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語文教育已經擺脫單一封閉式的教育模式,以開放性、實踐性為要求,以前瞻性的思維去學習精髓,將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區(qū)別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如今的語文教育以媒介素質教育作為主體,讓學生可以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完成自我核心素質的學習。
關鍵詞:媒介素質;開放性;國際化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教育需立足本國教育需求,向國際化看齊,緊跟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運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培養(yǎng)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滿足我國國情下倡導多領域發(fā)展的需求,以語文的教育為先鋒,通過開放性、國際化視野的特點,對學生實行媒介素質培養(yǎng)。
一、語文教學的困境
在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實際而又尷尬的局面擺在教師與學生眼前,這就是高考,學生只有拿到高分才能拿到大學的門票,繼而從事理想的工作。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學校及家長更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使語文素養(yǎng)成了空話,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限制了對學生的有效培育。反觀國際語文教學內容,它更強調學生的“認同感”,將更能展示學生的身份的內容展示出來,以此來彰顯民族文化的特色。基于兩者的區(qū)別,可以說我國語文教育功能及使命與媒介素質培養(yǎng)還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的重視,以全新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
當代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自身的教育方式為基礎,對課本內容進行教授,而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激發(fā)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興趣,更會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形式,更無法保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語文所學的內容進行展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1]。
二、媒介素質培養(yǎng)的意義
學生語文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對學生母語內容進行教育與應用,更是將中國古代文化、民族文明通過語文的方式進行傳承。語文類教育的特點,就是其信息容量巨大,需要教師利用課程內容將我國古典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運用授課加板書的方式將此龐大的體系結構講述清楚。而媒介素質培養(yǎng)就是幫助學生構建敏銳的觀察力與感知力,以開放性、國際化視野的角度處理及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媒介素養(yǎng)是當代教育的先行者,通過它可以把單一的教育變得多元化,利用前瞻性的意識去吸取更多知識[2]。媒介素質代表著素質教育的里程碑,通過對應試教育的改良,為我國語文能力教育提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媒介素質是幫助語文從書本走向實踐的重要通道。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逐漸縮小,隨之而來的是利用文化思想占據主陣地,提升國民的文化內涵,以國際化視野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更堅守自身的文化立場,提升對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
媒介素質更是語文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它是基于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融合時代開放性、國際化視野等因素,對語文教學提出改革的實踐方法。通過與語文教材大綱內容相結合,將這種理念推行下去,以全新的理念培訓教育學生。其特點是強化語文能力輸出,這樣才能增加語文教育的實用性,使語文可以在文化教育中發(fā)揚文化自身的魅力,幫助學生完成人格塑造、審美熏陶等作用,更以開放性、國際化視野的要求完成對學生敏銳洞察力、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
媒介素質更注重學生對語文的運用能力,不僅體現在實踐中,更體現學生語言能力表達方面。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媒介素質教育下的學生,以開放性、國際化視野作為目標,使學生在實踐教育過程中,不斷突破對語言能力的運用及檢驗工作,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不斷夯實媒介素質教育的實用性。
語文教育隸屬于龐大的知識體系教育,涉及文化教育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文化教育體系中,學生可以吸取教學過程精華,完成對批判能力的塑造。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強化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的運用能力,將媒介教育貫穿始終,并將此深刻滲透在學生成長之路中。通過弘揚新時代科學化的學習方法,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熏陶等,完善學生媒介素質教育。
三、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有效方式與途徑
(一)結合學生課程,語文教育更具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教學任務明確下發(fā),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培養(yǎng)及建立媒介素質的教育。特別是一些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將媒介素質教育歸納到正規(guī)的教育體系之中,利用媒介素質的教育完成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繼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學時,需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意識,才能幫助學生提升其個人能力,讓學生建立基本的媒介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教師需要對教學展開一定的理論論述,才能引導學生利用媒介素質去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同時,尋找一些網絡資源豐富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當代智能化信息的搜集,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通過查詢知識內容與來源,可以更加了解語文教學內容所富含的深刻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學生與課本之間的緊密關系,可以讓學生快速接收所學知識。教師也可以尋找一些網絡資源幫助學生建立與知識之間的共鳴,讓學生通過其他方式更加了解語文。通過這樣開放式的渠道,拓寬語文教育,讓學生突破現有的教育內容,以開放性的思維去審視我們的教育內容。
(二)自定學習目標,利用媒介素質教育進行批判思考
利用學習目標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績,這不但要求學生要學會制訂學習計劃,還要學會在短期內通過學習計劃,一步步去提升自己,繼而通過這樣的小計劃實現學生媒介素質教育全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以國際化視野去完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短期的學習目標,通過目標的制定,將學習內容變得多元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泛信息時代建立批判性思維,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利用媒介素質,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掌握知識內容,讓學生通過國際化視野完善自我,不斷地參與社會實踐,繼而以學習目標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媒介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下可以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三)結合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媒介素質并不是一門單獨的教育方式,更應與書本內容、媒介知識相關聯。只有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學習計劃。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分析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選擇適合學生的媒介素質教學內容輔助教學,還要注重與當前社會中的實時熱點新聞相結合,利用核心教育方式直擊語文教學?;诖?,學生才能倍感親切,激發(fā)學習的熱情,繼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四、結語
在我國,教育的方式很多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進行教育方式的選擇。教師制定出符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利用開放性、國際化視野開拓教學思路,并不斷改進教學目標,才能將媒介素質滲透在學生的語文教育之中,使語文教育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牛爽,范淑婧,王丹琳.國際化視野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交際,2019(07):170.
[2]劉千秋,董小玉.國際視野下高中語文課標的新變化——基于課程理念和課程結構的解析[J].語文建設,2018(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