩次之后就放棄了。他對鏡子作了詳細的測量,記錄下了各種數據。
厄運并沒有因為史密斯是科學家就收回魔爪。三天后,史密斯博士靜靜死在了實驗室,他是死于“魔鏡”的第38人。操作臺上放著那面殺人的“魔鏡”,工作記錄攤開在書桌上,除了各種數據和推論之外,空白處還極為潦草地寫著“別碰……”別碰什么東西史密斯博士可能是來不及寫完,但是人人都知道他想說什么。
史密斯博士的家人明白,他肯定不想那面鏡子再害人。想銷毀,可是又想到謎團并未解開,他們不希望博士不明不白死去。于是他們精心隔離了“魔鏡”,把它收藏在了地下室,并定期檢查,直到懷恩的到來,它才有機會重見天日。
古鏡的秘密
在研究所的實驗室里,懷恩博士全副武裝——穿著生化防護服,整個身體都被嚴密地保護著。他深吸了一口氣,將雙手伸向裝著古鏡的箱子。
密封箱被一層層打開,每一層的封簽都完好如初,就像數年前剛剛被塵封時候的樣子。打開最后一層密封盒,“魔鏡”的全貌呈現在懷恩的眼前。確實如資料中所寫,那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鏡框的漆面有少量脫落,鏡面也蒙著一層灰塵,幾乎照不見人影。翻過來一看,鏡框反面的下部寫著“路易斯·阿爾潑1743”,確是真品無疑。
懷恩小心翼翼將古鏡上的灰塵處理干凈,首先讓同事對它進行了放射性測試,然后又進行了各種測量與分析實驗,并與史密斯博士的研究相對比,各項數據幾乎沒有出入。懷恩幾乎失笑:鏡面是玻璃,鏡框是木質,沒有其他材質,也沒有在地下埋過,怎么會具有放射性?不過這樣也排除了一種可能性。
懷恩仔細地觀察著古鏡,煥然一新的鏡子總有什么地方不對,他有感覺,卻一時想不出在何處。懷恩煩躁地拉開窗簾,陽光照進了實驗室,照在古鏡上,折射出光線。懷恩思索著,視線停留在鏡面上。
他一拍大腿,卻發(fā)現拍在了防護服上。憑著自己的考古經驗,他本該早就想到,卻忽略了:從光線的折射情況來看,這個鏡面不會是18世紀的產物。從制作工藝上來說,18世紀法國制鏡技術雖然已經日臻完善,卻絕無可能制作出這樣的鏡面。要想知道這個鏡面到底是哪個時代的產物,其中到底有何奧妙,只需要取下一些樣本做個化學分析,看看含有哪些成分,就可以斷定。一般來說,18世紀鏡面制作的主流依然是延續(xù)前幾個世紀的錫汞齊法,而19世紀工藝則大為改進,是用硝酸銀加還原劑。
懷恩仔細將鏡框與鏡面分離,取下一些鏡面樣本和鏡框樣本分別送去其他實驗室進行分析。
鏡面分析的結果很快就等到了,果然不出懷恩所料,這個鏡面并非1743年的原裝貨,卻也不是現代的仿品,而是19世紀的產物。想是在19世紀的某一天,鏡子不慎被打碎,而鏡主人又舍不得扔掉制作精美的鏡框,便配了一塊當時最好的鏡面鑲嵌進去,然后輾轉流傳至今。鏡面只是一塊普通的鏡面,除了不是原裝,沒有任何問題。既然如此,問題就應該出在鏡框上了。然而鏡框的檢測結果還沒有出來,除了檢查漆面之外還有木頭本身,需要耗費一段時間。
懷恩回到自己的實驗室對古鏡作進一步研究。穿著防護服的他走近操作臺發(fā)現有點不對勁,仔細一看,操作臺一旁的桌子上放著一個籠子,籠子里的小白鼠在他離開之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就這么短短的時間竟然躺在籠中一動不動。
懷恩心中頓時涌出不好的念頭,他立即將白鼠籠用防護罩罩住,送往生物研究室。經解剖后發(fā)現,小白鼠果然是死于腦溢血。懷恩在捶胸頓足之余也隱隱證實著自己的猜想。
數小時之后,鏡框的樣本研究報告也出來了。漆面并沒有問題,是18世紀最常見的漆面材料。有問題的是制作鏡框的木材。研究人員大費周章才查出,這種木材是已滅絕100多年的樹種,當地土語稱為“庫拉樹”。資料記載,這種木材的枝干內含有劇毒物質,經過強光照射后會散發(fā)出大量有毒氣體,動物吸入后會造成血管梗阻導致爆裂,重則腦溢血死亡,輕則昏迷不醒。結合有記錄的死亡事件來看,離奇的死亡無一例外都是在古鏡經過了強光照射之后。這次小白鼠的死亡也不例外,懷恩拉開了實驗室的窗簾,離開的時候卻并沒有拉上。
至此,“魔鏡”殺人之謎已經解開。懷恩給小史密斯發(fā)去了郵件,安慰著史密斯博士及因此而死的人的亡靈。而那位巴黎制鏡工匠路易斯·阿爾潑為何要用毒木“庫拉樹”做鏡子,這其中的故事或許更加精彩…… ? ? ? ? ?編輯/鄭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