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蒙涓(本刊特約記者)
牛街,北京最大的回族聚落。唐末宋初,就有不少穆斯林來此居住。在清代,牛街本地居民喜歡種植棗樹、石榴樹,所以先前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稱為棗林前街和棗林后街,而南北走向的街道則喚作榴街。后來因為聚居的回族人大多以養(yǎng)牛、販牛、屠牛、售賣牛副產(chǎn)品為業(yè),久而久之,人們就順口把“榴街”說成了“牛街”。牛街最有特色的,自當是回族小吃店和掛滿牛羊生肉的肉鋪,一家又一家,緊緊挨著。春天來嘗烤串,夏天能吃烤肉,秋天有爆肚可食,到冬天呢,一定是一盆盆暖心暖胃的涮鍋子和羊蝎子了。一年四季,都有慕名而來的食客,處處可見煙火氣,頗為熱鬧。
從牛街一直向東,沿著高墻緩緩穿過幾條胡同,見到的是并排三座的大門,每座對開兩扇,門頂是厚重的宮殿式建筑。這里,是有著“一座法門寺,半部中國史”的千年古剎:法源寺。與熱鬧喧囂的牛街相比,這座位于教子胡同南端的中國最有故事的寺院,則顯得清冷許多。
知道法源寺,最初源于李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雖然李敖本人從未來過這座原名“憫忠寺”的廟宇,但“憫忠”二字給了這位作家無限的想象力。小說以古剎為背景,以憫忠為基調(diào),描寫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前后,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首的愛國維新派人士,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百日維新”的過程。此后,小說還被改編成話劇。曾經(jīng)那場歷史煙云與古寺糅在一起,讓法源寺名聲大振,引得無數(shù)虔誠信徒和探古尋幽的游人前往。
整座寺廟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采用的是中軸對稱格局,共七進六院。由南至北,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yè)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jīng)閣等依次構(gòu)成了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群。
法源寺始建于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北征遼東高麗,曾在今法源寺之地誓師。但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不利,唐軍在戰(zhàn)役中失敗,逾十萬將士戰(zhàn)死。唐太宗李世民“深憫忠義之士歿于戎事”,為哀悼陣亡將士,下達詔令,在此立寺紀念。時隔51年后,于武則天通天元年(696年)完工,賜名“憫忠寺”。
整座寺廟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采用的是中軸對稱格局,共七進六院。由南至北,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yè)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jīng)閣等依次構(gòu)成了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群。東路原為齋堂、方丈院及僧舍,現(xiàn)大部分已劃出寺外,只有西路尚存少量僧房。山門是三進殿堂式建筑,象征著三解脫??缛胫旒t色的山門,看到的是第一進:天王殿和殿前的兩只銅獅,鐘樓和鼓樓則立于天王殿的左右兩側(cè),天王殿的北面則是第二進:大雄寶殿。這里是寺院眾僧侶誦經(jīng)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叫“大殿”。大雄寶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明初的造像。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法源寺曾奉詔再次修正,竣工后乾隆皇帝親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意在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大雄寶殿的后面是第三進:憫忠臺(也稱觀音殿),是法源寺內(nèi)特有的建筑物。憫忠臺臺基高一米多,殿堂外墻12柱為架,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室內(nèi)再以12柱支撐,表示一晝夜十二個時辰,合并寓意為時光流轉(zhuǎn)、佛法永存。憫忠臺內(nèi)主要陳列著歷代石刻,閣后為毗盧殿,供奉明代銅質(zhì)五方佛像,是當年唐太宗為哀悼東征陣亡的將士所建。第四進是藏經(jīng)樓,陳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以及隋唐石雕造像。
法源寺因“悲憫”而建,以“悲壯”聞名?!皯懼摇钡拿坪踉缫褳樗聫R奠定了悲悼的基調(diào)。而寺內(nèi)種植于明代的丁香,讓原本肅穆的古剎生出了別樣情致。被稱為“百結(jié)之花”的丁香,原是西北地區(qū)的佛教圣樹,被稱為“西海菩提”,因此“丁香結(jié)”也被佛家人用來暗喻自己的心結(jié)。
1924年,在丁香花開的季節(jié),印度大文豪泰戈爾在林徽因、梁思成的陪同下來到法源寺。81年后,從未游歷法源寺,卻用妙筆寫下了名篇的李敖,終于也來到了法源寺。而在此之后的第13年,那個曾經(jīng)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李敖走了,但他筆下的法源寺還在。在紅墻碧瓦、余煙裊裊的禪寺中,丁香花依舊開放,為泰戈爾,也為逝去的李敖。
花影婆娑的古寺,靜靜地藏身于鬧市中,為眾生提供了一片凈土。正如《北京法源寺》中曾寫到的:“所有地面上的活動,都化作塵土,都已躺下;剩下的,只有那靜止的古剎,在寒風中、在北國里,悲愴地佇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