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鑫,倪旭,溫長鵬
(1.四川省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2.長安大學 公路學院)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高速T1T2互通式立交是該高速公路進出天府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的主通道。天府國際機場臨近國家級新區(qū)——天府新區(qū),距離成都市中心約52 km,是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中最大的民用運輸樞紐機場,并定位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等級最高的航空港。機場建成后,將負責成都出港的全部國際航線,遠期將滿足年旅客吞吐量9 000萬人次的需求。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公路是天府國際機場配套交通體系,是成都主城區(qū)來往天府國際機場最快捷的公路通道。該高速將進一步往遠端延伸,連接資陽、重慶,建成后將成為成都、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之間的第四條高速公路大通道。T1T2互通的建設,可實現(xiàn)高速公路主線雙向八車道進出天府國際機場、雙向六車道延伸至重慶方向的功能,是全線控制性工程。
為確定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T2互通立交總體設計方案,該文從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角度出發(fā),利用Vissim仿真技術確定主線分合流的交通組織方式,并在此基礎上,考慮機場規(guī)劃、交通流向、土地利用、造價等多方面因素,定性選擇合理的互通式立交總體方案。
根據天府國際機場路網總體規(guī)劃(圖1),T1T2互通只供客車進出機場,與機場內部的穿場快速路——空港大道對接,而貨車等物流車輛則通過前后立交及快速路體系,連接至機場內部的貨運大道。
圖1 天府國際機場路網規(guī)劃圖
T1T2互通預測年末交通量如圖2所示。
圖2 T1T2互通設計交通量(2038年)(單位:pcu/d)
根據高速公路主線不低于三級服務水平的設計要求,兼顧提高機場服務水平,滿足機場遠期年旅客吞吐量超過預期需求,在實現(xiàn)匹配機場內部八車道集散快速通道的基礎上,機場高速成都側采用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主線標準接入機場;延伸至重慶方向,主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在交通轉換上,設置雙向四車道匝道接入機場。具體技術標準見表1。
表1 T1T2互通各方向設計交通量及技術標準
注: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K取值0.11,對接機場內部穿場快速路(八車道),純客車通行,無貨車;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K取值0.09,貨車比例19%。
互通區(qū)北側要實現(xiàn)成都方向分別來往機場、重慶方向交通轉換,須按照主線分合流設計。分流后,分別為成都進出機場為雙向八車道、成都來往重慶為雙向六車道。根據車道數平衡原理,需要在分流前將成都側主線由八車道高速漸變?yōu)槭嚨阑蚴能嚨?。即單側車道數需要由四車道漸變?yōu)榱嚨阑蛘咂哕嚨?,之后分流為?二(三)車道??紤]車道數增加過多,將導致占地、工程規(guī)模、排水等系列問題,而單側六車道已經能滿足二級服務水平,故確定分流前單側增加至六車道。
按照路網特點:分合流前后,成都來往重慶方向有貨車通行,車型比例為:小貨車6%、中貨車2.2%、大貨車5.2%、特大貨車5.6%,貨車比例合計19%;成都來往機場方向僅限客車通行,無貨車。按照交通規(guī)則:貨車需在最右側車道通行。
如果成都來往機場方向主線采用圖3所示右出右入交通組織方式,成都往重慶方向的貨車將按照圖4所示的行駛路徑,在分流鼻端前,由右幅最外側第6條車道往內變換至第3條車道,變換4條車道;同理,重慶往成都方向的貨車,在合流鼻端后將從左幅第3條車道往外變換至第6條車道,變化4條車道。大貨車將對成都來往機場方向的小客車造成較大的交織影響,嚴重降低服務水平,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如果成都來往機場方向主線采用左出左入交通組織方式,成都往重慶方向的貨車將按照圖5所示的行駛路徑,在分流區(qū)一直保持在右幅最外側車道行駛;同理,重慶往成都方向的貨車,在合流區(qū)也一直保持在左幅最外側車道行駛。大貨車對成都來往機場方向的小客車無交織影響,互通區(qū)服務水平較高,顯著提高行車安全。
圖3 成都?機場方向采用右出右入交通組織方式
圖4 成都→機場方向采用右出,貨車行駛路徑示意圖
圖5 成都→機場方向采用左出,貨車行駛路徑示意圖
采用Vissim交通仿真軟件及SSAM沖突識別分析軟件,基于交通沖突技術以微觀仿真分析法對兩種交通組織方式下分流區(qū)內車輛平均延誤、交通沖突數量進行分析。取每次仿真的時長為1 000 s,為剔除流量加載穩(wěn)定前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數據,在仿真啟動100 s后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每一次仿真試驗所需的最小仿真次數經計算為18次,根據中心極限定理,當樣本數量≥50時,樣本均值近似服從正態(tài)分布,為保證獲取的樣本數量為大子樣,調整不同的隨機數種子,以交通量為因變量,對車輛延誤及交通沖突數兩項指標進行仿真試驗采集,其中交通沖突數的判別主要來源于SSAM軟件中給定的碰撞時間TTC閾值?;诿绹?lián)邦公路局(FHWA)的研究,取潛在事故數量=0.119×小時沖突數1.419,將交通沖突數轉換為潛在事故數量。對每組交通量進行50次仿真試驗,求出每組交通量下車輛延誤和潛在事故數平均值,再繪制其隨交通量變化趨勢如圖6、7所示。
通過仿真分析發(fā)現(xiàn):在設計交通量水平下,成都至機場方向從左側分流、右側分流時,分流區(qū)車輛平均延誤分別為1.13、1.68 s,潛在交通事故數量分別為1、4次/年;前者分別為后者的64.5%、22.2%,并且隨著交通量增長,差距愈發(fā)明顯,左側分流明顯優(yōu)于右側分流。
綜上,通過交通仿真和沖突分析,為減少貨車與客車的交織、提高互通區(qū)服務水平、提高行車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確定T1T2互通區(qū)主線分合流采用成都來往機場方向左出左入的交通組織形式。
圖6 分流區(qū)車輛平均延誤仿真結果
圖7 分流區(qū)潛在事故數量仿真結果
根據確定的成都來往機場方向左出左入的主線分合流方式,共研究了3個互通立交方案供選擇。
在機場紅線附近集中設置收費站,解決成都、重慶來往機場方向車輛的收費問題(圖8)。成都來往機場、成都來往重慶方向采用分離式路基形式設置4條主線,最小平曲線按照R=1 000 m控制;重慶來往機場方向匝道為直連、半直連形式,技術標準較高。
圖8 T1T2互通方案1平面圖
該方案優(yōu)點主要為:收費站集中管理、線形指標較高、服務水平高。缺點主要為:較高線形指標下,兼顧穿越構造物角度和跨徑,占地較大(1 459 318 m2);為滿足收費站設置條件,成都來往機場方向及重慶方向均有所繞行;收費站與機場的安檢區(qū)太近(不滿足特殊時期檢查蓄車需求)。
在機場紅線外約1.2 km集中設置收費站,解決成都、重慶來往機場方向車輛的收費問題(圖9)。成都來往機場方向主線采用整幅式路基、成都來往重慶方向主線采用分離式路基,最小平曲線R=1 000 m;重慶來往機場方向匝道繞行約2 km,在收費站北側進出。為減少占地,收費站與機場內部穿場道路幾乎垂直。收費站外道路,采用城市快速路標準,與銜接的機場內部穿場道路標準一致,設計速度80 km/h,最小平曲線R=300 m。
圖9 T1T2互通方案2平面圖
該方案優(yōu)點主要為:收費站集中管理、占地較少(731 326 m2)、成都來往機場方向無繞行、收費站距離機場安檢區(qū)滿足檢查蓄車要求。缺點主要為:重慶來往機場方向車輛繞行約2 km,通行不便捷;收費站進站區(qū)域,交通標示過多,不利于駕駛人識別路徑,高峰流量期間容易造成擁堵。
該方案與方案2基本相似,主要變動是在重慶側新增了一處匝道收費站,重慶來往機場方向無繞行,通行便利(圖10)。
圖10 T1T2互通方案3效果圖
該方案相對方案2主要優(yōu)點為:各交通流向簡潔明了;重慶來往機場方向無繞行。主要缺點為:占地大(1 256畝,即837 325 m2)、收費站管理不集中。
3種方案的具體指標比較見表2。
從占地、適應交通特點、服務水平、通行能力,兼顧機場需求及造價等角度綜合比選后,推薦采用方案3。
表2 T1T2互通各方案技術經濟比較
T1T2互通實現(xiàn)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與天府國際機場的快捷聯(lián)系,解決了成都、重慶、天府國際機場3大方向之間的交通轉換,兼顧了長途過境交通與機場集疏運需求,在路網中功能定位極其重要,該互通特點鮮明、控制因素多、總體設計難度高。
該互通總體方案研究,首先從交通量、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確定了各方向轉換道路的技術標準;然后結合路網交通特點,定性分析了主線分合流區(qū)域內各向交通采用左出或右出、左入或右入的交織影響,并利用VISSIM交通仿真及SSAM沖突識別分析,基于交通沖突技術以微觀仿真分析法對各種交通組織方式下分流區(qū)內車輛平均延誤、潛在交通事故數量進行定量分析,確定了成都來往機場方向交通采用左出左入的組織形式;最后,在總體方案選擇時,從收費站布置、機場需求、機場內部集疏運系統(tǒng)銜接、各向交通轉換快捷、服務水平、通行能力、占地、造價等多角度充分考量,擬定了多個方案綜合比選后,合理確定立交位置及形式。
該互通總體方案設計,對類似的兼顧大交通量過境與大交通量區(qū)間轉換的互通立交,或者路網中兩條主線分合流設計等均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f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