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琦 湯琪
摘 要:隨著傳統(tǒng)弓箭文化的復興,角弓制作技藝也隨之逐步恢復。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對現(xiàn)有資料進行了梳理,從制作角度出發(fā),探討中國傳統(tǒng)角弓的發(fā)展歷程,思考角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研究認為,社會大眾對角弓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角弓的制作技藝出現(xiàn)的斷層期是導致角弓文化普及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保護重要的中國角弓文化,可以建立角弓保護檔案、持續(xù)推動角弓研究、加強角弓知識宣傳多方面、多角度推動角弓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角弓;制作技藝;發(fā)展
弓的歷史非常悠久,人類在走出非洲之前便已使用木弓狩獵。進入文明時代后,東方發(fā)展出了古埃及和亞述的三角弓,中亞草原的斯基泰弓和韃靼弓,蒙古高原的長弰弓,中國的漢長弰、明小弰和清弓,日本的和弓,朝鮮半島的韓弓,北印度的螃蟹弓,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弓等弓種;西方發(fā)展出了英格蘭長弓、美洲長弓等弓種。而細究材質,西方的傳統(tǒng)弓主要是以木材剖削而成的單體弓。但在東方,除和弓由竹木拼粘而成外,其余典型的傳統(tǒng)弓種均由動物筋腱、竹木、牛羊角等多種材質三層黏合制成,這便是角弓。作為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很早便已掌握了角弓制作技藝,并發(fā)展出了復雜的角弓品種。
1 角弓的制作原理
角弓一般短小靈活,在古代戰(zhàn)爭中,特別在戰(zhàn)車或戰(zhàn)馬上作戰(zhàn)時,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人類最早發(fā)明的弓都是竹木長弓。但若要使弓力大幅增強,則必須將竹木弓加長。一般而言,古代作戰(zhàn)的竹木弓力道在80磅以上,長度約等于人的身高。隨著古代戰(zhàn)爭技術的發(fā)展,戰(zhàn)車與戰(zhàn)馬成為重要的作戰(zhàn)裝備,較大長度的竹木長弓難以在戰(zhàn)車或戰(zhàn)馬上靈活使用,短小靈活的角弓便應運而生。角弓長度一般為1.1~1.6米,以1.3米左右最為常見。角弓短小靈活,但弓力依舊可以做成百磅以上而不折斷,這與其制作原理密切相關。
角弓主要原料為動物筋腱、竹木、牛羊角和動物膠。筋腱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制弓一般使用牛、鹿等大型食草動物的蹄筋或背筋。筋腱的斷裂伸長率較高,為8%~25%,非??估欤?00單位長度的筋腱能被拉伸到108~125單位長度。這十分符合弓背的性能要求,因弓背在弓臂彎曲部靠外側,所受之力主要就是拉伸力。硬木的斷裂伸長率僅為1%~1.5%,角的斷裂伸長率為4%,弓背若無筋的保護,木或角的弓臂較易被拉斷。弓胎由竹或木制成,如桑木、柘木、榆木、硬楓、楠竹等堅韌兼?zhèn)涞牟牧?。竹或木的弓胎旨在建構起弓的整體架構,使弓弰、弓臂、弓弝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整體。此外,角弓用竹或硬木的相對密度一般為0.65克每立方厘米至0.90克每立方厘米,而筋與角的相對密度為1.20克每立方厘米,以竹木制作弓胎能夠有效降低弓臂自重,從而提升了動能輸出效率,使箭射得更快。沒有竹木弓胎的角弓為無胎弓,在同等弓臂長度、寬度、厚度情況下,自重更大。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制弓一般使用水牛角,歷史上古埃及人采用劍羚角,草原民族采用北山羊角或盤羊角。角的分子結構緊密,能夠有效承受壓力。弓腹位于弓臂彎曲部位的靠內側,所受之力主要就是內側材料擠壓時的壓力。因此角是弓腹材料的良選之材。膠的主要成分是明膠肽蛋白質,一般提煉自黃魚、鳘魚、鱘魚等魚類的鰾,或牛、鹿、豬等畜類的皮或筋。
角弓的制作工序較為復雜。第一,制作弓胎。弓胎由竹木料順紋劈作長條,同時用木料鋸出弓弰與弓弝。將弓弰、弓弝和長條胎料通過“V”形插接的方式插接黏合成一體,歷史上也有搭接后以筋橫纏的。第二,黏合胎角。牛羊角需選取外弧側鋸下并打磨成片,側彎的角一般不能使用,外弧弧度較大的角(特別是綿羊角)可以通過蒸煮等方式加熱壓平,以便打磨加工。弓胎弓腹側和角片需縱向用刮刀刮槽或打毛黏合,目的在于增加接觸面積以增強黏合強度。黏合的方式有平粘或凹凸粘兩種,其中凹者為角,凸者為竹木胎。第三,鋪筋。筋需陰干后經(jīng)錘砸撕成細絲,糊膠后鋪在弓背上。具體鋪筋手法有兩種:一種直接在弓背上用干筋絲糊上膠梳理鋪就,另一種先在一塊板上將筋絲潤濕膠液梳理成一長片而后再完整鋪在弓背上。一般而言,鋪筋需三層,對應三次鋪筋過程,具體層數(shù)需按弓形、弓力、筋角木三材比例等因素確定。第四,盤弓干燥。全部鋪筋結束后膠需較長時間干燥,一般需3個月以上。干燥時,因筋不斷收縮,會將弓臂反曲加大,最后盤成大“C”形。第五,上弦調整。干燥完成后,角弓正式上弦調整。上弦時需用一對挪子輔助訓彎弓臂,并在長凳上墊高弓弰掛弦。古代弓弦由蠶絲、牛皮或棉線等多股纏成,延展性不能太大。最后,裝潢防水。為了防水,弓最后一般包以羊皮或樺樹皮,并施以彩繪。
2 中國角弓的發(fā)展歷程
目前我國出土發(fā)現(xiàn)最早的角弓是斯基泰弓?!八够币辉~音譯自希臘語“Σκ?θη?”,是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3世紀從黑海北岸到中亞草原一帶游牧的一支白人,中國古代稱之為“塞種”①。其善于弓馬,所攜之弓呈蛇形雙反曲狀,即斯基泰弓。斯基泰弓的形象曾出現(xiàn)在古希臘陶器上②,我國在新疆鄯善縣約商周時期(距今約3000年)的洋海古墓群中也發(fā)掘出土了斯基泰弓實物③,為我國目前出土最早的角弓。中國的角弓制作技藝即由斯基泰等早期游牧部落傳入。該弓構造復雜,兩根木條夾粘北山羊角條為弓胎,而后再貼角、橫纏筋制成。同時期殷商甲骨文中的呈夸張雙反曲的“弓”字、“射”字等字形即是依據(jù)斯基泰弓象形所造。
長弰弓在我國歷史上流行的時間最長,自漢至明前后出現(xiàn)約15個世紀。長弰弓,得名于其較長的弓弰,相對應弓臂較短。將弓弰制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古代北方地區(qū)長而寬的角甚為難得;二是較長的弓弰利于發(fā)揮杠桿效應而省力,同時便于穩(wěn)定射擊。我國新疆民豐縣漢代尼雅遺址、尉犁縣漢晉時期營盤墓地、甘肅嘉峪關漢代遺址等出土了多批長弰弓實物④。漢代長弰弓多由木片搭接成胎,兩片或三片羊角片拼接粘貼到弓腹上,為加固搭接等關鍵結點強度而橫纏筋絲。唐代長樂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中壁畫所繪《儀衛(wèi)圖》、唐代梁令瓚所繪《二十八星宿圖》、遼代李贊華所繪《獲鹿圖》、宋代《大駕鹵簿圖》、元代劉貫道所繪《元世祖出獵圖》、明初《明宣宗射獵圖》等古代繪畫中所記錄的弓均為長弰弓。
小弰弓也是重要的古代弓形,廣泛流行于明代。相較于長弰弓,小弰弓的弓弰小、弓臂長、箭速快。據(jù)筆者分析,我國歷史上的小弰弓可分為兩類:小弰竹木弓與小弰角弓。漢畫像石所見部分射獵圖中弓弰較小,外形確屬小弰弓一類,但結合同時期馬王堆等漢墓所出土竹木弓實物,可推測此類小弰弓當屬小弰竹木弓。我國小弰角弓出現(xiàn)的歷史較晚,元代以后方才逐漸普遍性出現(xiàn)。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水牛約在宋代才開始普及⑤,為長度與寬度俱佳的水牛角原料供應奠定基礎;二是蒙元西征活動大大促進了東亞與西亞角弓技術交流,韃靼弓等小弓弰型角弓制作技術引入中國。因此,明代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成熟小弰角弓,又被稱作“明小弰”。明小弰的弰頭極富特色,弦口兩邊修成較大叉口,呈線條柔美的枝梢狀。《出警入蹕圖》生動記錄了明神宗騎馬腰懸小弰弓的場景;明代王鳴鶴所著《登壇必究》、茅元儀所著《武備志》和高穎所著《武經(jīng)射學正宗》也都對小弰弓進行了記載。
清弓是我國古代最后形成并得到普及的弓型。清弓得名于清朝,由滿族人帶入中原并普及到全國。清弓的弓弰和弓臂長度均較大,即明末高穎《武經(jīng)射學正宗》中記錄的大弰弓。清弓除狹義上的滿族用清弓外,清及以后的蒙古弓、青海弓均屬于清弓系。雖箭速不快,但可憑借巨大的尺寸射發(fā)重箭,實戰(zhàn)講究“長弓巨矢,近人而發(fā)”,殺傷力強悍。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較多清弓實物,清代諸帝王御用弓保存完好,部分依舊可上弦射箭。清弓是我國傳承最直接、保存最完善的傳統(tǒng)弓,在當今國際上往往代表了中國弓。
3 中國角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
3.1 社會大眾對角弓缺乏正確的認識
這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xiàn)。一是受大型賽事影響,社會大眾對弓的認識已固化為現(xiàn)代競技反曲弓,角弓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現(xiàn)代競技反曲弓由玻璃纖維、烘干木片、環(huán)氧樹脂等現(xiàn)代材料制作,加之弓形設計單純出于射準需求,其高度非常精準、穩(wěn)定。新中國成立后現(xiàn)代競技反曲弓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角弓成為比賽場上的主角,目前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比賽用弓皆為現(xiàn)代競技反曲弓。因此,在社會大眾的已有認知中,弓即為現(xiàn)代競技反曲弓,而角弓是什么很少有人了解。二是社會大眾缺乏對角弓知識的正確了解。正如唐代詩人岑參曾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部分語文教科書上對于角弓的注釋為“一種獸角作裝飾的弓”,整句理解為“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但根據(jù)角弓的制作原理可知,角在弓體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抗壓支撐作用,并非單純的裝飾品。且角弓在不同的濕度、溫度條件下會出現(xiàn)一定變化。溫度的變化也會引起弓力的強弱變化,溫度越高,角片越柔軟;溫度越低,角片越剛硬;膠干燥后亦如此。制成弓后,角弓也是如此,天氣越熱,角弓的力道越小;天氣越冷,角弓的力道越大。因此,在寒冷的邊塞,將軍主要并不是因為自己手凍得拉不開弓,而是由于角弓因低溫而變得更為有勁。教科書上的注釋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對角弓的認識,應當更加謹慎。又如,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拍攝所用到的弓箭道具,嚴重背離歷史實物、粗制濫造。這些現(xiàn)狀都會影響社會大眾對角弓知識的正確認識。
3.2 角弓的制作技藝一度斷層
中國的角弓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100余年時間里逐漸走向沒落,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xiàn)過斷層,角弓制作技藝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受歷史與現(xiàn)實因素影響,老一輩角弓制弓師逐漸故去,或改行謀生,導致中國角弓行業(yè)出現(xiàn)了30余年的斷層期。以全國唯一保存至今的弓箭鋪—聚元號為例,老一輩制弓師楊文通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停止了角弓制作,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方重新開始恢復。但彼時楊老先生已年邁體衰,其子楊福喜始學制弓技術并重開店鋪。但受漫長斷層期的影響,現(xiàn)今聚元號的角弓制作技術與其歷史巔峰時期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而其余承載著歷史的弓箭鋪都已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之中。
近十余年來,國內個別傳統(tǒng)弓愛好者開始學習、探索角弓制作技藝。如高翔、熱帶龍、周曉初、李青陽等人潛心研究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僅是個別角弓愛好者開始重拾角弓技藝,傳承角弓文化。
4 如何發(fā)展中國角弓
4.1 建立角弓保護檔案
歷史遺留的角弓是珍貴的國家文物,其制作技藝是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角弓均由竹、木、筋、角等天然材料制作,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多已降解風化,消失無蹤。目前所有見歷史遺留的角弓主要分為高古出土角弓與清代傳世角弓。高古出土角弓零散分布于新疆、甘肅等地,因上述地區(qū)氣候干旱,天然材料不易完全降解,年代一般為商周時期至漢唐。清代傳世角弓主要保存在故宮、北方民間與青海地區(qū),其中部分依舊可以上弦。由于國內一直以來并未對角弓引起足夠重視,隨著時間逐漸流逝,歷史遺留的角弓越來越少,或毀損越來越嚴重,有必要專門及時建立保護檔案。同時,由于角弓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性,文獻較少,方法多存于制弓師腦海中,如果不加以收集、整理,這些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再度斷層或消失。因此,同樣有必要將角弓制作技藝納入保護檔案中。具體而言,保護檔案可通過實地清點、文獻記錄、影像資料、實物復刻、口述史采集等方式開展,以便保存與研究。
4.2 持續(xù)推動角弓研究
角弓在我國經(jīng)歷了3000年的發(fā)展歷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新時代應當進一步展開挖掘,并繼續(xù)提升我國角弓制作技藝水平。角弓在國內重新得到重視并逐步開展研究至今僅十余載,相較于其3000年的發(fā)展歷程而言依舊遠遠不足,較多歷史真相與制作技術還需深入挖掘。對此,應當持續(xù)推動角弓與角弓制作技藝的研究活動。一是建立角弓研究共同體。通過協(xié)會、定期座談會、研究刊物、聯(lián)系群等方式將研究學者與制弓師凝聚起來,在頻繁、及時的交流過程中實現(xiàn)研究信息與研究成果共享,從而快速提升研究水平與制作水平。二是相關部門與機構需加大對角弓及其制作技藝的重視與支持。相關文化部門與機構應當對角弓及其制作技藝提升重視,保護好、展覽好角弓文物,方便研究學者開展研究工作;同時,應對相關優(yōu)秀制弓師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稱號,支持其角弓制作技藝傳承與研發(fā)工作。
4.3 加強角弓知識宣傳
通過開展角弓知識宣傳,提升社會大眾認識,弘揚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角弓知識宣傳,利于社會大眾正確、準確認識角弓,進而吸引更多社會人士愛好角弓,弘揚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首先,要將正確的角弓知識納入教材與相關書籍,改正錯誤注釋與理解,在中小學階段就進行角弓知識啟蒙。其次,要提升相關影視劇弓箭道具布置水平,正確反映歷史中的真角弓,糾正粗制濫造甚至不能實際使用的道具弓錯誤。再次,要提升部分博物館相關角弓文物的展覽水平,正確布置張、弛狀態(tài)各異的角弓文物,準確標示角弓文物年代、材質、形制等基本信息。最后,相關體育部門或機構應當積極推動傳統(tǒng)弓箭運動的復興,增加角弓運動的群眾基礎,如組織開展傳統(tǒng)弓箭賽事特別是角弓賽事,以賽為宣,讓社會大眾實地實景、實物實操地接觸角弓、使用角弓、樂于角弓,從而推動角弓技藝的恢復和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發(fā)展。