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勇 趙彩雯
摘 要: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羅斯先民在改造客觀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美的建筑,滿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歷史背景和工業(yè)化批量生產(chǎn)的技術條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結構建筑,具有形態(tài)美感、色彩美感、質料美感、建構美感、裝飾美感和符號美感。這些美感源于初識俄式“木刻楞”建筑時由感官系統(tǒng)直接感知到的形態(tài)與色彩,源于對材料與建構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裝飾和符號引起的一種感動。文章分析了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審美特征,從而給觀者精神上的理解與觀照。
關鍵詞:“木刻楞”;審美特征;建筑形態(tài);建構;符號
建筑審美特征是指建筑物對美的感覺表現(xiàn)最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從人的主觀心理體驗看,一定的形狀總會表現(xiàn)出某種表情和意義,從而引起人們心理上的某種呼應。[1]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由于中東鐵路的修筑扎根于中國的土地,歷經(jīng)百年風霜,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標志性的建筑符號,其形態(tài)穩(wěn)健拙樸,色彩肅靜純粹,材料天然親和,建構原始理性,裝飾精美而又符號化,令觀者產(chǎn)生愉悅的審美感受。
一、形態(tài)與色彩
形態(tài)是事物存在的樣貌,建筑形態(tài)是建筑物首先被感知到的體量、外貌特征、裝飾圖案等最為感性的形象。形態(tài)美研究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他在2000年前的著名理論著作《建筑十書》中寫:“當建筑物的外貌優(yōu)美悅人,細節(jié)的比例符合正確的均衡時,就會保持美觀的原則?!盵2]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水平橫向構圖,與緊密貼合,石砌基座安靜堅實,垂直軸線左右兩端的建筑力量穩(wěn)定均衡,層層壘疊的粗壯原木平穩(wěn)有秩序感,門、窗、洞口等建筑交通空間視覺上令人感到舒服,與“木刻楞”建筑整體比例協(xié)調。各鏤空雕刻的裝飾木雕通過圓形、放射形、箭形、六芒星形、弧形等幾何形體或幾何形體組合的單元形體有秩序地重復排列,形成有韻律的節(jié)奏感。黑格爾總結的形式美規(guī)律是:整齊一律,平衡對稱,和諧和感性材料的統(tǒng)一。和諧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則,“木刻楞”的美包含了均衡、對比、協(xié)調、節(jié)奏和比例等因素多樣統(tǒng)一的和諧。中東鐵路建造時期修筑了大量的“木刻楞”建筑,雖是同時期的建筑單體,在圖紙規(guī)劃階段也并非機械的復制粘貼,每一棟“木刻楞”建筑的建設過程都是建筑師的思想情感與功能需求相熔鑄的過程,正是因為和諧而不趨同的建筑形象,觀者很容易就能從建筑形象、色彩、線條、韻律中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情感體驗。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人們對不同色彩產(chǎn)生不同感受是有一定生活根據(jù)的。[3]由于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中東鐵路修筑時期的車站附屬配套用房,因此整體色彩和俄羅斯傳統(tǒng)“木刻楞”建筑豐富的色彩配置相比,具有單一性和整一性。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原木框架、欄桿和大面積的墻體護板等建筑主體結構的色彩以橙黃色為主,門框門檐、窗框窗檐、屋檐等面積不大的木雕圖案以油綠色為主,還有少部分的建筑裝飾色彩為天藍色。橙黃色是陽光的顏色,油綠色是夏季植物的顏色,藍色是天空和湖水的顏色,純粹的自然色使人產(chǎn)生明凈、純潔的心理感受,反映出俄式“木刻楞”建筑與自然親和的屬性,是俄羅斯建筑師在長期的審美活動中,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對自然色彩的審美反映。
二、材料與建構
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鐵皮屋頂、原木建筑主體和毛石地基三大建筑主體的材料,分別源于構成物質世界的金、木、土,其中最為重要的材質便是木材,木在中國的傳統(tǒng)宇宙物質觀中是唯一有生命的物質。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木質自有一種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親和特質。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屬于井干式建筑,按經(jīng)典三分法劃分垂直空間:第一分為屋頂,由表面鐵皮和內(nèi)部木質屋架構成;第二分為墻壁及附屬裝飾,承重墻體為原木層層壘筑,搭接方式如同中國木結構建筑中的榫卯結構,沒有使用一個釘子或其他材質的連接件,門窗、欄桿等結構部位皆為木材,用于山花、檐部等裝飾部位的雕花也為木質材料;第三分為毛石砌筑的基座,如同北方磚結構的石料地基。由于材料表面屬性具有極其豐富的色彩與肌理特性,材料與空間相比起來,更易于體現(xiàn)其存在的含義,更易于起到圖示的作用。[4]在滿眼國際化風格的新建筑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的材料更能傳遞地域文化、集體記憶和場所精神。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使用的材料呈現(xiàn)出材料最本真的狀貌,傳統(tǒng)材料的語言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更容易表達詩意的建筑情感。
建構是德國人卡爾奧特弗里德·穆勒于1830年在《藝術考古學手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經(jīng)過歷代建筑理論學家的推進和完善,建構融入情感理念,用于提倡建筑的地域性差別,通過保留豐富多彩的地方傳統(tǒng)材料和傳統(tǒng)建筑工藝來保留地域的建筑文化,抵抗全球建筑日益相同的趨勢。[5]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構建方式有兩種,一種為框架式建構(圖1),一種為框架+飾面式建構(圖2),框架+飾面式建構方式是以框架式建構方式為原型,在框架基礎上增加了外立面護墻飾面板材,使得“木刻楞”建筑在滿足遮風御寒的功能性需求外,也滿足了精神和審美需求?!澳究汤恪苯ㄖ目蚣芡ㄟ^每一棵粗壯針葉樹干的向上層層壘疊,展現(xiàn)出穩(wěn)重的秩序美,飾面板材為箭頭圖案的條狀木板,箭頭的頭部中央開圓形的孔洞,貼合在房檐的下方,方向與“木刻楞”承重框架的方向相垂直,體現(xiàn)出建構是建造的形式美。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框架拙樸而有秩序感,飾面護墻板材、飾面裝飾木雕通過真實、清晰的手工藝雕刻表達了“木刻楞”建筑建構的精神和審美。
三、裝飾與符號
裝飾源于人類審美感知和精神寄托的本能,在俄式“木刻楞”建筑藝術中,木構件建筑裝飾不僅是體現(xiàn)形式美的載體,也是消除恐懼、祈求平安、獲得希望的開始。拿俄式“木刻楞”窗框鑲邊裝飾的演進為例,原初的窗框就是窗戶四邊或者窗戶左上右三邊樸素的原木板裝飾;之后,在建筑師們追求形式美的影響下,窗框的造型更為復雜,剛直的上檐護板像肩胛骨一樣保護著窗戶的這個心臟,有了象征性的表現(xiàn);再之后,建裝飾圖案的素材也發(fā)生了轉向,受古典主義乃至帶有巴洛克風格的折中主義風格的影響,俄式“木刻楞”窗戶的裝飾逐漸精美和繁復,工藝也由簡單變?yōu)閺碗s,裝飾的精神屬性逐漸轉弱。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雖建于1900年前后,但裝飾樣式采用俄羅斯經(jīng)典風格,很大一個原因是隨著工業(yè)化的出現(xiàn),機械生產(chǎn)放棄了手工雕刻時代的古典主義和折中主義式的豐富復雜的裝飾,木質雕刻變得簡潔規(guī)整,基本局限于幾何圖案的集合,通過整一、重復和韻律達到美的和諧。
符號就是用某一種事物來代替或表示相對于某人的另一種事物,符號是傳達信息所借助的某種有意義的媒介物。俄國美學家鮑列夫認為:“符號是藝術篇章最基本的元素,符號構成了藝術的表達?!盵6]從裝飾到符號,是從靜態(tài)世界到動態(tài)世界的構造過程。滿洲里俄式“木刻楞”源于俄羅斯的鄉(xiāng)村木屋,公元10世紀前的俄羅斯,工匠們用木材建造了包括城堡、宮殿、教堂、民居甚至橋梁的整個城市,“木刻楞”建筑從最簡單的滿足基本生存功能的木結構,日趨發(fā)展為結構技藝復雜、裝飾精美的建筑藝術,尤其是“木刻楞”建筑的山花裝飾、屋檐、窗檐、門檐等精美的木質雕刻,幾千年來從無到粗拙,再到精致,其并非只與裝飾審美的演進有關,還成為反映民族意識和心理動機的符號。為了祈求平安,俄羅斯的建筑工匠們把具有保護屋主人能力的形象雕刻于建筑物的出入通道處,便形成了“木刻楞”的木雕藝術的符號體系,使裝飾圖案有了象征性的表現(xiàn)和意義。
四、結語
滿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是物質的空間場所,也是精神的表達載體;見證了中東鐵路沿線的開發(fā),也見證了滿洲里城市居民聚居形式的演變;折射出俄羅斯先民在審美經(jīng)驗方面的歷史發(fā)展,并且在長期建筑實踐中自覺運用美的規(guī)律,以推動美的“木刻楞”建筑藝術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琪.建筑形態(tài)構成審美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出版社,2009:1.
[2]維特魯威.建筑十書[M].高履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11.
[3]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41.
[4]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11.
[5]鄭小東.建構語境下當代中國建筑中傳統(tǒng)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清華大學,2012.
[6]鄭時齡.建筑批評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