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鶴
摘 要:老齡化作為一種全球趨勢,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社會的老齡化具有特殊性,養(yǎng)老問題的突出與老齡產業(yè)的興起,對于社會提出了多重挑戰(zhàn)。因此,通用設計理念作為全關懷思想,成為了應對老齡社會挑戰(zhàn)的有效對策。由無障礙理念發(fā)展起來的通用設計理論,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具有多元化的具體內容,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梳理通用設計的概念衍生與發(fā)展歷程,對于今后我國的老齡化社會中的相關設計對策的運用具有指導與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通用設計;老齡社會;包容性設計
一、老齡化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一)社會和諧問題
社會原有的人口結構在老齡化程度加深的情況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高齡者由小部分人群逐漸擴張至與常齡大眾并存的社會主流,進而在社會活動與個體家庭等方面產生了多種矛盾問題,對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表1)。
(二)經濟增長問題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科技創(chuàng)新的力量,人工智能作為推動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在國內社會中,未來復雜又龐大人群的多樣性需求,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出了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方面而言,它確實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在未來老齡化社會中,受大眾的歡迎的不一定是最智能的,而可能是最簡單、便利,可最大化適應人群的產品、環(huán)境或服務。麻省理工學院老年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指出:“五十歲以上的人口,乃是全世界成長最為快速的年齡層。老齡化社會正是締造健康活力人生的未來契機。”德意志銀行研究機構于2002年的7月的檔案文件中指出,發(fā)展新產品推廣的主要障礙是目標人群與年輕人居多的產品開發(fā)與行銷專家之間的年齡差距。該機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逐漸老化的消費者,成為各行各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而日本在二十多年前便意識到持續(xù)增長的高齡者市場,其經濟產業(yè)省提出“將人口轉變成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松下到化妝品等品牌,都通過創(chuàng)新產品與宣傳,致力于吸引高齡消費者,用于克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zhàn)。
(三)環(huán)境資源問題
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涉及到環(huán)境資源的持續(xù)性,而資源的消耗與社會主體人群的使用的變化性緊密相連。老齡化社會的程度變化代表著社會中的老年人群在逐漸壯大,而原有的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比例相對減少,進而影響著原有環(huán)境資源的包容性且不斷擴大。早在老齡化社會的初級階段,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已經被廣泛理解,目前的老齡化社會發(fā)展探究亦是在此理論基礎之上進行前瞻性考量。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期與中后期,均能夠進行計劃性改善和階段性調整,進而擴大受眾族群的范圍與使用時效性,減少環(huán)境資源的過多消耗,實現資源的合理性保護利用與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圖1)。
二、關注老齡化的通用設計對策
(一)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性
在當今全球社會老齡化逐漸形成與加重的背景下,眾多隱沒在社會中的人口與生存發(fā)展的問題漸而顯現出來。世界人口總數雖然在持續(xù)增長,但是增速趨向于穩(wěn)定,其中老齡人口所占比重卻增長迅速。德國通用設計學者奧利佛·赫維格曾談到:“無論是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地,尤其是在厲行一胎化政策、日后卻證明難以落實的中國,都可以看到典型的年齡金字塔,早在多年前就變成煙囪狀了?!?/p>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其老齡化程度在21世紀以來逐漸加重,而經濟的發(fā)展與生活現狀的不平衡使得現代社會無法適應老齡化的迅猛之勢。在老年群體壯大的背景下,個體生命周期對于資源消耗的增加,使得同樣人口數量下環(huán)境資源需要承擔更大的社會壓力。在個體生命周期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緩解老齡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矛盾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應當將老齡化發(fā)展過程納入更廣大的發(fā)展過程,從更整體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的發(fā)展觀點與社會各面的視角來進行前瞻性分析?;诂F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多種養(yǎng)老問題,現有的環(huán)境無法滿足老年群體與大眾的生活需求,因而營造具有高利用率的通用型環(huán)境對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可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通用設計理念的可持續(xù)性
通用設計以其“全關懷性”正逐漸成為老齡化社會的設計指導思想。有助于老齡化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通用設計,從關愛角度將老齡人群包容到設計定位主體人群中,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合理的資源不消耗,同時提升設計品質,營造無障礙的通用環(huán)境,達到社會與資源的共同持續(xù)發(fā)展。由此可見,通用設計的推廣正是設計思想進化提升的體現,將設計定位在滿足人類群體動態(tài)生活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考慮到環(huán)境對于不同人群可能存在的能力狀態(tài)提供各種適應方式,以此來倡導一種維護社會生活參與公平的理想目標。通用設計關注包括老齡人群在內的廣泛人群,將老年人包含在整個群體中無差別對待,使他們從中受益、生活更加輕松,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獨立生活、平等參與使用的權利選擇,增強了老年人的社會認同感,不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有利于促進老齡化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通用設計及其相關理論背景
(一)通用設計的定義與范疇
1970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羅恩·梅斯(Ronald L. Mace)教授主張“設計不應因年齡、能力、性別而有所差異,應該為所有人做設計”,并在1974聯合國障礙者生活環(huán)境專家會議上提出了通用設計的三概念: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Design),去除公共設施障礙,提供容易使用的設計;可適性設計(Adaptive Design),考慮障礙者的特殊需求,提供適合使用的設計;終身的設計(Lifespan Design),超越年齡、世代,提供終身使用的彈性設計。其在1985年的文章中正式使用“通用設計”的名稱,提出通用設計的定義為:“任何一種產品或環(huán)境空間的設計盡可能符合所有人使用為原則,不管使用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或能力水平,使任何人皆能方便使用?!?/p>
梅斯于1989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設立了通用設計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由美國生理殘障與恢復的國家研究中心(NIDRR,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補助經費,希望為身障者改善其居住環(huán)境的質量,進行設計的革新,并進行有關通用設計概念之教育及研究活動。通用設計中心希望通過政策的影響、研究的推展等方式,改善所有使用者的居住環(huán)境與相關產品,同時還提出了通用設計的七項基本原則。
目前,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通用設計在全球各地具有不同的演繹與含義,如包容性設計、全民設計、全生命周期設計等。雖然不同名稱與社會背景下的理念側重點具有部分差別,但是目標具有一致性,都是最大化地為所有人群而設計。在200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為21世紀而設計-國際通用設計會議”(Design for the 21stCentury,A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Design)上,瓦萊麗·弗萊徹說:“無論人們怎么稱呼它,通用設計、包容性設計、全民設計還是全生命周期設計,這種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以人為導向的設計是最值得所有人注意的,這才是真正具有價值和意義的?!?/p>
(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通用設計理念
不同社會背景下對通用設計有著不同的理解,其在名稱上出現了本土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全民設計
全民設計(Design for all)是根源于北歐社會政治背景而發(fā)展的設計理念,它受到20世紀中期斯堪的納維亞功能主義與人體工程學等相關的理論的影響。其理念旨在讓設計為盡可能多的人服務,尤其是特殊人群。全民設計在經過精簡之后被納入199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guī)則》之中。聯合國標準規(guī)則對于完全均等環(huán)境下的“無障礙”的強調,促進了全民設計的思想的發(fā)展,促使其成為歐洲設計與殘疾研究所(EIDD)1995年巴塞羅那年會上的一項共識。歐洲設計與殘疾研究所在2004年通過了《斯德哥爾摩宣言》,標志著全民設計理念的正式誕生。宣言中指出,全民設計是為人類多樣性、社會包容和平等而設計的。如今歐洲設計與殘疾研究所已有了34個會員組織,遍布歐洲20多個國家。
全民設計的核心思想與通用設計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都是指無需改良或專門設計便可適用于每一個人的產品、環(huán)境及通訊。該理念在北歐福利政策的社會背景下衍生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視為與通用設計相一致的理念。但二者之間仍存在細微的差異:將設計的受眾人群進行對比,會發(fā)現全民設計是從特殊需求人群出發(fā)的理念,而通用設計則面向的是所有人群;并且在設計過程中,全民設計中相對重要的是用戶測試,并將其作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2.包容性設計
通用設計理念在英國范圍內多由包容性設計所指代,二者的設計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常被互換使用。它最早發(fā)源于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海倫·哈姆林(Helen Hamlyn)中心的研究課題,目前在北歐及其他地區(qū)也被廣泛使用。20世紀80年代英國包容性設計研究的代表人物羅杰·科爾曼指出,包容性設計側重于社會參與性,其對象不僅限于是殘疾人和老人,而是包括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英國劍橋工程設計中心(Cambridge Engineering Design Centre)認為包容性設計并非適用于所有人的一種產品,也不是以專業(yè)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某些特別的需求,而是一種新的設計類型。
在某些情況下,通用設計與包容性設計在理論研究中存在細微的差異性。包容性設計往往會被當作是企業(yè)的商業(yè)策略,旨在使主流產品、建筑和服務能夠滿足最大數量的需要。其意味著在設計中要盡可能包含廣泛的使用者。對比而言,通用設計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設計過程,以關注主流健全用戶為前提,力求提升設計對于特殊用戶群體的通用性。劍橋大學的約翰·克拉克森和格林威治大學的西米恩·基茨提出了包容性設計立方體模型(圖2)。包容性設計意在將受眾人群拓展至一個相對的理想的范圍,并非所有人,而通用設計在一般情況下的愿景則是所有群體。但是,無論是通用設計還是包容性設計,除去地區(qū)、領域、運用過程等具有些微差異性之外,作為設計理念都是在最大程度地進行關懷性考慮。
(三)通用設計應用的未來猜想
在現今的歐洲社會,為所有人規(guī)劃的通用設計正逐漸被人們看作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更是將相關設計探索延展到至社區(qū)層面,啟動“適合家庭和老人的變革性城市社區(qū)”研究項目,選取近六十個示范項目,從社區(qū)環(huán)境、公共設施和居住環(huán)境展開研究和實踐。因此,德國的研究學者奧利佛·赫維格在其著作《通用設計:無障礙生活的解決方案》中曾根據社會發(fā)展和通用設計的理念進行了未來之猜想(表2)。
由此可見,在奧利佛·赫維格的猜想中,老齡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將會是復雜多變的,而通用設計則是解決在這一發(fā)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無障礙解決方案。老年群體在未來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研究通用設計的應用則是為了更好地應對今后的生活。
四、結語
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則需運用設計創(chuàng)新的力量進行不斷推動。在面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國內,更需要營造通用型環(huán)境來為社會中的廣泛人群提供友善的空間。因此,對于通用設計理念的研究與再剖析,正是應對這種社會發(fā)展背景,重新審視設計的社會作用,探討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設計語言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與對策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HERWIG O. Universal design:solutions for a barrier-free living[M]. Berlin: Birkh user Architecture,2008.
[2]姜可.通用設計:心理關愛的設計研究和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2.
[3]黃群.無障礙通用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4]劉永翔.物盡其用設計方法之通用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5]李一城.全適性設計語境下的用戶測試[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6).
[6]DUNCAN R.Universal design: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R].USA: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2007.
[7]NULL R.Univers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models[M].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2013.
[8]董華.包容性設計: 英國跨學科工程研究的新實踐[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3).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