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彭芳蓉
災難之中,沒有孤島;防御病毒眾志成城,不知道的人在慢慢懂得,偏執(zhí)的人在悄悄改變,每個人都在學到知識,回歸常識,成為既會保護自己又能顧全大局的一分子。
1月28日,天眼新聞APP文化頻道推出話題征集:面對疫情,你家老人“好帶”嗎?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民間俗語也常說“老小老小”,人越上年紀,反倒越像小孩子,脾氣固執(zhí),更需要關愛和呵護。在疫情擴散期間,網上類似“如何勸你爸媽戴口罩”的文章層出不窮,疫情陰影籠罩下,父母這一輩的老人被類型化為“不愛戴口罩”的一類。
疫情,讓大多數(shù)人被迫禁足,停下忙碌腳步的他們有了更多時間深入學習一堂叫作“相處”的課程,無論是通過電話、微信,還是在家中朝夕相處,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都重新體會到牽掛與叮囑。
正月初五,45歲的網友“周周”給父親打了個電話,這天是父親的生日。當過兵的父親,對女兒關于疫情防護的叮囑早已不耐煩,心里倒總想著女兒和外孫:“睿睿的壓歲錢我留著的,等過了這段非常時期,就過來拿;你本來身體不好,多鍛煉鍛煉……”他拒絕了女兒給他送口罩的提議,無非也是擔心非常時期他們出門不安全。
像“周周”父親一樣的父母其實有很多,他們同樣關注著疫情發(fā)展,網絡編輯“YOUNG”的家庭群里,就有6位退休長輩貢獻了60余篇關于防控疫情的文章,有關于科普防疫的,有“心靈雞湯”,也有各種辟謠信息。春節(jié)不能見面,家庭群里照樣熱鬧。
家里有個當醫(yī)生的媽媽更是幸運,45歲的餐飲從業(yè)人員“雙刀火雞”無需叮囑父母要注意防范,反倒是母親在此時展示起了她的權威:“看到沒有,我早就講過這些注意事項,現(xiàn)在你們才曉得重視,以后我講的你們要聽……”
設計師“紙風車”是山東人,其父親可謂是長在“禮教”上的男人。今年是他家3年一次的待客年,所有餐食、貢品都已備好。然而,除夕當天,收到疫情嚴重的消息,家里人便動員父親取消團聚,一個個卻都敗下陣來。其實他父親并非不在意,晚上一個人默默翻看手機,了解到疫情嚴重性后,第二天還是取消了家庭大聚會。
長輩變老了,曾經的小孩也成長起來了,教育工作者“青月亮”的哥哥,當年以膽大出名,如今到了知天命年紀,也變得謹慎起來。哥哥臘月二十七驅車幾百里回到家中,不僅自己沒邁出家門一步,還叮囑父母和親戚們不要隨意走動,注意防護?;爻毯螅磸痛螂娫?、發(fā)微信,活脫脫老母親當年管教他的模樣。
而家中有病人的就更為特殊,文字工作者“小舒”的父親住院一年了,母親幾乎每天都會做上一菜一湯去醫(yī)院和父親吃一頓飯。疫情暴發(fā)后,醫(yī)院大幅壓縮探視時間,在家人的勸說下,母親終于穩(wěn)定了情緒,還告訴兩個女兒,要理性對待。
知理也好,執(zhí)拗也罷,就像記者“搖貓”的母親一樣,雖然常常抱怨女兒女婿工作忙,不能照顧家,但依然在自己做好防護的同時,還幫女兒女婿買好防疫期間所需蔬菜,嘴里說的都是強硬的叮囑,心中所想卻是對子女的愛護。
當然,網絡上對固執(zhí)父母的評價也并非空穴來風,但在全社會對疫情的鼎力防范之下,他們也終究放下了不戴口罩出門的執(zhí)念。
記者“鉞潔”的父親大年初一去黔靈山就吃了“閉門羹”。秉持著自己“日行一萬步,身體非常好”的執(zhí)念,父親執(zhí)意要去黔靈公園,即使女兒拿出蓋了公章的封園通知給他看,他依然堅信熟悉的門衛(wèi)會讓出“特殊通道”。阻攔不成,只能勸說父親戴口罩出門,好歹口罩是戴上了,卻最終被負責的門衛(wèi)攔了回來。
茶藝師“四時明麗”的父母一開始也并不重視,父親對她的叮囑采取軟抗拒的方式糊弄過去,大年三十趁著吃飯看新聞的機會,小兩口又伺機做宣講,然而都不奏效,母親還在惦記初五才能回貴陽的牌搭子。直到小區(qū)封閉管理,藥店口罩均已斷貨,父母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赴鄂州的貴州醫(yī)務人員與家人、朋友道別。(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林民 攝)
更有執(zhí)著于自己“小事業(yè)”的老人家,讓子女頭疼不已,文案人員“貴漂湘妹子”的母親雖然不愛走親訪友,也不喜歡湊熱鬧扎堆,但她始終執(zhí)著于自己賣荸薺的“小事業(yè)”,即使拉來父親和堂姐共同勸說,母親都不為所動,這讓“貴漂湘妹子”十分擔心。
網絡作家“彼岸之北”的父親也認定自己身體強壯、百毒不侵,堅持把女兒給的口罩留給外孫,自己還趁家人睡懶覺之際偷偷出門溜達。外孫提醒多次無果,最終只能以家庭會議的方式嚴肅警告:疫情高發(fā)期,家里口罩緊缺,沒事不能出門。隨后又上演一場怪罪孩子沒管好外公的大戲,才讓老人意識到問題嚴重。
老人的固執(zhí)多源于對過往經驗的自信,反倒因此輕視了疫情的嚴重程度,子女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孩子。社會的共同努力,信息的快速傳達,各單位部門的嚴防死守,自然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作為子女,在勸說父母戴口罩、少出門這件事上,可謂是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甚至有人搬出了尚未出現(xiàn)的女婿——
25歲鄉(xiāng)鎮(zhèn)干部“霖遙”的戀愛問題一直是父親最操心的事,這次疫情暴發(fā),她不僅要在工作崗位上與疫情做斗爭,還要在家和油鹽不進的父親做斗爭。最終,“霖遙”直接放話:“只要你每天戴上口罩出門,我保證明年帶個男朋友回家過年……”也不知道是不是想早點見女婿,她父親的口罩終于是戴上了。
醫(yī)學院校工作者“歪哥”父母80多歲,不識字的母親比較固執(zhí),喜歡到小鎮(zhèn)街道上閑逛、和朋友聊天,父親便讓“歪哥”把相關信息念給母親聽。直到某天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他們校領導看望慰問節(jié)日期間仍堅守崗位的醫(yī)護人員、了解病毒防治的報道后,母親終于有所轉變。
“涂佩佩”的父母早早買好回江西的火車票,在疫情有點苗頭時,“涂佩佩”建議老人暫時不要回去,還讓姐姐專程去父母家勸了一番,結果臘月二十九,兩位老人家打算去人員聚集的火車站退票,被家人攔了回來。票沒退成,心疼票錢的母親又打算回江西,幾姊妹勸說無果,最終請出幺舅出面幫忙,終于勸退了兩位老人。
有勸說的辦法,也有獎勵的措施,高校教師“藍色的魚”就想出了這個奇招。大年初一中午,“藍色的魚”一家3口打視頻電話給岳母拜年,順便多叮囑一句:“不要出門?!苯Y果岳母竟漫不經心:“你們晚幾分鐘打過來我就已經出門了!剛剛才跟牌友約好?!敝敝?,“藍色的魚”一番請求,答應只要老人做到不出門,可以每天發(fā)500元的紅包!
為了讓父母做好自我保護,子女們也是煞費苦心,這些辦法能夠奏效,無非是用幽默化解了代溝帶來的矛盾,填補了觀念和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差異。疫情當前,我們?yōu)椤澳嫘姓摺钡膲雅e淚流滿面,也同樣被小家中的溫柔牽掛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